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昊潘德文
(1.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5;2.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在《中國制造2025》的推動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引發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轉型。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這一轉型的核心,原始的大規模生產線式的作業方式已被個性化生產和分散化就近生產所代替[1]。隨著大數據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裝備制造”的快速發展促使了原有的裝備制造類生產方式的轉變,使智能裝備制造類設備升級換代。許多企業的生產線逐漸被工業機器人、智能生產設備等所取代。這樣的環境下,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最重要的是依靠“人”。企業對智能裝備制造類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多,企業的人才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先進裝備制造業所需的先進技術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給高職院校裝備制造類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2]。同時,這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推動變革、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機遇。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大力推行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不僅要大力弘揚創業精神,更要精心培育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
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旨在推動我國制造業達到世界前列,同時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3]。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集中度不斷提高,尤其對于重大技術裝備、高端智能裝備和新材料等涵蓋各個高新技術領域,高端智能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4]。從我國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具有核心技術和高新技術的裝備制造業人才仍然短缺。在未來的發展中,裝備制造業將重點發展航空裝備、衛星、智能制造裝備等領域。因此,對裝備制造類人才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
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從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看,國家對傳統制造業企業進行了有計劃的改造重組,將數控、信息化、智能化企業向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高端智能制造裝備企業轉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具有較強操作能力的專業人員進行調試、維修和改造[5]。我國裝備制造業正在逐步向高層次轉型,這就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在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更加突出,對創新型裝備制造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北京、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幅最大,高端裝備制造業逐步形成核心區,進一步加強產業集群發展[6]。在裝備制造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創新型高素質人才成為裝備制造企業的有力保障。
在裝備制造人才培養方面,不僅需要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操練,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進一步推動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而我國高職院校在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總體上缺乏對實踐課程的合理安排,表現在實踐課時少、實操設備少、設備設施落后低效[7]等方面。許多學生在進入企業實習時無法得到真正的培訓,他們在裝備制造方面的實踐能力有限,缺乏足夠的實踐環節,阻礙了學生充分了解實踐知識,積累實踐經驗。
現代裝備制造業的人才需求離不開高職教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但在實踐中卻與之相矛盾。目前,我國高校存在著重學歷、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些不足。具有創新能力的中高級技術人才的缺乏是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從目前高職院校的發展來看,具有工作經驗的教師仍然短缺,教學內容和方法相對陳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有待提高。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裝備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存在技術結構低、年齡老化等問題,高技能人才結構出現斷崖問題,由此顯示出我國裝備制造類人才培養模式出現問題,尤其是許多高職院校裝備制造類畢業生進入企業后,不能較快適應工作環境和強度,進入工作狀態慢[8]。因此,大多數裝備制造企業就需要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對其進行業務培訓,影響企業的生產周期,提高了企業生產的成本。此外,隨著高精尖裝備設備的更新換代,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年齡偏大難以適應,而具有高技能的年輕技術人員輸出不足。
智能制造技術是制造業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是跨學科、多學科專業和學科技術高度融合的深度跨界融合。在工業4.0的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工作應注重人才培養模式與現階段生產技術有機地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相關制定人員應時刻關注人力資源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變化和市場需求。高職院校應關注智能制造領域人力資源的變化,做好學生入職前專業技術通識教育、基本技術技能培訓和相關實踐操作與練習,協調企業入職培訓項目。行業與企業的要素應滲透到專業教學的全過程,使生產、學習、研究和應用更加緊密有效地結合起來,做好入職前后的對接,減少企業培訓成本,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9]。在裝備制造類專業供給側改革中,根據企業實際需求調整專業結構,擴大現代學徒制試點規模,加強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擴大與企業的聯絡度,真真切切了解企業的需求,積極探索建設智能制造培訓基地,時常邀請企業高技能人才來校授課,并聘為技術專家、兼職教師、學生的師傅。同時,高職院校要加快高層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針對裝備制造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本專業的主要就業企業為機床、汽車、鑄造、機器人等行業,從事的崗位重要為操作工、技術管理、設備維修維護員等。這些崗位要求學生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能夠適應企業的環境、工作強度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專業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課程的設置應考慮社會和企業的需要,使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來增加學生的就業技能。
大學的課程類型分為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核心課模塊、專業實訓課模塊和文化素質課模塊等四部分。所以,裝備制造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應緊盯社會發展需要。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業的發展、促進制造業轉型的社會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也必須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需求;同時國家和企業急需具有高技能的高端人才,于是新技術的培養落在高職院校課程中。要根據實際崗位需求確定課程內容,將大數據、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技能新知識內容加入到課程體系中。自2014年我國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也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其中。在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在課程體系設計中需要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結合裝備制造類專業的特色,利用在校生和畢業生的創業資源、資料,結合崗位工作要求,編制或選擇適應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10]。在創新創業的課程中,注重對創新創業設計思維方法的培養,從而探索非傳統的創業項目。
在裝備制造類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中,積極培養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技能技術能手,創建和引入大師工作室。專職教師要不斷通過專家講座、學術交流、教學研究等方式來補充裝備制造類企業中實際應用的知識和技術技能,鼓勵教師考取相關技術證件和定期到合作企業或研究機構參加生產實踐。在考證和生產實踐中了解崗位環境和要求,全面了解企業的動態需求,完成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技能課程,從而設計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實施方案,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提高。同時,幫助教師創新設計裝備制造類課程體系,編制適用于工學結合的教案和教材,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資源,并將引入企業中的實際項目作為教學的實施案例,讓學生了解企業中對專業技能的實際要求。
總之,中國不僅僅要成為一個裝備制造大國,更要成為高精尖技術大國。中國制造2025帶來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勢必引起新一輪的工業發展浪潮,對于高職院校教育和裝備制造類專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分析研究裝備制造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及問題,從指導思想、目標和方向出發,加強人才培養方案與生產技術的有機結合,注重課程體系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要,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減法,建立和完善教學監督保障機制,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培養更多的裝備制造類的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