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芬,相合鋒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思政教研部,安徽合肥,230601)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課程,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1-2]本應理直氣壯開好的一門課程,卻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到了心沒到”的問題,“講了”不等于“聽了”,“聽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懂了”,“懂了”不等于“會了”,“會了”不等于“愛了”,“教知識的老師”不等于“教學生的老師”。[3]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的實效,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和水平攻堅戰,始終是所有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深入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
“人到了心沒到”的原因是“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不到位,內容不適應需要,所授內容未能緊扣學生實際,重知識傳授、輕問題解決,供與求處于非均衡狀態,教學存在供求矛盾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課程內容問題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4]思想政治理論課服務于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與思想政治工作一樣,本質上是一個釋疑解惑的教學過程[5],釋學生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矛盾之惑,解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問。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4]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任務是育人[6],因此,以問題為導向,解學生思想上的困惑、行動上的迷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應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首要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持續“堅持在改進中加強”[4],用心、用情、用智慧解決好供求矛盾問題,推動學生形成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自身的正確認識,幫助學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任何內容都具有形式,離開了形式,內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內容的形式,離開內容就沒有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形式靜態格式化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推進內容的生命力與形式的多樣性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7]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兼具政治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理論的力度的課程,教師采用較單一的、無差異化的講授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教學形式的創新上下大功夫。教師既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在教學內容上下功夫,保證教學內容的理論真理性,也要正視“00”后所處的圖像時代,正視網絡的影響力,在教學形式上作創新。較專業課教師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現代信息技術平臺的運用,在活躍教學形式、豐富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等方面有所欠缺。同時,教師缺乏對線上資源庫的建設,親自動手制作可聽、可視資源的嘗試不夠。
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供給和學生的實際需求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運動自始至終,相互依賴、相互斗爭、對立統一,貫穿教與學、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理論與實踐、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無法實時轉換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參透矛盾的兩點論和重點論,做好課前、課中、課后和課內、課外的結合工作。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著力統籌好部內外、校內外、院內外、課內外的各類教育資源、教師資源、實踐資源、宣傳資源,推動理論和實踐、育德和育心、課內和課外、線上和線下‘四個結合’。”這個指示體現了矛盾統一的要求,要求教師在特殊性中找尋普遍性,在個性中概括出共性,各類資源和多種形式要共同服務于引導學生做人,實現育人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由于時間、地點、場景的變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會發生變化,如:課內教師為主導,課外學生為主導;課內理論為主導,課外實踐為主導;課內線下為主導,課外線上為主導;課內教師的授為主導,課外學生的求為主導;等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因時因地變化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做好地位、角色、供求的轉換。課上應是學生向教師求知識,課下應是教師向學生求問題;課上教師主導把控課堂,課下學生主導親身實踐;課上理論講授初識一二,課下圖像作用延伸強化。整個教學過程既重視教師的教學供給,又重視學生的自我需求,而不是簡單的一以貫之、一成不變。
教師應在現代信息技術課堂、校園新媒體、教學改革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探索構建以服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中心,以提升課程鑄魂育人實效為目標的問題驅動混合式學習機制。換言之,就是將課程內容項目化、問題化,以問題解決為驅動,融合傳統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可聽、可視、可觸,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文字圖片視頻、時間空間不受限四種優勢發揮,課堂教學、指尖平臺、校園廣播、課外實踐、校園講壇五個陣地發力的混合式學習機制。通過師生共同深度參與,通過動耳、動嘴到動腦、動手互動方式的轉變,思想政治課可以實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1]
