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自坤
(貴州省金沙縣安底鎮教育管理中心 貴州 金沙 551802)
農村小規模學校是為適應偏遠農村地區適齡學生數量少的客觀情況而在鎮下設立的一所小型學校。其基本特點是學生、班級、班級相對較少,教師數量少,教師結構不合理,班師比不合理。
農村小規模學校是現代教育在全球的基本形式。美國、韓國等國家紛紛通過立法,保護和支持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農村小規模學校10.7萬所,其中小學2.7萬所,教學點8萬個,占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4%。在校學生384.7萬人,占農村小學總數的5.8%。農村中小學和寄宿制學校已成為農村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存在有其現實意義。農村小規模學校方便偏遠農村學生就近學習,降低家庭教育成本,保護偏遠地區農村學生的受教育權。這些學校也是社區文化中心重要的鄉村大學,對鄉土文化的遺產具有重要價值。這些學校小而靈活,易于管理,可以探索教育經驗和因地制宜的教學改革。在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要堅持小規模辦學,為農村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提供基本條件。
2.1 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目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建設還比較落后,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除了資金總量不足外,農村小規模學校還面臨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困境。這一缺陷與農村小規模學校難以產生規模效益直接相關。盡管絕大多數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先后完成“普九”驗收,辦學條件基本達到國家和地方標準。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小型學校本身獲得的教育經費有限,特別是許多教學點依附于農村中心學校,教育資源配置落后于中心小學,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在許多領域,人們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存在價值沒有統一的認識,小規模的學校由于瀕臨生存邊緣,缺乏相關部門的重視。此外,在學校運行過程中,教學設施老化,學校無法替代,逐漸無法滿足教學需要。
2.2 教師資源配置不平衡。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在農村小規模學校,特別是在教學點,按照全國師生比(1:19)來衡量,教師通常是超編的,但實際教學需求仍然不足。從教師素質分布來看,師范畢業生的選擇傾向和在職教師的流動傾向影響著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整體水平。經驗豐富的教師通常會選擇城市學校和經濟、社會背景較好的學校,而農村學校由于優秀教師流失,無法招收新教師。
2.3 教師專業化前景暗淡。在職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但實際上,分配給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培訓機會少于分配給非小型學校的機會。在更多的情況下,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通常在鄉鎮和縣級接受培訓,而更好的省級和國家培訓機會很少惠及這些學校的教師。教育理念、方法和技術的更新滯后,農村小規模學校大學長期處于低位。
2.4 教學質量缺乏保障。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不教他們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學到的東西。很多教師都是兼職教師,特別是一些小學科的教師,大多是非專業教師。因此,農村的孩子只能由專業知識很少或長期沒有專業知識的老師來教。大部分教師由于從事兼職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學科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
3.1 科學規劃促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一是合理布局,保證就近招生。農村中小學在基礎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正確認識農村小規模學校對農村教育發展的意義,慎重對待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撤并,應從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考慮和衡量,為這些學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積極支持邊遠地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恢復,合理安排農村寄宿學校,以政府購買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交通服務,并提供住宿援助。杜絕因學校布局不合理造成學生上學難、甚至輟學的現象。
二是改進辦學方式,形成良性互動。切實推進“集團化辦學”、“聯盟辦學”、“學區化管 理”等城鄉一體化辦學方式,建立城鄉學校與強弱學校對口幫扶、課程共建、課堂共建、配置共建的常態化機制《手拉手》教學合作研究。合理分配招生指標,優質普通中學招生指標要向農村學校傾斜,確保所有學生,包括農村小規模學校,公平獲得優質普通中學,穩定農村學生。
三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聯網+-教育”模式。推進農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衛星、光纖、移動互聯網等,加快實現寬帶網絡全覆蓋,使用“互聯網+教育”技術,提高農村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并提高中小學信息化水平,水位和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實現以“互聯網+教育”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模式新模式、以“微課”為基礎的自主學習模式、以“班班通”為主題的名師班、特快專遞班、網絡選修班。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學生學習模式、教師教學模式、教師教研模式和教育管理模式的轉變,將進一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3.2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一是加強教師統籌,促進高素質教育教師的流動。抓住互聯網+教育發展機遇,通過教師共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互聯網+”為手段,促進優質教師資源共享,發展本地區網上教研社區,利用互聯網理念和技術,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和教學能力,提高促進鄉村地區的整體教育質量。要通過“聯校走教”的形式,加強學區教師統籌,落實反向激勵機制,促進教師流通。
二是改革教師培訓機制,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采用“互聯網+”教育技術,促進全縣教師協同研究和在線培訓,確保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強對各類學校教師的培訓,積極舉辦各類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促進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培養一批專業精神強、學科知識全面、業務扎實的農村教師基金會。
三是改革高師院校培養機制,消除高師院校人才培養中長期存在的不足農村優質教師。在積極引導鼓勵師范院校畢業生為農村教育服務的同時,建議以地方師范院校為主力軍,有針對性地選拔學生進行培訓,規定畢業后返鄉工作,保證農村教師的正常連續性。有針對性的培訓可以承擔小學各類課程的教學任務,保證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小規模學校。
3.3 加強經費保障,確保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目前,中小學資金短缺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因此,建議改革資金分配和管理方式,確保農村小規模學校有獨立的教育經費,保證這些學校的生存和發展。
打破農村四級學制,明確農村小規模學校一級獨立法人地位,明確把發展小規模學校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優先安排教育行政部門的資源配置,實施小規模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切實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的支持計劃。農村小規模學校數量龐大,尤其分散。除了政府支持,還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家長等方面的資源,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