●王利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經濟作為“民間經營”的經濟形態,其界定依據是經營權、經營方式,而非所有制。理解民營經濟的含義,重點在“民”和“營”二字。“民”主要泛指公民和民間團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企業法人。“營”可以采取多種經營方式,包括個人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股份合作經營。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和不斷地充實完善,民營經濟從而迅速發展壯大,并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由于民營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適應性,換言之,民營經濟是天然的市場經濟。民營經濟由于其獨特的產權結構特征和天然的逐利特征,對市場經濟適合匹配性超強。同時,在不斷成熟和完善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力地促進了有中國特色的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
過去的42 年里,我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的改革開放,最主要的動力是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外資企業大規模進入和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
民營經濟多發源于20 世紀90 年代,在外打工創業的土生土長的“農民”能人,回歸家鄉創辦企業,所以其經營方式多以個人產權為基礎的家庭化管理,其產權制度有明顯的家族化傾向。多數民營企業的管理層基本上都是其親戚朋友組成的,少有現代化的企業團隊管理,基本上沒有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公司管理的各項制度都是隨心所欲,沒有章法,這種模式在創業初期也許是可行的,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這部分企業如果不跳出這個“怪圈子”,很難把企業做大做強。
部分民營經濟受家族式管理的制約和引導,存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一種創新發展的思路和境界,對目前的市場行情把控不到位,僅僅停留在眼前的市場上發展。在企業發展上,存在著“一窩蜂、盲目跟風”上項目。在企業生產中,對生產出的產品要求不高,創新意識不強,僅僅停留在“大眾貨”,產品沒特色、沒亮點、沒差異。在企業市場競爭中,存在著惡性競爭,有著打價格戰、降質量、降工藝、降服務的惡性循環。
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實現產業興旺的根本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民營企業在發展工業制造業中占有明顯優勢,但是民營企業在新型化農業發展中投入較少,力量相對薄弱。目前,大力促進發展土地流轉、家庭農場、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逐步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走向完善,把小農戶引入到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大格局中,從而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三農問題高質量發展。
在如今市場變幻莫測的形勢下,在國際金融時隱時現的危機籠罩下,民營經濟與國有企業和國際、國內的知名大品牌相比,大多數民營企業在規模、技術、原材料來源、營銷上還處于劣勢。一旦爆發金融危機、資金鏈斷鏈、上游市場封鎖等等情況,將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導致企業經濟下滑、工廠停工、停產,工人下崗。這些充分說明,民營企業在抵御外界風險能力上還相對較弱。
圍繞大產業,整合創新資源,協同社會創新力量,重點培育一批核心技術突出、科技創新能力強、引領產業發展的創新型龍頭民營企業,通過創新引領,達到共同驅動發展。同時,堅持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工程,形成創新龍頭民營企業引領、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全產業鏈創新型企業集群。在創新引領起重支柱產業轉型升級中,一部分起重企業向大噸位、專業化、輕量化、智能化方向升級,從而使龍頭企業在產業創新轉型發展中起到了領軍作用。
民營企業要把始終堅持創新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主載體,轉變企業發展模式和運營思路,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一是要把傳統經營管理模式,進行廢除和革新,打破那種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弊端限制。通過采取集中培訓民營企業家,讓專家學者的先進思維理念和形勢分析,更感官地帶給民營企業家的思想觀念和經營思路的轉變,引導民營企業家走向企業強強聯合、企業優化重組、企業兼并等現代化、集團化發展的道路。二是要調整和完善原單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經營方式,利用專業化的金融人士把閑置在社會中的民間資本充分運作起來,把企業資金投入到有發展前景的項目和資本理財上,使民營企業的資產經營、資本經營綜合發展的道路更寬更廣,使民營企業在抵御其他外界風險中有多了一個發展途徑。三是要進行開辟多渠道營銷模式,改變以往的單純以線下為主的營銷方式,多發展“線上”的網絡交易。在未來科技化、智能化的社會里,人們大多喜歡在足不出門的情況下,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通過微信、支付寶、APP 等平臺中進行交易,電子化的采購方式慢慢地替代人去實體店的銷售模式,所以在營銷思路上我們要轉變觀念,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順應時代發展的軌跡,要有超越的眼光和行動改變我們的傳統認知。
企業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民營企業如果沒有人才的供給就等于沒有了內在運行的“血液”,所以要引進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創新人才,并且要儲備人才,使人才源源不斷地滿足企業的發展和壯大。當今的企業競爭,歸根結底也可以說是人才的競爭,所以樹立什么樣的人才理念,事關企業的興衰成敗。“不拘一格,人盡其才”,人才理念是作為企業重視人才、愛護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觀念。一是堅持實施“雙百人才”引進工程和人才集聚工程,讓科技創新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上。二是為每一位人才提供優秀的職位發展平臺,完善其個人發展與培訓機會,使其在富有挑戰性的工作環境中不斷地進步,實現個人的最大價值。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根本保證。如果一個企業沒有一整套的企業運行體系制度,那么它就不能合格地稱之為一個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包含企業產權制度、現代企業組織制度、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這三種制度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總體框架。在經濟市場上,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責任,引導民營企業推進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建立符合市場化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一是對于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法人治理機構,推進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產權清晰、權責明確、運轉自如、有效制衡、管理科學的決策執行監督體系。二是對于已經建立公司制的企業,要逐步引導其完善企業管理的運轉效率,及時改正存在的管理弊端,使內部協調機制更加符合公司實際,切切實實地起到設立部門運作的功能。三是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為充分調動民營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做到留人、留心、留感情,就要積極鼓勵民營企業調整企業分配制度,大力推行經營管理者、業務骨干、技術人員、工人以現金、知識產權等出資形式持股參與到企業當中,形成企業的利益共同體。
按照“做優一產做大二產做強三產”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民營企業參與農業和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堅持把新型化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產業融合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帶動農民增收的“金鑰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培育新型化的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新動能,全力推進民營企業參與到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堅持以規模化經營,綠色化發展為導向,深化推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戶和合作社聯合經營模式,推動綠色、高效、節能的循環農業發展之路。二是堅持把培育新型化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多元主體,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引領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三是堅持把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積極扶持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加工增值業,形成“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