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祿祿
(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百色,533000)
藥家鑫、林森浩案觸目驚心,震驚全國。雖然兩案的性質不同,但有共同之處——兩人之所以做出這樣令人不可思議的行為,皆源于他們仁愛之心的缺失。這也反映出當前高校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而導致大學生仁愛之心缺乏的現狀。大學生仁愛之心應有哪些表現,又應如何養成?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仁愛之心是人之為人應具有的基本的心。孟子明確指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惻隱之心”作為“四心”之首,是仁愛之心的源泉和根基,是人所固有的基本的心。作為高素質的人才,仁愛之心是大學生應具有的基本素質。那么,大學生的仁愛之心應有哪些具體表現?孔子提出了豐富的“仁愛”思想??鬃釉唬骸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仁愛”不僅表現在“愛父母”“愛兄弟”,還要“愛朋友”,由“愛朋友”推及“泛愛眾”。由此可知,大學生的仁愛之心應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對自己有自尊、自重、自愛之心,這是尊重他人、愛他人的前提和基礎。假如一個人沒有自尊、自重、自愛之心,很難做到尊重他人、愛他人。只有一個人真正懂得如何做到自尊、自重、自愛,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愛他人。自尊是指維護、尊重自己的人格,既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自己,自己也不辱沒自己的人格;自重是指行為檢點,不輕浮,不自以為是,不自高自大;自愛是指珍愛自己的身體、名譽和人格,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大學生應有自尊、自重、自愛之心,才能真正尊重他人、愛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愛心,從而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孟子有言:“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藥家鑫、林森浩的行為看似是非常愛自己,不想為自己的沖動行為承擔一點責任,但其實是并不懂得如何真正地愛自己,結果是害人害己。
孝順、敬愛父母是做人的根本。父母給予了兒女生命,并含辛茹苦地養育著兒女,兒女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無盡心血。父母的親子之愛、舐犢之情是無私的、博大的。一個人如果對給予了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長大、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那他就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根本。故中國古人強調: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不僅是奉養或贍養父母,還要敬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弟子子游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只贍養父母而不敬重父母,和養動物沒有什么區別。因此,孔子強調了子女對父母敬愛的重要性。
大學生對父母的孝敬之心,表現為以下方面:感激感謝父母的付出,對父母抱有感恩之心;理解體諒父母,力所能及地分擔父母的負擔和憂愁;認真努力學習,爭取考取優異的成績,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和心血;和父母多溝通、交流,認真聽取父母的意見,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師長如同父母,大學生應敬重師長,虛心聽取教師的教誨,努力學習文化知識,自覺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同學、朋友在學習生活中朝夕相處,應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關愛。在生活中,只有對同學、朋友有一顆真誠關愛之心,當同學、朋友遇到困難時真心幫助,同學、朋友才會發自內心地關心、幫助你,也只有這樣才能與同學、朋友結成真摯的友誼。在真摯友誼的陪伴下,同學、朋友在生活學習中才能開心快樂。大學生關愛同學、朋友,表現為以下方面:關注他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盡力幫助同學、朋友渡過難關;關注同學、朋友的痛苦之事,盡力幫助同學、朋友排憂解難;關心理解、體諒同學、朋友,有了矛盾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處理問題;尊重同學、朋友的隱私,不窺探、不宣揚同學、朋友的隱私。關愛同學、朋友,需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寬容的心、純真的心、感恩的心和真誠的心。林森浩案的悲劇主要就是因為林森浩缺乏對舍友黃洋的關愛之心,僅僅因為對黃洋看不順眼,就想著用投毒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而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會對舍友造成多大的痛苦和傷害,結果導致悲劇的發生,害人又害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也都有成為弱者、貧困者的可能。只有在我們有能力為弱者、貧困者做些事情的時候,能夠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我們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有更多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我們。因此,從這方面來說,對弱者、貧困者的關心和幫助其實就是關心幫助自己。同時,弱者、貧困者處于社會的底層,處境窘迫,生活困難,急需要別人的關心幫助,力所能及做些幫助他們的事情,給他們溫暖和希望,他們感激的眼神也會給我們快樂和力量。大學生作為未來高素質的人才和國家的棟梁,應具有悲天憫人之心,應有深厚的家國情懷,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關心關注弱者和貧困者,對他們有同情、憐憫之心。因此,大學生應在努力學習之余,多做些力所能及的關心幫助弱者、貧困者的事情,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投身公益事業,感受被人需要的快樂,領悟幫助別人其實也是一種快樂的真諦。
