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劍
(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第五中學 湖南 常德 415907)
史料也就是一些具有豐富信息,具有較高的說服能力的資料。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所接觸和學習到的一些歷史知識較少,在進行理解一些知識的過程中由于不知道前因后果,只是依據于教師的講解,這些很難真正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突破。史料教學實際上也就是突破教師單純講解知識的束縛,讓學生通過接觸大量的史料來理解歷史知識。教師在使用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好一些方式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插入,使其效果可以充分發揮出來。
史料實證是歷史教師實施史料教學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們對史料內容進行深度的辨析,對課堂教學質量的穩定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教師需要做好史料實證的教育工作。在新課改指導下,歷史學科的專業化教學程度更加明顯,教材只是學生們開展課堂教育的一項資源和工具,不能開展照本宣科的教學。而要想提升史料實證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師就應該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掌握豐富歷史資源的基礎上對史料資源進行搜集并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從而合理拓展史料資源的獲取渠道。這樣可以對初中生開展高水準的課程教育,強化他們的史料證實意識,利于整體教學質量的穩定提升。
一方面,歷史教師進行史學名著的閱讀,對史料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教師也需要借助網絡技術或者是圖書館進行名家著作的閱讀,對學科前沿的研究信息以及社會動態進行吸收,甚至也可以對野史趣聞進行探索。另一方面,歷史教師也可以通過檔案方志或者是回憶錄等資源對歷史發展進行深度的思考,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從而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給史料實證的教學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由于教師掌握的史料資源有限,使得很多教師在分析一段歷史特征或者得出某一歷史結論的時候缺乏有力的史證資料支持,從而導致整個分析過程松散并且缺乏趣味性與關聯性。因此,為了克服這一問題,教師必須要借助史料的共建共享來形成以豐富史料為支撐的理論講解過程,不斷提高課堂講解的趣味性,增強歷史教學分析的說服力與關聯性。如,在講解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關于大興土木修建長城的影響,教師可以先以北方少數民族頻繁犯境的史料為例,引出秦始皇修建長城對于保證北方穩定的重要價值,再繼續往后引入漢明時期的史料,進一步闡述長城修建的意義。接著,教師再介紹《史記》等史料資源,為學生分析修建長城給百姓帶來的迫害,對經濟造成的損害等。這樣一來,教師就借助了豐富的史料資源從正反兩個方面對秦長城的影響進行了評估,對重點內容進行了串聯,既提高了課堂講解的趣味性,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豐富了講解的內涵。
史料互證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方法。史料是歷史的載體,是史學研究的基礎,也是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更是歷史與學生對話的最基本媒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是容易忘記的,但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技能一旦獲得將是終身的。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重視傳授給學生解讀史料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過程中要能夠堅持“論從史出”“孤證不立”的原則,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以多樣的形式呈現史料,采用多種策略展開有序教學,滲透史料實證素養,充分彰顯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和社會功能,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以文獻史料解讀為例,初中多數考試中都會在綜合分析題中涉及文獻資料的分析,通過文獻資料反映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社會現實。以一次考試試題為例:材料一:“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送至雄州交割。”——《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1141年,雙方訂立和約,規定:“南宋向金稱臣,每年向金繳納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為界,以北歸金,以南歸宋。”——《宋史·高宗本紀》在這兩則史料下提出問題:(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該事件發生在哪兩個政權之間?(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該事件有什么意義?(3)談談對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事件的看法。三個問題中前兩個問題是獨立的,第三個問題是前兩個問題的綜合,學生一旦對史料定位不準,就會出現“骨牌”效應。教師可以據問題引導學生直接提取、概括有效信息,進行史料的時空定位。從材料一中可以獲取關鍵詞:“大宋”“契丹”“盟”“絹”“銀”來確定此材料是反映宋和契丹國之間重要的歷史史實。引導學生準確釋義關鍵詞,抽出史料所反映的史實。就上述材料一中“盟”“絹”“銀”來確立此材料反映宋與契丹之間的盟約,即顫淵之盟。據此引導學生對材料二進行自主分析,然后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結合所學歷史基礎知識評價顫淵之盟和紹興和議,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對史料和史實進行分析與綜合,從而得出合理評價。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全方位求證,可以有效解讀圖片史料包含的歷史信息,以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形成自我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
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教育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已經成了目前的教學要點,也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必須參考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歷史老師需要充分發揮歷史史料的特殊性,并通過相關的歷史知識來讓學生親身體會到課本中所描述的情感,從而幫助學生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確保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