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迫切需要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力軍。2012年8月1日,教育部辦公廳下達關于印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是服務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1]。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成員之一,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勢在必行。
本課題組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和對數據庫的梳理發現,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對于創新創業能力其及提升路徑的研究如下:張寶臣等[2]認為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李憲[3]分析創新創業能力是促進創業型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制約因素;張鵬等[4]認為創新的內涵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創新思維;季永波、許兵等[5]認為專業知識技能能力、實踐經歷、創新能力、經營管理知識能力是影響創新創業的重要因素;張義、王禹博[6]提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創新創業能力影響因素中應該放在首位;孔凡校、胡迎春等[7]人通過理論分析和經驗研究認為,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教學理念、課程體系并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可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本課題組通過查閱國內外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成果,并進行歸納、總結,結合專家訪談結果和自身多年職業教育的經驗,初步界定創新創業能力影響因素的大概范圍與方向,總結出了四大一級指標——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心理素質能力、社交能力。最后,筆者通過向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利益相關群體發放調查問卷,最終確定了各一級指標的子指標分別為:
知識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學習能力(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信息轉化能力)、應用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踐能力包括實踐技能(實踐中用到的相關技能)、實踐經歷、組織與控制能力。
心理素質能力包括創新創業意愿(主觀上渴望創新創業的程度)、執行力(制定目標后的執行效果)、敏感度(對事物發生變化的反應程度)、抗壓力(遇到壓力、挫折的抵抗能力)。
社會交往能力包括團隊能力、交際能力(溝通能力、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規則意識(遵紀守法、遵守職業道德)。
經過調研對比發現,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相比有以下特點。
高職學生對中學的知識掌握程度普遍不高。理論學習能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差;厭學現象較為普遍,缺乏正確學習方法,學習上獨立性、探究性相對薄弱;較容易接受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很難堅持長時間的學習或者聽老師講課。
高職學生比較看重能夠顯而易見看到成果的學習項目,主要體現在高職學生更熱衷于考證,對基礎課程的學習重視程度不如專業課程。其實很多高職生并不缺乏學習的熱情,但懶于學習,不能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并堅持下去,長期以來沒有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且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擱置學習計劃。
高職院校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因此,實訓課程、頂崗實習的機會較多,無形中為高職學生提供了與社會互動的機會。由于高職學生的課程任務相對本科生較為輕松,再加上高職院校辦學理念的引導,高職學生更愿意參加兼職工作,一方面作為經濟上的補給,一方面提升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實踐參與意愿上,高職學生比本科生更愿意參與實踐活動,且動手能力較本科生要強。
與本科生相比,由于學歷、就業的壓力,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相比本科生更為強烈,但執行力相對薄弱,制定的計劃不能持之以恒的堅持或者不能夠得到及時的執行。由于接觸的知識層面相對狹窄,高職學生對創新創業機會的敏感度相對薄弱。
由于實踐機會相對較多,高職學生與社會互動更為頻繁,但往往都是各自為政,團隊意識較為薄弱;溝通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有待加強。另外,規則意識淡薄是高職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一個缺點。遵紀守法意識及遵守職業道德,是高職學生需要加強的一個內容。
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應是一個連續、長期過程,不能一蹶而就。為此,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及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筆者從三個方面研究提升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路徑[8-10]。
為了讓高職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創新創業的內涵,及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方法,課題組研究開設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
1.教學內容
課題組通過文獻查閱和向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做的較好的兄弟院校學習與調研,課題組將教學內容定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模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訓練三大模塊。
2.教學計劃、學時安排
課程計劃共16學時,每周安排一次課,每次課兩個學時。
3.課程教學模式
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及高職學生的課程安排需要,研究組采用創新創業課程以選修課、網絡教學的模式讓高職學生進行學習。
開設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課題組將教學內容以PPT課件、教案、微課的形式上傳至學習通平臺,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學習。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課題組擬以班主任作為任課教師進行監督、引導學習。
4.課程考核標準
為了督促學生的學習及檢驗學生學習的質量,課題組采用的考核方式為“30%平時分+70%創新創業能力評價得分”。平時分以學習通記錄的學習過程為考核依據;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評價,以課題組構建的評價模型得分為考核依據。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發現,通過創新創業課程的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心理素質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尤其是創新創業意愿、執行力、團隊協作能力、規則意識與未進行課程訓練的班級相比有非常顯著的提升。實踐證明,開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對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是有效的,課題組將在后續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課程的建設體系。
為了進一步提升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課題組研制拓展訓練,對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強化訓練。拓展訓練內容分為校外和校內兩部分:校外部分是在企業中完成,學校與相關企業合作,發掘一些項目,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參與進來,在實踐中挖掘和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校內拓展訓練也是以團隊形式完成,項目有患難與共、同舟共濟、有軌電車、鼓舞飛揚、傳送帶等,這些項目都是十人一組在特定的規則下,以所用時間長短來衡量,用時少者優。
通過一期的培訓與對比,課題組發現,參與創新創業能力強化訓練的同學與未參加的同學相比,其實踐技能、統籌安排、分工協作、組織與控制、規則意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實踐證明,創新創業能力強化訓練的開展是有效的,這是課題組后續將要繼續完善的又一項目。
單憑開設創新創業指導課程及創新創業拓展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比如知識能力和實踐經歷就得不到訓練。為此,課題組提出,應將高職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滲透得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滲透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去。課題組以高職學生數學課程為例,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數學教育相結合,對數學的教學活動進行改革。
1.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與智慧課堂的采用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
采用“學習通”平臺,將數學教育由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改為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混合教學模式的采用,實現了數學教學的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課堂講解為輔的教學模式,同時讓智慧課堂得到有效實施。通過一學期的實踐,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同時,由于“云”存儲的應用,學生除了完成必須的學習任務外,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如數學軟件與數學模型的訓練,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2.數學競賽的有效開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交往能力
團體項目的競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交往能力,所以在數學教育中,課題組融入了數學建模競賽、趣味數學競賽。兩項比賽都是以3人為一個團隊,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比賽內容。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課題組在后續的研究中,將逐步將這一成果推廣到各學科中去。
總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不可一蹶而就。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應滲透到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