責任之心就是每個人都要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承擔起自己應承擔的責任,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人,而是一個帶有社會屬性的社會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就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責任都是相互的,我們只有承擔對社會的責任,社會才會為我們的成長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作為高素質的大學生,不僅要自覺承擔自我成長發展的責任,而且要主動承擔照顧幫助同學朋友、孝敬父母長輩的責任,更要積極承擔對社會、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只有這樣,才不辜負父母,不辜負國家和社會的培養和期望。誠如杰邁遜夫人所說:“責任感是把整個道德大廈連接起來的黏合劑;如果沒有責任這種黏合劑,人們的能力、善良之心、智慧與正直之心、自愛之心和追求幸福之心都難以持久。這樣的話,人類的生存結構就會土崩瓦解,人們就只能無可奈何地站在一片廢墟之中,獨自哀嘆。”[1]責任心是社會道德大廈的黏合劑,只有每個人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穩定,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大學生在這方面更應做出應有的努力和表率。從藥家鑫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是嚴重缺失責任心的,不想承擔任何責任的念頭,使得他喪失了理智,做出了瘋狂的行為。
作為自然的創生物,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大自然的恩賜和饋贈。只有珍愛、保護大自然,順應大自然的規律,人類才可能持續生存和發展。但是,當前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和污染卻觸目驚心,生存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水、大氣、土壤等資源的嚴重污染不斷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宰,大學生應努力做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主動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與花鳥蟲魚和諧相處;具有強烈的環保意識,首先保持自己周圍的潔凈,不破壞環境,不浪費資源,并勇于同污染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善待自然,抑制自己的無限欲望,解放自己的心靈,擺脫對物質的絕對依賴,融入自然,與萬物對話與交流,悲天又憫人。
人誕生于宇宙之中,生存于天地之間,又終將歸于宇宙。宇宙創生人類萬物,是人的生命誕生之根之源,也是人最終的根本歸宿。天地承載萬物,是人生命存在之根基,為生命的延續提供資源和能量。天地宇宙就像人類的父母,不僅賦予人類生命,而且為生命的存在和發展給予了豐厚的恩賜。因此,人類對天地宇宙的敬畏是理所當然的。古今中外許多哲人表達了這一理解和認識??鬃釉鞔_提出要敬畏天命??鬃釉唬骸熬佑腥罚何诽烀反笕耍肥ト酥?。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碧烀刺斓赜钪孢\行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人們不能違背的,因而是人們應當敬畏的??档乱苍赋?,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又新、有加無已的敬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2]這里的“在我之上的星空”就是指天地宇宙,“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主要是指內心的良知,兩者是有密切聯系的。內心的良知是天地宇宙特性在人身上的體現,是天地宇宙特性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因而,對內心良知的敬畏就是敬畏天地宇宙。作為擁有高度智慧的大學生,應當深刻認識到:生命與天地宇宙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從天地宇宙的視角理解人生價值、意義和歷史使命,尊重、熱愛、敬畏生命;認識到天地宇宙的崇高與神圣,增強對天地宇宙的虔敬與信仰;堅守自己內心深處的良知,遵從內心良知的聲音,因為良知就是宇宙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是宇宙特性在人生命中的顯現。因此,堅守良知,就是敬畏天地宇宙。從藥家鑫和林森浩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對天地宇宙的敬畏也是淡漠的。
仁愛之心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每個人不能缺失的根本之心,如果缺失,人則不能成為真正的人,人的行為則是非人的行為。關于這一觀點,孟子早就明確提出。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痹诿献涌磥恚瑦烹[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如果丟失了這些心,則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做出的行為亦是非人的行為,藥家鑫、林森浩的所作所為即為明證。
在審判過程中,藥家鑫承認,撞人之后之所以又把受害人殺害,就是因為他下車后發現傷者意識清醒,正盯著他的車牌看,他為了不承擔撞人的后果和責任,竟然毫不猶豫地把刀刺向已經痛苦不堪的受害人,沒有絲毫的憐憫和同情之心。林森浩在生命的最后,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坦言,之所以會以“惡作劇”的方式殘害舍友的生命,是因為自己缺乏做人的底線。他看舍友黃洋不順眼,就想“整一下”舍友,搞個惡作劇,竟然把具有劇毒的化學試劑投進了飲水機,任由舍友喝了下去,而不顧及黃洋的身體健康,在舍友病情逐漸惡化的時候,又害怕承擔責任,沒有勇氣及時說出真相,任憑舍友在痛苦絕望中離去??梢?,林森浩說的沒有做人的底線,就是缺乏最基本的愛人之心、同情之心、憐憫之心和責任之心。由此可見,一些大學生雖然智商很高,卻道德品質低下,心胸狹隘、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缺失最基本的愛心、同情心、憐憫心和責任心。究其原因,這是與當前我國大學重視知識教育和智力培養、忽視人文教育有密切關系的。
學者劉鋒杰認為,當前中國大學最缺失的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培養大寫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經教育而更加情韻悠長,光明磊落。[3]大寫的人是指道德品質好,心胸坦蕩、光明磊落的人;舒展的人與功利化的人相對,即心靈飽滿、情韻悠長、有更多豐富追求的人??梢?,人文教育的實質是把學生教育成為心胸坦蕩、光明磊落、誠實正直、有情趣、有意境、有追求、有愛心的人。但是,當前大學人文教育的缺失,會致使一些大學生心胸狹隘、急功近利、單調乏味、冷漠無情,缺乏責任之心、善良之心、同情和憐憫之心,成為只知學習、只認功利的人。因此,大學應重視通過加強人文教育,引導學生成為大寫的人、舒展的人,具有一顆豐富飽滿的仁愛之心。
大學生仁愛之心的養成,主要通過加強人文教育,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認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自我反思的好習慣等途徑。
