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娜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中國經濟對外貿易飛速發展,“一帶一路”實施以來,國家致力于發展與沿線其他國家的多邊合作,使得市場加大對英語人才的迫切需求。《2011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1 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 2409 所(含獨立學院 309 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29 所,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3167 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9%。①英語作為高考必考科目和大學必修科目,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增加人才在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之后,英語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高潮期,各大高校紛紛開始英語課程,但是在中國不斷深化經濟產業改革和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整個英語產業的發展也面臨挑戰和機遇。企業不僅希望招聘的人才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希望他們具有良好的英語交際能力。傳統的英語教育不再滿足和適應社會生產和生活發展的需求,不利于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信息時代,整合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模式,開發和建設英語數字資源是迎合市場需求,培養英語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1.教學模式固化,不利于學生個性化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集體教學成為唯一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在課堂上以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為主要方式的。②教學時間固定和教學內容有限使得受教育對象的共性大于個性,雖然教學改革中一直強調教學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是教育技術的限制,讓教學主要以課堂—下課檢查—課堂反饋的模式組成。這不僅極大地浪費了師生的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有效、及時的交流,忽視了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地區學生英語的學習需求,最終無法實現學生個性化的培養。
2.教學技術落后,不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信息技術下市場對英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復合型、技術型英語人才是人才評價的重要標準,但是粉筆、黑板和錄音機是傳統英語課堂的三樣法寶。雖然隨著教學技術的進步,英語教學中開始逐步使用幻燈片、PPT 等教學技術,這遠遠不能滿足信息技術下英語教學的需求。英語是一門對互動要求非常高,跨多門學科的語言。傳統的英語課堂受限于技術,教學法以講授為主,聽說的培養有限,所以出現了大量的學生擅長考試,卻畏懼英語交流。
3.教學內容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2017 年教育部頒布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對課程設置做了非常詳細的解讀,將通用英語課程分為基礎、提高和發展三個級別,并對每個級別的授課內容做出了要求。除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技能,還要講授增強交際能力的跨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但是在傳統的課堂上,課程設置方面只強調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對于綜合素養的培養卻很少涉及,而且因為教學技術的限制,教學內容主要是教師依托紙質媒介對學生進行面授,教材內容受制于時間的限制,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需求脫節。
4.師資力量分布不均衡,不利于教育公平性的實施。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的速度不一致,導致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沿海發達地區,教師普遍畢業于名校,教學設備先進,教師進修機會多,這使得學生更能接受到較好的英語教育,欠發達地區的英語教育則恰恰相反。信息技術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要發揮主導作用,不僅需要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在數字資源下,教學平臺的搭建、教學內容的選擇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
1.教學模式新穎,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培養。傳統的教學傾向于二維空間,教師和學生離開教室后空間距離拉大,教師只能夠通過延遲的作業和有限的課堂時間了解部分積極學生的效果,學生自學中出現的疑問和困惑只能等到再次上課才能解決,教學易出現片面化和脫節化。通過建設英語數據庫資源,可以推動教學多維空間的建立,數字資源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使用手機等移動端一點一滴、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③這讓師生擺脫了空間的限制,也超出了時間的范圍,可以及時有效地針對問題進行溝通,有助于以生態化教學環境的形成。
2.教學技術先進,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一帶一路”實施以來,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聯系日益加強,英語在國際上的運用深度和廣度加大,對教學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資本投入到教育行業,英語教育的技術也得到了日新月異的更新。多種媒介:手機、電腦、電子書本、視頻等;多種資源:微課、微博等;多種類型:慕課、直播。更多的知名英語教育企業開始探索使用AI 技術進行教學,并且也得到了一些喜人的成績。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在接受數據庫使用的相關培訓后,認識到他們在數據驅動學習中不只是語言學習者,還是“語言研究者”,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還可以促進他們借助數據庫資源開展進一步的深度學習和探索學習,從實際上讓學生成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信息技術帶來的先進教育技術不僅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內容發生了改變,也讓教師在個人成長方面獲得相當多的免費在線專業知識培訓,也可以選擇或自建數據庫,將數據庫資源作為設計和開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活動的有力支撐。④
3.教學內容更新及時,有利于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大學英語數據庫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好更快地制定出個性化教學方案,同時依據數據庫反饋信息形成的評估性報告,及時修改教學內容,更改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實現最佳教學效果。數字資源下的英語教育類型、內容和層次多樣,緊跟時代需求,及時地補充、擴充了書本知識,學生可以隨時利用移動端結合個人興趣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系統性的學習。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具備跨學科的特征,使得學生自由地跨學科、跨領域進行學習,而不再受限于過時的書本知識,緊跟時代潮流,了解和學習最新的英語知識。
4.師資力量分布均衡。國內經濟發展存在區域性差別,這也讓當地的整體教育資源存在差異。沿海發達地區,師資力量雄厚,不論是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是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都比欠發達地區要強。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英語數據庫可供普通學習者免費使用,數據庫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英語數字資源的研發和應用,讓教師和學生擺脫了區域限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由地選擇優秀的英語教育資源,享受先進教育技術下的英語課堂。這讓數字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學生受教育的公平性,緩解了因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所造成的教師和家長壓力。
2016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當今的中國已經全面進入數字時代,互聯網融入社會生產和生活,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經濟格局,對整個教育行業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加快、鼓勵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國家出臺了多個政策:《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等。
首先,互聯網快速發展最大的貢獻在于共享,它把大量的信息資源同等地推在全民的面前,但是大部分人缺乏知識產權的法律意識,習慣于通過搜素鏈接、P2P 和網絡云盤等方式獲取免費課程資源(金衛健,2019)。其次,很多學校和教師在開發數字平臺或者是建設數字資源時,不熟悉平臺操作流程和相關的法規,在后期資源上傳和建設時出現漏洞。
英語教學一直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按照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4 個階段:傳統教學,電算化教學,計算機教學和大數據時代的智慧教學。2000 年7 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31 所高校建設網絡教育學院的通知,這是現代教育技術第一次大范圍進入高校的重要舉措和時間節點。⑤但是建設的數據庫資源主要用于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在校學生教學使用范圍和力度有限。2015 年11 月,美國聯邦教育部教育技術辦公室頒布了第5 個“美國教育技術規劃”——《為未來做準備的學習:重塑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內容涵蓋學習、教學、領導力、評價和基礎設施等5 個領域。⑥教育技術不只是現代教學的輔助工具,已經成為教育培養合格綜合性應用人才的有力支撐。英語作為國際社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100 多年來一直是連接國際各國人民交流的橋梁,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讓英語教學從最初的幻燈片到PPT 教學,再到各個高校結合本校需求開發和研制英語數字資源庫,開展智慧課堂教學。
注釋:
①張雪紅.基于中國情境的大學ESP 課程模式與建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②黃文星.基于教育大數據時代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J]. 當代外語研究,2015(07)
③王竹立.移動互聯時代的碎片化學習及應對之策——從零存整取到“互聯網+”課堂[J].遠程教育雜志,2016(04)
④徐錦芬,劉文波.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外語創新教學與研究 [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9(05)
⑤鄔大光. 教育技術演進的回顧與思考——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在線教學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0(04)
⑥趙建華,蔣銀健,姚鵬閣,李百惠.為未來做準備的學習: 重塑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NETP2016)解讀[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