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基秀,陳志清
(北海職業學院,廣西北海,536000)
近幾年,高職院校邁入增量提質發展的新階段:擴招政策繼續實施,在校生人數繼續上升,規模繼續擴大。同時,以建立常態化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為目的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的進一步推進,作為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改革勢在必行,而且切實可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 并將開展職業技能大賽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1]
2008年,教育部聯合天津市人民政府等23個部門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正式制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度和創建“校校有比賽,層層有選拔,全國有大賽”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序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作為一項職業教育制度被正式確立下來,成為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層次最高、覆蓋面最廣、內容最豐富的職業教育盛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專業與教學改革的風向標。[2]
在此風向標的指引下,高職院校技能競賽蓬勃開展,逐漸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學者對高職院校技能競賽的優化及其體系構建的研究日益豐富。其中,陳利等人認為,學校在實踐中應該將競賽與教學和學生活動結合起來,將競賽融入學校的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學生工作中,學校應專門制定職業技能競賽管理方法,設立校、系 (二級學院) 兩級管理機構,形成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的管理機制。[3]譚世海、楊洪等人則從技能競賽活動管理辦法、組織結構、經費保障、獎勵制度等方面對技能競賽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4]易曉冬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綜合激勵理論和全息理論提出了高職院校技能競賽的優化策略。易曉冬認為,首先,多元智能理論提出的新型的能力觀和人才觀為高職院校技能競賽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以及評價規則的制訂等方面提供了新方向。[5]其次,綜合激勵理論適用于高職院校技能競賽的活動,而全息理論觀點則將高職教育活動看作一個母系統,其中的教學活動、技能競賽活動和德育活動等模塊都可以被看作母系統下面的子系統。[5]韓亙麗對高職院校技能競賽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高職院校技能競賽評價體系應該包含指標的構建、各指標的權重確定、確定指標內涵評價標準等級、評價結果的分析四個方面。[6]岳櫻澤、楊恒提出實行“教學、競賽、考證”一體化模式的保障條件,這是一種將教學、考證與競賽融合起來的開展技能競賽的方式,目的是真正實現高職院校技能競賽的常態化、全程化和全員化。[7]沈羽、王西建對高職院校技能競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技能競賽體系和運行機制、建立公平公正的競賽平臺”兩大對策。[8]
不過,學者對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的研究大多數集中在技能競賽的功能作用、運行保障制度和現狀及對策等方面,鮮有學者在技能競賽體系改革方面進行反思。本文試圖對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改革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內容包括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改革的原則與目標、途徑與方法、改革成效三個方面。
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改革必須緊跟診改工作步伐,遵循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循序推進、螺旋式上升的原則。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改革不僅要結合本校實際,發揮本校優勢,補足、補強薄弱之處,而且要通盤考慮、聚焦重點、突破難點,把握其內在規律,循序推進,實現螺旋式上升。