大學生應當閱讀的經典人文歷史書籍,主要包括古典文集、文學名著、歷史書籍及優美文章等。一是古典文集。中外古典文集富有哲理、人生智慧,能夠使人修養身心,使大學生閱讀之后在現實生活中能保持應有的清醒與理智。中國的古典文集,如《老子》《論語》《孟子》《荀子》《大學》《傳習錄》等;國外的古典文集,如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理想國》,休謨的《人性論》,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黑格爾的《美學》等。二是文學名著。古今中外文學名著能夠為人們構建心靈家園、精神家園,能夠觸動、滋潤、滋養人的心靈,使大學生的心靈保持善感、純潔和溫暖。中國的文學名著,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聊齋志異》《家》《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活著》等,國外的文學名著,例如《老人與?!贰逗啞邸贰朵撹F是怎樣煉成的》《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飄》《唐·吉訶德》《安娜·卡列尼娜》《我的大學》等,都能夠滋養大學生的心靈,能夠為大學生構建豐富充實的精神家園。三是歷史書籍。培根曾說,讀史可以明智。我們認為,讀史不僅可以明智,還可以明理、明心、明神。也就是說,讀史不僅可以使我們增長智慧,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還可以充實我們的精神,豐富我們的思想,也能夠使我們的心更加博大和悲憫,更加淡然看待人生的悲歡離合,坦然對待當下遇到的困難、面臨的痛苦。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曾說,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的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4]一個不懂得歷史的人是淺薄的、膚淺的單面人,而不是豐富深刻的立體人。歷史使人深刻,不僅可以延長生命的長度,還可以擴展生命的寬度。讀史可以使得一個人的心靈更加悲憫、豁達和淡然。例如,《史記》《資治通鑒》《全球通史》、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柏楊的《中國人史綱》、錢穆的《國史大綱》等,都值得一讀。四是優美文章和詩詞。培根曾說,讀詩使人靈秀。我們認為,讀優美詩詞、文章不僅能使人靈秀,更能感染、熏陶人的心靈,使人在優美的文字和意境中升華。誦讀優美詩詞、文章能造就一個人的性格,陶冶一個人的情操。例如,冰心的《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朱自清的《朱自清散文集》、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周國平的《周國平文集》等,都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傊髮W生通過對經典作品和優美文章的欣賞和閱讀,在獲得人生智慧、審美愉悅的同時,能夠陶冶情操、修養身心、凈化靈魂。如同周國平所講,一個經常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軼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5]可見,一個人讀書的內容和質量,就決定了他生活的內容和質量,同時又決定了一個人靈魂的高度,這是對讀經典書籍的最好詮釋。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豐富的人文知識、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通過學習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把握人文精神,可以培育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筆者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價值和宗旨在于孟子所揭示的“求放心”。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仁愛、善良是人的本心,但本心如果不珍愛、不保養,就容易丟失、被遮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價值就在于讓人們找回失去的善良的本真心。孟子的這一見解是非常具有見地的,也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不僅孟子有這樣的理解,后繼者如周敦頤、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都持有這樣的觀點,因為他們意識到善良本心(良知)是一切德性和德行的源泉和根本。因此,他們強調要保持住善良本心,不被過度的欲望和私利所遮蔽,按照本真良知之心思慮行事,這樣才會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做出符合道德之事。因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是使人珍藏、保持人之為人的本真的善良之心。大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和精髓所在,以修養身心,提高修養,從而得以珍藏、保持自己本真的善良之心,做一個仁愛之人。
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講到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鬃诱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痹釉唬骸拔崛杖∥嵘恚瑸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蘇格拉底亦言:“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人生?!盵6]可見,他們都強調,一個人只有在生活中自覺地向“賢人”學習、看齊,省察克己,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
誤,品質才會變得越來越好,素質才會變得越來越高,自身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實,自我反思就是為心靈除去灰塵、污垢的好方法。就像溫馨的家園,不打掃就會布滿灰塵、垃圾滿地一樣,心靈不清掃也會布滿灰塵、留有污垢。大學生只有時常通過反思、內省的方式,把心靈中的灰塵掃除、污垢去除,心靈才能如清掃后的家園般純潔、明亮、溫暖和溫馨。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大學生善于向同學、朋友、老師學習他們的優點,及時發現改正自己的缺點,同時,善于靜下心來,省察自我內心的不良思想和念頭,及時予以糾正和制止??傊?,自我反思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良好習慣,只有不斷地反省自我,發現內心的不良念頭和想法,及時予以制止,抑惡揚善,心靈才會愈來愈純潔、晶瑩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