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品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中心幼兒園 貴州 畢節 551600)
幼兒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活動,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孩子創造條件,幫助孩子積極獲取科學知識和經驗,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幼兒園作為兒童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為兒童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那么,如何有針對性地在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給孩子們以啟迪呢?接下來,本文將分為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論述。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科學教育也是。學前科學教育要順應兒童的需要和興趣,發展兒童需要和興趣的教育價值。從本質上講,學前科學教育應該是引導兒童通過探索和假設來發現和獲取知識的過程。實踐是探索的基礎。在實踐的前提下,發現問題或解決問題要容易得多。以實踐經驗為參照,使兒童的科學啟蒙變得更加容易。
因此,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要以兒童的內在需求和興趣為參照點,鼓勵兒童自主探索,從現實生活中探索問題,改進傳統的“教師講、兒童聽”的模式,把孩子的學習渠道從單一的老師講解拓展到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孩子不再僅僅從老師的講解中獲得經驗,而是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科學觀,從而實現對孩子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
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實踐,因此有必要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讓孩子們在玩游戲中學習科學,能更好地感受科學的樂趣,對科學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要注意在科學教學活動中利用幼兒園的現有條件,為孩子提供探索的時間、環境和道具,鼓勵他們大膽動手,敢于動手,體驗探索的全過程。
例如,在研究水的浮力時,老師可以準備幾個淺容器和幾種材料,如沙子、卵石、塑料紐扣和牙簽等,讓孩子們嘗試將不同的物體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狀況,看它們是在水上下沉還是漂浮。為了產生比較效果,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發信號,逐步增加沙子的輸入量。一開始,一顆沙子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然后放一大把沙子,沙子就開始逐漸下沉。這可以激發孩子們對水的浮力的理解,讓他們知道重量輕的物體容易浮在水面上,而重量重的物體容易下沉,孩子們親自實驗并在觀察中得到自己的經驗,這自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教師除了要讓孩子敢于實踐,還要鼓勵孩子敢于提問,表達自己的問題,培養良好的求知欲。在科學教育中,當孩子們問更多的問題時,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科學。例如,當孩子們看到電燈有電就可以亮起,打開電源電視就會播放聲音,當電水壺打開時,它可以加熱水,就可能會發出“電是如何工作的?”這樣的問題,再通過老師的講解和科普,孩子們了解了電學的基本知識,對電學有了初步的了解,這為以后的物理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如果孩子只是在觀察,心里有疑慮,卻羞于提問或不敢提問,自然會失去這樣的學習機會。因此,教師可以提倡平時多讀書多提問。對于不懂的,老師要積極解答,為孩子們提供豐富的學習和探索科學奧秘的機會。
學習的主要原則和最終目標是應用學習。一般來說,科學教育源于生活。兒童獲得科學經驗的主要途徑是生活。他們所掌握的科學知識應該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號召孩子們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健康成長。
例如,當孩子們學習溫度和環境知識時,老師可以用溫度計作為演示,以當天的溫度為參考,讓孩子們觀察到人們更容易感到熱的溫度和感到冷的溫度,以此作為延伸,學習根據溫度,夏天可以穿較薄的短袖和T恤,冬天則需要穿毛衣和厚衣服保暖。這樣,孩子們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養成出門前隨時觀察氣溫的習慣,懂得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從而養成科學探究的態度。
凡事都有兩面性,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難免犯錯,孩子也一樣。因此,在科學教育中,要賦予孩子犯錯的權利,從錯誤中找出他們實踐的真實意圖,思考他們目前的認識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彌補他們在學習上的不足。比如,孩子們在科學實驗中不小心損壞了一些道具,或者在觀察花朵時摘下了花等等。此時,不要急于譴責孩子的錯誤,樹立自己的權威,而要先思考孩子的活動意圖。采花是偶然的嗎?或者你覺得它漂亮嗎?還是純粹的意外損失?你可以先問問孩子們的想法,然后按照指導,為孩子們普及愛護花草、保護環境的知識。如果孩子們從過去吸取教訓,下次類似的錯誤會有效減少。
對教師來說,賦予孩子犯錯的權利,不僅意味著要有耐心,不能對孩子的錯誤進行責罵和表達不滿,避免誤解和傷害孩子的心理,而且要尊重和接受每一個孩子的觀點和興趣,包容錯誤可以為孩子營造一種安全的心理氛圍,讓他們放松心態,讓他們能夠滿懷信心地進行更深入的科學探索。
相應地,教師也應該敢于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說“不知道”,承認自己缺乏理解。對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無知”,或對自己不清楚的持有“共同學習、共同討論的態度”,引導孩子尋找事物的答案,保持孩子提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回答,維護自己權威的教師形象。比如,一些孩子會提出“月亮是怎么形成的”、“恐龍是怎么來的”等科普問題。教師不能用自己做出完整的回答。這時,他們可以大膽地承認自己對這方面了解不多,然后和孩子們一起查詢信息,一起讀科普書,一起追求真正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師生關系的民主,他們的疑慮也得到了解答。他們在科學探索中越來越積極。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大膽質疑,說明孩子們是在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對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教師要進行良好的引導和耐心訓練,及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幼兒園教育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科學教育悄然走進幼兒園,幼兒園已成為當前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兒童科學教育更注重科學素質的培養,突出兒童的主體性和教育的啟蒙作用,對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