1.現代信息技術課堂的建設與發展
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課堂平臺飛速發展,“云班課”“雨課堂”等教學平臺充分利用在線資源(文本資源、鏈接資源、圖片資源、微課資源、音頻資源、視頻資源)、在線學習、在線作業、在線測試、在線問卷、在線答疑、頭腦風暴等,讓課堂變得有趣、有效,不再單向。學生從混合式教學中受益,“網絡+課堂”的教學模式越趨成熟。
2.短視頻時代的供給與繁榮
根據QuestMobile 研究院發布的《2019 年短視頻行業半年度洞察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短視頻行業用戶已經突破8.51 億,其中,24歲以下的年輕用戶超過2億。[8]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幾乎是全民參與、朋輩互動,也激發了師生參與其中的激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師生創作了大量科普與抗疫視頻,從個人層面展現了中國擔當、中國速度、中國規模和中國奇跡,用鮮活的方式為制度自信詮釋注解。
3.校園新媒體的發展與融入
校園新媒體矩陣正在不斷推進中,校園微信、微博、抖音成為校園育人矩陣中的重要渠道,尤其是校園青年媒體中心的建設與發展。筆者所在學校的青年媒體中心以學生為主導,立足學生實際,自編、自導、自演的可聽、可視作品得到了全校師生的認可。如“我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板報大賽線上投票推送閱讀量超過3萬人次,拍攝的歌唱視頻《我和我的祖國》被“學習強國”等重要媒體平臺采用。
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創新與深化
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從探索先教后學的專題式教學、大班授課小班討論、對分課堂,到探索先學后教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再到探索以學為主的“全員互動”式智慧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逐漸向自學、互動與講授相結合的模式推進。[9]
第一,將課程內容問題化,探索實施基于項目、基于問題的教學改革,構建“課程—項目—問題—理論—實踐”的系統化教學過程,有效解決課程供給有效度不理想的問題。在堅持內容為王、課程為本的前提下,教師應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與學生疑惑不解的問題結合起來,與拓展學生的理論視野以及提升學生探究理論的興趣結合起來,以問題的形式呈現,既列出“學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問題,又列出 “學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度參與育人實效的提升。如以“適應人生新階段”為項目,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你為什么要來上大學”“你來大學尋找什么”“你想成為什么”“你能成為什么”等問題。如以“做忠誠的愛國者”為項目,教師應帶領學生探討明白“為什么要愛國”“能不能不愛國”“愛國與愛自己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愛什么”“怎么愛”等問題。再如以“做有道德的時代新人”為項目,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社會沒有道德會怎樣”“人沒有道德會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德福矛盾,我們該如何對待”等問題。
第二,推動教學形式時代化,注重教與學并重,探索構建自學、互動與講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解決創新力不足的問題。依托“云班課”“雨課堂”等教學平臺,依托“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教師將適于獨立思考、適合獨立自主學習的個體化學習環境、時間和空間的線上教學與適合互動交流,適合協作探究學習的群體化學習環境、時間和空間的線下教學結合起來,通過線上線下綜合講授、討論、分析、總結、測試、答疑、展示,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實現課堂沉默—回答—互動交流—提問質疑—辯論的轉變。在全員參與碰撞交流、全腦參與深層次思考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倍增。
第三,實現理論原則具體化,讓學生在“聽、看、摸”的直接感受中實現抽象的觀念具體化、形象化,激發認知情感和行動自覺。以問題解決為驅動,教師通過運作課堂教學、指尖平臺、校園廣播、課外實踐、校園講壇等多個校園陣地,整合傳統與現代優勢資源,發揮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文字圖片視頻、時間空間不受限四種優勢,推動學生在“聽、看、摸”的直覺過程中實現“觀察—意象—思考—吸收—表達—踐行”的轉換。
第四,最大化地實現提質增效,構建“一個項目、多維發力、科學組合、解決系列問題”的綜合性學習機制。教學中存在教與學、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理論與實踐、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等多維矛盾,問題驅動混合式學習機制可以有效解決教師對矛盾轉換把握不到位的問題。課堂教學、指尖平臺、校園廣播、課外實踐、校園講壇綜合運用,可聽、可視、可觸靈活調整,可以促進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理論與實踐、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的自由組合,實現提質增效。
第一,培養問題意識。問題驅動混合式學習機制構建的關鍵要素在于圍繞一個項目科學設定問題。找準問題是問題驅動混合式學習機制的起點。問題的設定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師生共同思考,反復推敲,科學擬定。
第二,跟進做好資源庫建設。教師應圍繞每一個項目,科學設定一個系列問題、整理一套云班課教學資源、錄制一個專題短視頻、原創一個系列文創作品、錄制一期廣播節目、開展一次課外實踐活動、做一次綜合性宣傳,做好資源庫的建設。
第三,提升現代化信息技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庫再豐富,教師都需要熟練掌握線上教學平臺的使用技巧,以及使用手機、電腦自制微課、短視頻的方法。這些都是問題驅動混合式學習機制需要教師提升和強化的方面。
第四,探索陣地融合同心同向同行的運行模型。教師要實現課堂教學、指尖平臺、校園廣播、課外實踐、校園講壇同心同向同行、聚智聚力,關鍵在于堅守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實效提升這個目標不動搖。教師要以問題解決為驅動,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創造活力為抓手,認真科學地做好陣地規劃與組織協調,實現一根針多條線齊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