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歌 谷震飛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形成了許多“互聯網+”的產業,互聯網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對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業務以及商業銀行的組織管理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前商業銀行正面臨著由傳統商業銀行向新型商業銀行轉型的關鍵階段,商業銀行要想在互聯網新時代生存并發展壯大,改革創新是必走之路。目前,很多商業銀行在管理創新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影響了商業銀行長效發展目標的實現。
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和嚴謹的、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于一身的風險防御機制;打造出上至風險評估、風險監測,下至突發風險事故處理的完整管理鏈條;同時也積極打造風險管理文化,營造合法合規的風險管理氛圍。
誠然,現行的風險管理制度體系能夠有效控制經營活動中傳統業務涉及的各類風險,但在互聯網金融大潮下,各類新型業務蓬勃發展,風險發生的概率增加,如何與時俱進,進行風險管理創新,成為商業銀行長足發展的關鍵。
支付結算業務在商業銀行傳統業務中占據半壁江山,存貸款利息差是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受互聯網的發展和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傳統業務和主要利潤來源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商業銀行經營風險陡增。
經營風險主要來源兩個方面,一是支付結算業務風險增大,信用貨幣是商業銀行承擔支付結算功能的媒介,隨著交易涉及資金體量的不斷膨脹,涉及領域的日益多元和服務需求的不斷提升,現金所具有的交易局限開始逐漸顯露,現金交易開始成為經營擴張的限制性因素,支付結算作為金融服務的基本項、為商業銀行相關業務發展創造了機緣。時至今日,支付結算的便捷化、智能化服務需求日漸明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促使了支付功能的更新換代。人們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時,信息安全能否得到保證、網絡環境是否安全等一系列支付風險如影隨形。另一方面即是存貸款業務分流,傳統業務流失嚴重,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金融服務平臺,通過與基金公司合作,用遠高于市場利率的利率,獲得大量短期存款,一些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通過構建自己的交易平臺變相擁有了銀行資產負債類產品。
操作風險不僅僅會發生在商業銀行發展的初級階段,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新階段,“互聯網+金融”的操作風險與傳統金融業務的操作風險相比較,封閉性更差、傳播性更強。
在互聯網金融尚未普及前,所有的金融業務辦理都會在銀行柜臺的方寸之地開展,這種相對有限的空間,為商業銀行進行風險防控提供了有利條件。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家商業銀行幾乎都已經建立了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風險機制一旦被觸發,一般能夠及時發現并及時止損,從而降低操作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面對操作風險的預防措施很難實施到位,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傳播和交流具有多方向、交互性強的特點,信息間的傳遞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破了風險傳播的密閉空間,風險發生的可能也因此被無限放大。
在互聯網金融尚未興起前,金融風險即便發生也會以機構為單位相互隔絕,不會相互浸染。各機構按照自己的風險防御策略進行管控操作,成敗自擔。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金融機構為單位的風險隔絕機制被打破,金融活動的一體性、聯動性和波動性顯著增強,任何金融機構,都無法在金融風險的旋渦中獨善其身,所有的互聯網金融參與經濟組織及個人,都會成為金融風險的犧牲品。互聯網本身具有自由、開放、快速的特征,使得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傳播與轉化比傳統金融風險的影響更大,更容易出現關聯效應,互聯網的技術安全隱患一旦暴露,所引發的安全風波將會波及全局,所有的商業銀行都會無端成為受害者,甚至造成行業信譽崩塌。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操作風險帶來的破壞性更大,損失更慘重。
互聯網金融科技的高歌猛進,使互聯網金融監管陷入尷尬境地,監管機構雖不遺余力,但新的監管漏洞仍不斷出現。各種因立法不全而引發的糾紛對銀行本身造成潛在的經濟損失,從而引發法律風險的案例屢見不鮮,成為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途中的重大阻礙。
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金融法律體系,現有法律的規制較低,存在諸多普適性和靈活性問題,在金融服務監管中存在諸多盲點。無法從法律層面上給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法制本身的不健全性,使得部分業務行為法律后果不確定,由于沒有統一的法律標準,大量互聯網金融業務在風險控制等方面都缺乏清晰的界限,一些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產品和業務在研發初期多在監管的灰色地帶游走。在這種情形下,商業銀行如放棄跟進創新,勢必在同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如若跟進創新則面臨法律后果不確定,極易引發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作為時代發展的新興產物,無論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在探索中艱難前行,既成法律法規多以線下業務為主要針對點,而與互聯網金融關系密切的電子合同有效性、雙方權利義務等界定方面尚存在空白,極易造成糾紛從而增加了交易成本。互聯網無國界,互聯網金融同樣無國界,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也隨之跨出國門走向世界,由于境內外法律法規之間的差異性,創新發展跨境互聯網金融服務也存在一定的跨境法律風險。
