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加清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長三角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 億,占全國1/6,2018年經濟總量約21.2 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4,超過經濟總量居全球第五位的英國。
長三角有27 個城市,其中,大上海是重要的國際城市。上海是世界高效理想國際化城市,上海市政治穩定、法律完備、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擁有高新技術,高效精干營銷組織和國際市場的控制機制。
國際市場的特點是:范圍廣、容量大;多邊化、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競爭更加激烈,市場難以駕馭;商品替代性與互利性并存,實現優勢互補和互通有無需要高超技藝。國際市場上四大特點,上海市都存在。國際市場上的高科技產品,高質量時尚商品,新業態、新模式上海市大多具備,溫州民營企業深度融入大上海,能為國際化打下堅實基礎。現在在上海創業練兵、生活的溫州人有60 多萬人,2018 年7 月,溫州與上海嘉定區簽定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打造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協同創新發展示范樣板。這是科技創新、產業合作、民生服務、生態環保、黨組聯建多領域開展合作,是借助長三角優勢資源跳出溫州發展溫州。
2019 年5 月,溫州23 家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加入長三角汽車產業創新聯盟,解決溫州汽車零部件企業技術創新力量不足、人才缺乏的難題,使溫州企業在科學管理、智能生產、創新協作、人才使用各方面全面融入長三角,使企業的產業水平一體化全面提升。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時代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戰略舉措,必須以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做好這項工作。
“一帶一路”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它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巧妙結合起來,體現了以義為先、義利并舉的正確義利觀。是一條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國際貿易之路。
善經商的溫州人,很早就走出國門,走出世界。現在,有70萬溫州人在國際創新發展,建立起350 多個海外僑團。其中,有38 萬溫州人云集在“一帶一路”沿線57 個國家或地區,建立的國家級經濟合作區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這些都是溫州民營企業推進國際化有利條件。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38 萬溫州人中,企業家和商業名流是少數,約占10%;中小企業和企業股東是多數,約占60%;還有30%是普通勞動者及其家屬。38 萬人中多數人在國外企業時間在10 年以上,有許多是20~30 年甚至更長時間。他們在創業積累了豐富經驗。他們掌握當地國的市場需求、政策法律、貿易規則,當地人的風俗習慣;掌握了在當地經商辦企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所有這些都是民營企業國際化的“寶貴財富”。溫州民營企業國際化過程有70 萬人先行引路,就不需要從零開始,可以大大縮短“投石問路”時間,可以站在前人成功創業創新的肩膀上高屋建瓴。
溫州發展經濟,要素資源制約問題比較突出。溫州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僅在溫州考慮,空間較小,必須實行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樣,溫州民營企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才有廣大發展空間,才能升到高等級程度。
我們要更新發展理念,跳出溫州看溫州,讓資本、技術、人才在國際流動,在流動中提高等級,提高效益,這是經濟規律,也是民營企業國際化的目的。
企業跨國“聯姻”是企業國際化的組成部分,是企業國際化的一場變革,是一種既合作又競爭新的跨國經營方式。企業讓經濟、技術、人才、產品、服務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是企業吸收資源要素的主導潮流,是“要素外取”的理想方式之一。
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本質是創新,企業家是創新唯一承擔主體,創新是建立新的生產函數,是對生產要素進行新的組合,即企業家把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新組織引進生產體系,創新企業利潤。
企業家的創新型人力資本特質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則是民營企業國際化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各種技術、知識、技能的有機綜合體;核心競爭力作為戰略資源具有持久性;核心競爭能實現客戶的看中的價值;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基,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又取決于企業家創新型人力資本的特質,企業家在創造和維護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發揮關鍵作用。企業家核心競爭力由于難以衡量,難以定價,核心競爭力本身不具可交易性。由于知識壁壘的存在,核心知識共享不容易實現。由于企業家隱性知識和經驗是企業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內容,而隱性知識和經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經營訣竅、協調能力等,這些形成知識壁壘。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企業首先是企業家的企業。沒有松下幸之助,就沒有舉世矚目的松下公司;沒有張瑞敏,就沒有海爾集團;沒有柳傳志,就沒有聯想集團;沒有南存輝,就沒有正泰集團。所以,溫州民營企業國際化,必須首先建設好企業家隊伍。只有企業家隊伍建設好了,溫州民營企業國際化才會成功。