受歷史沿革、地理位置、生源及師資等因素的影響,各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及其成效不盡相同。各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改革同其他診改工作一樣,必須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兼顧學校當前與未來的發展需求;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及時確定新目標、新標準;必須積極借鑒其他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職院校先進的辦賽經驗,主動借力企業、行業等相關企事業、機關單位或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改革不完善的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構建更完善更高效的新體系。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還要再依據新任務、新要求,確定新的目標和標準,實施新一輪的改革,使技能競賽體系越來越完善,越來越高效。
高職院校應以全面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努力建立適應社會需求并切合學校實際的具備“三合”“兩化”特征和“三促”效用的技能競賽新體系。
“三合”包括“賽課結合”“校企合作”“校內外結合”。“賽課結合”是指技能競賽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師生人人參與其中;“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合作舉辦技能競賽,技能競賽水平達到業界水平;“校內外結合”是指校級技能競賽與省市級、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銜接。
“兩化”是指技能競賽制度化、規范化,即高職院校有健全的技能競賽組織機構和完善的技能競賽制度,以確保技能競賽管理機制運行通暢,技能競賽開展有章可循,規范而有序。
“三促”包括“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管”。“以賽促學”是指高職院校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或參加技能競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賽促教”是指高職院校通過組織教師指導學生參賽,促進教師全面掌握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求及相關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與水平;“以賽促管”是指高職院校通過舉辦技能競賽和參與校外的相關技能競賽,推動相關方面的管理工作的改革,從而全面提高其教育教學的管理水平。
1.選優配強,更新改造技能競賽管理機構
為保證技能競賽有序、高效,高職院校應設有由院系主管教學的領導、校內外專家、專業主任代表或骨干教師代表和院系技能競賽管理專干組成的技能競賽管理機構,負責整體規劃和統籌安排各級各類賽事,并進行指導和監督。據了解,部分高職院校已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技能競賽組織委員會”或“技能競賽指導委員會”,而部分學校尚無專門的技能競賽管理機構。前一類高職院校的技能競賽管理機構應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落實管理責任,并及時做好換屆工作,既要保持機構成員相對穩定,又要適時調整,選優配強,強化技能競賽管理機構的管理職能。后一類高職院校在條件許可下,應設立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的專門的技能競賽管理機構;如條件不足,可以通過增加技能競賽管理職能、增配相應成員等辦法改造學校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等相關機構,由其承擔技能競賽管理職責。
2.革故鼎新,建立健全技能競賽管理制度
高效的技能競賽需要完善的技能競賽管理制度作保障。要使技能競賽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高職院校就必須建立健全完善的相應技能競賽制度及相關配套制度,包括競賽賽事申報與遴選制度、競賽規程編制制度、賽事承辦管理制度、競賽參賽管理制度、競賽獎懲制度、客觀公正評判制度等。據了解,大部分高職院校基本上制訂了技能競賽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但是,這些制度有的不夠完善,有的現已過時。因此,高職院校務必及時修改不夠完善的制度,廢止已過時的制度,及時制訂必需的新制度。
辦好大型競賽活動對高職院校來說意義重大,如果此類活動影響大,對舉辦其他技能競賽及相關活動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強大的輻射作用。
高職院校通過打造具有良好示范作用和強大輻射作用的技能競賽品牌,完善技能競賽體系,進而提高學校的技能競賽水平、質量與效用。
1.善用職業教育活動周的有利契機,營造重視競賽的良好氛圍
2015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職業教育活動周是展示和宣傳職業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除了今年特殊情況外,每年各地區都舉辦包括技能競賽在內的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高職院校除了積極參加活動周啟動儀式外,還可以結合本校實際開展職教成果展示、職教宣講、職業體驗、技能競賽、社會服務等系列活動。例如,邀請專家、工匠大師與優秀畢業生進校園,舉辦專家講座、工匠大師秀場、優秀校友經驗分享會,組織在校學生有序開展技能競賽,選派學生代表發揮技能專長為師生服務等。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應借助職業教育活動周的有利契機,營造濃厚的崇尚技能、重視競賽的校園氛圍,同時積累辦賽與參賽的經驗,提升辦賽、參賽的能力和水平。