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金融科技在互聯網的支撐下迅速崛起,為傳統商業銀行“賦能”,物聯網思維在商業銀行管理中逐漸得到應用,為“互聯網+”金融的融合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商業銀行面對新風險進行風險管理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商業銀行傳統風險管理過程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由人員工作人員主觀因素產生的流程管理漏洞,導致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事件的發生,盡管此類風險事件發生概率較低,一旦發生,將給銀行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聲譽影響。以物聯網的思維進行風控管理,將傳統“人看人”“人監督人”這種風險控制模式進行物聯網改造,物聯網技術和設備直接應用到業務辦理全過程中,通過真實、實時高效、客觀的數據傳輸進行風險管控,極大程度地避免了信息失真和人為主觀干預情況的出現。這種物聯網思維的風控管理方式,對商業銀行進行操作風險、經營風險的識別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傳統商業銀行在操作風險控制上主要采取人海戰術,即總行—分行—支行布局、前臺—中臺—后臺逐級監督防控,面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有可能帶來的操作風險,傳統的防控手段在技術層面上很難發揮作用,因此商業銀行亟待提高信息管理技術,補齊風險防控短板。
1. 提升技術水平。互聯網金融是在網絡設計和相關科技支撐下形成的金融發展新業態,任何互聯網金融業務一旦脫離了網絡設備和服務軟件將無法開展,相關設備與科技的風險管理重要性也因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提升操作風險防控信息管理技術,需要商業銀行對管理原則始終如一地堅守和對系統安全錙銖必較的管理,不斷進行整體模式創新和系統細節補充,不斷增強機構系統的風險預見性和可控性。建立網絡風險預處理機制,一旦出現突發風險事故,能夠迅速摸清原委,找到癥結,并進行針對性管理操作。不斷增強科技風險防御能力,互聯網科技是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的基本支撐,互聯網金融交易也因互聯網技術的加盟而暴露在信息科技風險之中,對關鍵信息進行安全防護,確保關鍵信息不被泄露尤為重要。
2.確保科技安全。黑客科技層出不窮,為互聯網金融參與者帶來持久威脅,偷號、盜刷、篡改客戶交易信息的技術不斷翻新。用戶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安全受到威脅,科技安全同樣不可忽視。想要避免防御鏈條斷裂、虛假信息侵害,就要不斷進行防御體系升級和監管機制優化,以增強機構的操作風險防控技術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
面對新形勢,商業銀行強化法律風險管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風險管理要與時俱進。商業銀行一切經營活動都以法律為準繩,各監管部門對于商業銀行的監管也都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行,國家層面已經適時出臺了《關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商業銀行應在相關法律文件指導下,完善銀行內部法律風險管理體系,在現有風控體系的基礎上修改、完善風控流程,以適應“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的形勢。二是及時解決業務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合規問題。商業銀行要在激烈的同業競爭中拔得頭籌,要依托業務創新帶來效益,然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業務發展與合規經營不同步的情況。以網絡開戶為例,國家現有法律就對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的信息登記管理進行了明確,對信息登記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流程進行了詳細規定,但依托網絡辦理相關業務,沒有物理網點進行支撐,無法通過柜面進行身份識別,出現制度規定與業務實際不同步的情況。有關部門應當順應科技發展趨勢,對相關制度規定進行修改,在相關理論的充分支撐下,結合前期實踐結果,對相關制度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在保證風險防御不降級的基礎上,為金融業務創新預留出發展空間。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助推了“互聯網+”一系列產業的興起和發展,互聯網金融是時代的產物,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商業銀行依托金融科技、發展金融創新勢在必行。風險防控是商業銀行發展的核心,風險管理有漏洞,一切經營發展更無從談起,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發展好金融創新,把控好金融風險是擺在各大商業銀行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抓住“互聯網+金融”發展大勢,積極應對新形勢下產生的新風險,轉變風險管理思路、提升風險管理技術水平、強化法律風險管理,多措并舉,不斷提升自身風險管理能力,以“風控”為抓手,為商業銀行的持續穩定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