百年企業青春常在,貴在先進價值取向。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能否成為優秀企業。優秀企業文化已經成為培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理想信念、職業道德、行為準則的綜合,是以人為本、以價值為核心的企業管理理論。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精神支柱,現代企業管理要從以生產管理為中心過渡到以文化管理為中心,文化管理的要害是為企業發展提供新的出路和光明的前景,是新的管理典范。
企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企業員工共同遵守的價值觀。企業文化強調塑造企業員工自覺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創造企業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這是企業發展無窮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1. 建設創新文化。企業的競爭力取決于其產品在市場上滿足客戶需求和客戶滿意度。人民群眾對市場上產品需求和滿意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不斷提高,所以企業產品要不斷創新。同時,某種技術優勢只能競爭一時,不能競爭一世,所以企業發展的根本要求是不斷創新。美國《商業周刊》揭示硅谷成共因素之一是“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勇于創新、不斷進取”的硅谷文化。中國海爾集團公司規定:普通員工的改革,屬創造發明的,以員工的名字命名發明專用號,以資鼓勵。成為創新型企業文化的企業,創新成為企業員工的自覺行為,這是企業國際化的員工行為常態。
2.建設抱負型企業文化。建設抱負型企業文化要樹立向世界一流看齊,追求卓越,持續發展,精益求精,不斷超越,以遠大抱負統領企業戰略定位、核心競爭力創造、經常不斷更新自己、擺脫過去、挑戰未來。
建設抱負型的企業文化要做到以下幾點:要不斷突破企業發展上限,防止把發展上限變成企業發展極限;要不斷提升企業的市場地位,否則,不進則退;企業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否則,發展空間會萎縮,發展機會會減少。建設抱負型企業文化對溫州民營企業國際化來說,緊迫性、針對性都很強。
3.建設學習型企業文化。20 世紀后期最成功企業是學習型企業。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管理的中心轉向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上來,實現以線性思維向創新思維轉變。
在新經濟條件下,學習型企業成為最成功的企業,學習型企業文化引起經濟界的關注。企業組織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工作經驗是:一要有很高抱負水平,這樣才有學習動力,才能不斷自我超越;二要趕超意識,學習標桿,提高效率;三要以知識論英雄,促進全員自覺投身學習;四要強調團隊精神,實現知識共享。學習型企業文化對溫州民營企業國際化,論其重要性,同創新型文化,是平駕齊驅。
科技創新的意義在于用科技投入替代稀缺資源,以低成本和高速度滿足客戶價值需求,實現企業發展目標。
科技創新在民營企業國際化中居關鍵地位,溫州要想民營企業在國際化中保持科技優勢,必須不斷進行科技創新。
國際國內的實踐一再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發展現代經濟主要動力,在美國,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貢獻率高達85%;科學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科學技術是企業經營的無窮智慧力。
科技創新如何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建立以科技創新體系為主導的價值鏈管理是實現企業發展目標關鍵路徑,作為在企業創新體系中居關鍵地位的科技創新體系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證,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企業的創新體制是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行設計,轉化的轉折點即為價值鏈的突破點,經過產品研發和科技成果商品化,獲得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科技成果商品化、國際化的程度,是衡量企業的社會價值的重要標準。現代企業的國際國內競爭,越來越表現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速度、廣度、深度的較量,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原動力,企業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更新突破價值鏈,達到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科技創新在民營企業國際化中占關鍵地位,企業價值最大化主要靠科技創新來獲得,溫州民營企業國際化,對此關鍵舉措,一定要抓緊、抓實、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