2.定期舉辦校級技能競賽活動,搭建專業全覆蓋競賽平臺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分別是全省(自治區、直轄市)、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的頂級賽事,盡管其競賽項目逐年增加,但都未覆蓋所有專業,部分專業因此無緣參賽。而部分專業則因資源不足、學生實力不強而不能參賽。高職院校系部、專業層面舉行的技能競賽活動,在專業覆蓋面、學生參賽率上有優勢,但在競賽規模、競賽水準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為了讓每個專業都有較高平臺展示其辦學特色與成果,讓學生有較強的實力參加高層級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院校定期舉辦覆蓋所有專業的校級技能競賽活動是很有必要和意義的。
當然,高職院校定期舉辦校級技能競賽活動既要考慮院系、專業的實際情況,也要盡可能參考高層級競賽,以此確保技能競賽達到專業覆蓋面更廣、學生參賽率更高、競賽水平更高、影響力更大的效果。
3.加強縱向與橫向聯系,積極承辦或協辦高層級的技能競賽
承辦高層級的賽事(指非本校主辦的賽事)或賽項,可以幫助高職院校積累更豐富的辦賽經驗、提高辦賽水平、改善辦賽條件,構建更完善的技能競賽體系。高職院校應全面、客觀地分析自身的優劣勢,及時向名校、名企取經,補足、補強短板,充分發揮優勢,積極創造條件,盡力爭取承辦或協辦高層級的賽事或賽項,包括省級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某市農民工技能大賽、某行業青年職工大賽等賽事或賽項。
要想成功承辦或協辦高層級的賽事或賽項,高職院校就必須擁有實力,在申辦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學校要承辦省級的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賽項,就要主動及時關注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信息。一旦確定申報,學校就要按要求提前做好經費、人員、設備設施等各方面的準備工作。而一旦申報成功,學校就必須全力以赴按承辦要求及時做好賽前組織與競賽實施工作,圓滿完成各項承辦任務。
1.將技能競賽納入專業課程體系,開設技能競賽課程
高職院校各專業可將技能競賽設置為一門或幾門目標明確、實踐性與職業性強的實踐課程,使技能競賽覆蓋所有專業,覆蓋全體師生。具體做法如下:各專業根據生源、市場需求和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技能競賽課程的時數與門數,適時安排技能競賽課程,必要時調整其他課程的開課時間與方式,或將技能競賽課程安排在自習時間或節假日。
2.創建專業技能競賽序列,建設特色專業技能競賽體系
高職院校各專業可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安排,結合各專業學生特點,確定競賽項目、指導教師、評判標準等,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優勢項目打造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專業特色賽項,確保專業技能競賽規范、高效。表1是北海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文秘專業的技能競賽項目表。

表1 文秘專業技能競賽項目安排表
3.開發利用競賽資源,提高專業辦賽的能力與成效
校內專業聯合辦賽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增強辦賽實力,促進專業發展。具體的合作方式如下:小微專業聯合辦賽實現“弱弱聯合”,互相支持,突破瓶頸,共同提高;優勢專業、特色專業與普通專業合作實現“強弱聯合”,以大帶小,以強扶弱,提優補弱;優勢專業聯合辦賽實現“強強合作”,相互競爭,相互借鑒,相互促進。
同時,各專業可與相關單位、行業合作辦賽,充分開發、利用競賽資源。這樣的合作一方面能夠讓專業借助企業、行業的競賽資源,舉辦技能競賽;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教師參與相關單位、行業的職工技能競賽活動,包括觀摩、助力相關單位的職工技能競賽,參加相關行業的職工技能大賽,支持學校承辦大型企業或相關行業的技能大賽等,使師生都能從中學習先進技術,了解社會需求,幫助專業改善辦賽條件,積累辦賽經驗,提高專業辦賽的能力及效果。
我院原是一所技能競賽基礎比較薄弱的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不夠完善。但是,我院十分重視發揮技能競賽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幾年,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管”的職業教育理念,積極改革完善技能競賽體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17年11月,我院正式啟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隨著診改工作的不斷推進,我院技能競賽體系改革不斷深入,成效越來越顯著。
我院形成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的學院、系部、專業團隊三級管理機制。學院教學科研處負責技能競賽活動的整體規劃、項目申報審核、競賽經費及檔案的管理等工作。系部負責本部門技能競賽項目的申報、宣傳、協調和控制、評獎等工作。專業團隊負責競賽項目的籌備、組織和實施,制訂競賽實施方案、培訓輔導、確定評委等工作。順暢高效的管理機制的建立,確保學院技能競賽工作有序開展、成效顯著。
