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江源
我國建筑行業自改革開放以來正在迅速地崛起,雖然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但也給環境也帶來了污染。雖然建筑材料的科學含量相對較低,但是對人體健康還是有害的。在施工管理、質量監督以及安全環保等方面傳統項目還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對人員的疏忽管理、機械配置與資源配置效率較為低下等方面仍然存在著問題,這是對財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浪費。
建筑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支柱,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2018 年建筑安裝工程的固定資產投資相比2017 年增長了20 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8 萬億元之多。國民生產總值中建筑業占據10%左右的比例。雖然建筑業處于不斷增長的發展態勢,但施工企業卻并沒有顯著增加。到2018 年,我國從事建筑施工的企業約為8500 個,相比2017 年增長了1.9%。由此可見我國工程施工企業正在蓬勃發展,實力不斷增強,規模逐漸擴張,進而構成了”金字塔”的結構態勢。這種情況下,金字塔頂端的企業可同時在不同區域進行項目開發,既要管理好施工進度和質量,同時又要兼顧低碳環保,這是施工企業所面臨的重點難題。
保護環境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低碳經濟重要任務之一。通過能源及資源的節約,可以促使低碳經濟效率得到顯著提升。根據相關調查數據,我國建筑業的能耗占總能耗的28%,對能源和環境有著重要影響。另外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其能耗也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在材料選擇的過程中也會受環境和技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無法選用低碳材料和環保材料,更沒有有效地利用低碳材料與環保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業的節能減排受到了制約。我國建筑行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普遍存在浪費現象。主要體現在工程的各個階段:(1)在設計階段中由于方案設計的不合理,使工程造價增加,在后期還會出現新的設計進而影響其工程進度。(2)在實際施工中沒有對相關材料以及施工設備進行有效的管理,則會出現資源浪費及設備閑置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通常碳排放較為嚴重的區域普遍交通運輸業及建筑業較為發達。在實際施工中,低碳理念沒有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碳排放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出現持續增長,造成環境污染。在施工的全過程中,碳的排放量不僅與施工面積緊密相關,還包括實際運輸過程中的排放以及廢棄物的排放,對低碳經濟的相關要求產生了負面影響,而這些都屬于建設中相關活動產生的碳排放。在市政工程實際建設過程中,組織管理不善還會對環保污染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主要是指缺少相關環保標準,導致噪聲、泥土污染和其他環境污染問題出現。此外,建設工程的實際運作中缺乏完善的施工標準,從而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出現土壤流失和垃圾排放等問題, 不僅對經濟活動正常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而且還影響著人民健康。此外,為實現低碳建筑工程目標,還需采用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但我國對低碳有關知識的普及度較差,很多建筑單位對低碳概念的缺乏了解,限制了節能減排的落實,加之我國缺乏相關的新技術研究, 使市政工程缺少有效低碳技術的投入,從而限制了低碳經濟有效的發展。
在市政工程的實際建設過程中,要深入貫徹低碳政策。主要是在實際施工中盡量選用高性能、低碳的建筑材料,以保證低碳經濟相關要求的有效落實。同時在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低碳經濟的相關要求,并按照相關的施工程序和標準實現低碳工程。根據建筑工程建設的相關情況,充分利用綠色低碳的施工方法,通過不斷加強設備、材料的管理,可以有效防止高能耗、低效率的發生。另外,在工程安全與質量得到基礎保證上,對低碳施工方法也應加以應用。進而避免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揚塵與噪聲等相關污染起到了把控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節能環保的實現。
建設單位需要根據市政工程的縣體情況實行精細化管理制度。主要是深化管理手段改革,在常規管理過程中創造更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通過精細化管理的有效實施,不僅可以提高在實際建設中的協調性,促進低碳經濟落實,提升建設效率。同時,在精確化管理的過程中,還可對材料、裝備、工作人員等進行更全面的管理,使得城市工程在低氣候條件下也可建設。同時,嚴格管理可能出現不規范的運作,保證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的規范與科學性。此外,在建設工程實施過程中,還需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 切實改善施工管理效率與質量,最終推動市政工程低碳建設的發展。
1.建筑項目管理設計的創新。低碳建筑工程的前期階段就是設計階段,雖然設計階段產生的費用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只占少部分成本,但是對整個生命周期的影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低碳建筑一定要從定性的角度去理解項目的建設目標,同時還需要對實現目標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操作手段進行詳細分析。從建筑工程設計的性質、內容和規模等方面進行分析,為低碳建筑設計開發出最合適的空間模式以及組合概念。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
(1)減少環境污染。減少環境污染是低碳建筑項目的首要理念,也是低碳建筑的目的與保證。所以在設計階段,應考慮如何防止污染。首先,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減少建筑垃圾與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建筑合體中利用生物降解垃圾;其次,建筑材料的選擇,可以采用可回收材料的產品或者采用高耐久性的材料。最后就是注重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在設計中可以考慮擴大綠化的面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同時也保護了原有的自然生產系統。(2)節約生態環境資源。所有建設資源以水和土地資源為主。在對水資源節省的問題上,應根據相關的水文數據指定詳細的方案,并制定科學詳細用水計劃,建設新的雨水回用以及中水返用等排澇系統,增加節水設備和裝置。在土地資源的節約問題上,可以在業主和用戶的需求下,適當地增加建筑面積率,降低密度,從而縮小土地的占用。(3)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建筑熱工學中,為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可以保持熱性能和能源系統在結構優化方面的能量效率;還可以在氣候保護系統、建筑熱環境改善等方面建立防護系統。例如,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氣候特征,因此要選用適合該地區的熱能材料。在高熱的地區需要使用高熱容的材料,在濕熱地區則需要使用低熱容的材料。定量分析室內熱橋的發展趨勢,進而完善暖通空調系統。在室內設計方面,一定要進行結構的優化,在朝向、間距以及建筑容積選擇一定要合理, 充分利用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等,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2.建筑項目管理方法的創新。在施工過程中,建筑工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體現,也是低碳設計的重要體現。低碳建設需在保證質量安全基本要求下開展,通過現代科技管理手段與技術的應用做到節能環保。綠色技術與經濟分析需關注建設基地的環境,再結合生態與氣候環境中確定出最佳的綠色施工方法。對節水節電的加大管理力度, 實現綠色施工技術的健康環保。比如,利用水資源監控系統進行雨水回收;在施工時合理安排電機,以提高使用率。
3.完善用人機制。在傳統的建設實踐中,管理者比較單一,已經不能適合低碳建設的現狀,所以要加強用人機制的建設。在項目開始時為了達到國家標準,一定要對整個工程在各階段的進展以及質量進行把控,這就需要組建一個由高級管理者組成的團隊,實現綠色工程的全過程控制和管理。高級管理人員主要是由業主、設計師、建筑師、施工人員、項目經理承包商以及施工的技術人員等。例如,熟悉建筑各個施工階段的重要點, 對于有經驗的工程管理人員來說, 制定一套詳盡的綠色建筑施工管理方案和補充性建筑計劃就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項目管理可以在早期時就開始制訂初步項目的預算和進度規劃,以確保低碳建筑的完成度。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在逐漸增加對能源的需求。在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與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中,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正在受人口爆炸、資源短缺、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威脅。同時,我國的供需也存在相應的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加強節能環保工作。在建筑工程中,一定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首位。我國的建筑能量在整個社會中消耗的總量很大, 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低碳建筑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任務。隨著低碳概念的提出, 在市政工程實際建設中,必須堅持低碳概念和有關政策, 通過持續推廣和使用與低碳技術相關的低碳工程, 促進有效地實現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