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煜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柳州,545006)
高職院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是嚴格執行國家職業教育方針政策的需要,為學生順利就業和社會技能人才培訓提供指導與幫助的工作,在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提升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就業指導工作旨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影響著學生自身的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可有效解決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當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就業指導缺乏針對性、就業指導太過多元、與社會發展接軌不夠、與企業有距離感等。與此同時,當前社會對高職院校的整體認可度不高。因此,高職院校只有不斷創新就業指導工作,才能為學生就業提供更好的幫助,以此轉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和定位。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指示,今年9月更是親自到甘肅山丹培黎職業學校視察指導,并提出:“發展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高職院校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各院校都開始重視就業指導工作,紛紛開設就業指導課,專設招生就業處,舉辦校園招聘會,開展各種形式的就業指導講座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但在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關乎社會穩定。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接受的積極追尋自身價值的校園文化熏陶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中專或者中職,缺乏自我約束意識,沒有充足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缺乏就業文化的熏陶。同時,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更重視專業技能的訓練,缺乏對就業、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
就業率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的未來,是民生之本。當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僅僅滿足于安排就業指導課程,在就業指導實施過程中僅僅是開展專題講座、就業集中指導、就業信息傳遞、舉辦校園招聘會等活動。學校在意識到就業指導工作重要性的同時,沒有科學的引領,僅僅認為學生找到工作即可,缺乏對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指導。
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處于不完善的階段,沒有形成體系,缺乏連貫性,沒有體現個性化。指導工作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功能,缺乏服務性和動態性,僅僅滿足于向學生推送就業信息,沒有給予學生更多的在分析問題方面的指導,沒有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個體的差異為他們的就業進行規劃,缺乏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當前,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主要由招生就業處負責,就業指導工作任務重,但是部門配備的工作人員少。據調查,每個就業指導工作人員需要面對200名以上的畢業生,幾乎不可能一對一地進行就業指導。此外,我國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指導工作人員多數是非專業人員,往往同時擔負著行政人員和輔導員等職務,缺乏相關的知識理論背景。總之,我國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上,大多都不符合專業就業指導人員的要求。[3]
當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缺乏實踐指導,就業指導教師多是采用理論講課的方式,沒有結合相應的實踐內容,學生對實踐工作缺乏認識。調查顯示,80%的高職院校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業指導服務缺乏實踐指導,理論與實踐不協調。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必然會影響到就業指導的效果,使學生缺乏必要的實踐技能,只會紙上談兵,難以進行穩定的就業。[4]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真實水平需要通過最終的評價結果來反映,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也是如此。科學的考評機制是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檢測,也是對學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檢驗。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評價體系不完善,僅僅是構建了評價機制,但存在考核主體單一、考核內容不全面、考核方式不科學等問題,無法直接得出最終的考核結果,不利于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為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提供參考。
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需要優質的教材作為輔助工具。從目前來看,部分學校的就業指導教材與實際需求不符,無法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教材內容陳舊、信息滯后,實踐環節缺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對三所高職院校進行調查,采用數據進行分析,旨在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現狀和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為滿足學生成長和促進學校就業工作的良性互動提供參考。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問卷320份,有效問卷315份,有效率為98.4%。問卷內容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生對就業服務的需求情況、學校的就業服務情況等。具體結果見表1—表3。

表1 高職院校學生基本情況

表2 高職院校學生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滿意度分析 單位:%

表3 高職院校學生穩定工作率 單位:%
高職學生在就業中,應該先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再結合自身需求,實現個人與工作的有效匹配。通過對高職院校就業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可知,部分應屆學生在選擇工作時存在較大的盲目性,缺乏對自身內在需求和就職崗位的匹配度分析。因此,學校應采用精細化的數據思維,在深入分析學生需求的前提下,完善就業指導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加合理、科學的就業數據和就業服務。
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內容應貫穿于整個學習期間,不僅針對畢業生,還應包括其他年級的學生。就業指導內容應突破傳統,實現個性化發展。調查分析顯示,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內容缺乏針對性。對此,學校應從海量的就業信息中篩選出最適合本校學生的信息進行推送,通過智能系統匹配,讓學生可以從學校推送的信息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信息。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有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就業指導團隊,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但是,調查顯示,學生在就業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家長,然后是朋友,第三是互聯網,尋求學校就業指導團隊幫助的學生微乎其微,這說明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團隊在學生中缺乏信任感。
當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主要采用課程和講座的形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統指導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高職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只有多元化的就業指導方式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調查發現,50%的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已經關注就業問題,他們希望學校可以提供階段性的就業指導服務,如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以此為在校生提供更加合適、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由表3可知,接受過就業指導的學生,其第一份工作的穩定性相對較高。由此可知,就業指導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因此,高職院校應采用個性化、實用性強、學生參與度高的就業指導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
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以人為本”,圍繞學生的職業傾向來開展指導工作,正視當前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要通過就業指導,實現學生個體與職業的匹配,實現人盡其才。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價值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職業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性格。高職院校學生的個性十分突出,他們的需求與家長的意愿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進行職業選擇時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能否給自己帶來愉悅感。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應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跟上時代的發展,轉變就業指導理念,創新就業指導工作。
新時代是依靠新科技發展的時代,在此背景下的高職院校也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創造自身最大價值。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是一個常態問題,為緩解這一問題,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對此,高職院校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加強改革創新,重視學生創業技能、組織領導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如針對當前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對相關課程進行整合統籌,增加一些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業課程,或針對市場需求對相關課程內容實施優化,為學生的創業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等等。
“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也是職業道德和工作能力的體現,有人將其概括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品質。高職院校作為未來“大國工匠”的主要來源地和培養地,必須從源頭上加強學生品質的培養。一方面,學校要積極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讓每名學生都能找到努力的目標,并為他們引路。另一方面,學校在教學上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工匠精神”的培養必須靠實踐反復磨煉,只有長時間的實踐才能培養工匠精神。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將日常培養的“工匠精神”應用到工作崗位上,并以此來規范自己。
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完善就業指導教學內容。高職生與本科生相比,技能操作水平更強。因此,高職院校為學生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應克服“就理論講理論”的弊端,在課程內容中融入就業形勢講座、求職面試技巧、簡歷制作、心理調整、就業實習實務等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現狀,提升自身職場素質,使學生適應求職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要打造就業指導信息平臺。學校的就業處每年都會統計學生的就業情況,統計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生的就業情況。學校通過打造就業指導信息平臺,分析往屆學生的就業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在校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如開設各專業的就業發展講座、分析往屆的就業形勢,使學生在在校期間就可以根據就業形勢參加各種職場體驗和素質拓展練習,進而避免因為信息不對等而走彎路。
綜上所述,新時代高職院校實現自身深入發展,必須重視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不斷創新就業指導服務的工作方法、方式、內容、平臺等,讓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與學生緊密聯系,與時代緊密接軌,與企業友好合作,從而真正發揮就業指導工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