2017年11月,我院根據《北海職業學院學生專業技能競賽獎勵辦法(試行)》開展學生專業技能競賽獎勵申報、審核工作,并于同年修訂了與技能競賽相關的系列管理制度。2018年1月,我校印發并實施績效考核和績效分配系列制度,并于同年4月出臺《北海職業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方案》。2019年1月,我院開始實施新修訂的《北海職業學院專業競賽管理辦法》。
我院各專業依據職業崗位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創建本專業師生全員參與的技能競賽序列,培育專業特色鮮明的技能競賽活動。每學期各專業按照院系的部署和要求,結合專業實際情況,有序開展技能競賽。競賽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師生參賽積極性高,參與度達100%。此外,各專業正在建設可供師生共享的包含競賽資源在內的教學資源庫,其中的資源包括競賽方案、競賽新聞稿,各個賽項的樣題、練習題,往屆國家級、區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相關文件資料等,供師生課堂教學、課余學習及賽前培訓使用。
1.崇尚技能、重視競賽的文化氛圍濃厚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辦好技能競賽的一項軟實力。我院多舉措營造崇尚技能、重視競賽的校園文化氛圍,學院統一部署,由各系部、各專業具體落實。除了利用校園宣傳標語,信息顯示屏,廣播,網站網頁,系部文化長廊,專業陳列室,班級QQ、微信群等手段及工具宣傳介紹競賽知識、展示競賽成果外,各專業還通過各具特色的途徑與方式營造技能學習、技能競賽的良好氛圍。例如,廣告設計與制作、會展策劃與管理等專業定期舉辦競賽優秀作品展;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分別通過專用櫥窗展示服裝設計競賽獲獎作品和優秀手工作品;烹調技藝與營養、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專業的方式是定期開展服務師生的活動。
2.競賽設施不斷改善,競賽經費越來越充足
近幾年,在北海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增加了對實訓基地條件改善、教學儀器設備采購、教學教改及研究、師資培養等方面的投入。2014年和2016年,我院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教學教改及研究和師資建設三項支出見表2。

表2 2014、2016年儀器設備、教學教研與師資建設經費支出對照表
從表2可知,2016年三項支出金額比2014年增加了約2倍。教學設備設施不斷更新,教學經費不斷增加,辦(參)賽所需資源(場所、設備、工具、經費、師資等)越來越充足,大大提升了我院的辦(參)賽實力。
3.辦賽能力與水平明顯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除了辦好本校的技能競賽外,我院還積極承辦行業、企業技能競賽與活動。2017—2019年連續三年與北海市電梯行業協會等合作承辦三屆北海市電梯維護保養作業人員工匠技能大賽。此外,先后承辦兩屆“青創杯”北海市青年創業創新大賽、北海市幼兒園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北海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服務周專場等競賽活動。
同時,我院充分發揮專業師資、設備優勢服務社會,每年為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能培訓。2017—2018學年,我院先后為共青團北海市委員會、北海機場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等多家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能培訓,共提供7370人次的服務,為促進北海市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4.學生參賽積極性逐漸提高,參賽成績穩步提升
筆者從我院網站公布的2016年至2019年的北海職業學院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及技能競賽的相關報道中得到以下數據。
2014—2015學年,我院學生參加技能競賽34項,獲得區級及以上獎勵76人次。
2015—2016學年,我院學生參加技能競賽75項,獲得國家級賽事獎勵1人次,獲得區級賽事獎勵142人次。
2016—2017學年,我院學生參加技能競賽75項,獲得區級及以上賽事獎勵 159 人次。
2017—2018學年,我院學生參加技能競賽75項,獲得特等獎3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48項,獲獎187人次。
2018—2019學年統計數據未見公布。2019年,我院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獲國家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獲自治區級一等獎8項、二等獎23項、三等獎34項;獲得區級及以上獎勵超過200人次。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院學生近幾年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積極性越來越高,參賽人數及獲獎人次越來越多。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技能競賽體系改革勢在必行,而且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