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禪永毅
(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西晉中,030801)
社會實踐作為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工作的重要環節,對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廣大青年學生鍛煉自我、認識社會、服務基層提供了重要渠道。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多種形式論述了實踐教育在青年學生成長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勉勵廣大青年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實踐出真知。[1]
雷鋒精神哺育和激勵了廣大青少年的成長,內涵豐富,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奉獻意識,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彰顯了黨的先進本色,是一盞引領學生樹立良好價值觀的指路明燈。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堅持立德樹人,以大學生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為載體,致力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道德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引導學生在新時代需要下放飛夢想,以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新時代下,深入開展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有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青年大學生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促使廣大青年學生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創造者。我院黨委歷來重視對學生黨員和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育,不斷研究總結學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規律,發現開展大學生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能有效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自校文明委將2012年確定為“學雷鋒年”開始,我院積極號召全院師生以實際行動來踐行和弘揚雷鋒精神。結合學校部署,我院黨委研究決定,按照“群眾所需,志愿者能為”的原則,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學雷鋒志愿者社區服務活動。六年來,我院學生分會志愿服務隊在校團委和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以“服務師生、服務社會”為宗旨,堅持“奉獻、互助、友愛、進步”的志愿精神,進行了200余次社區服務活動,人均服務長達10小時,連續四年獲得校“學雷鋒先進集體”榮譽稱號,以實際行動彰顯著新時代雷鋒精神,為創建和諧校園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自2012年始,我院于每年3月份在生科樓前組織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動員大會暨啟動儀式。學院領導出席儀式并做動員講話,強調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的重要意義,重申活動宗旨,突出一個“干”字,用行動詮釋雷鋒精神;突出一個“實”字,堅決杜絕形式主義、“一陣風”“走過場”,并進一步推進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實效化、常態化,為學院16支學雷鋒小分隊和學生黨支部2支小分隊分別授隊旗。自此,我院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正式啟動。
在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整個過程中, 團干輔導員一道參與,檢查效果,指導活動開展,做出示范,嚴格標準,鼓舞士氣,引導學生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引導大家學習雷鋒精神,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在分團委組織下,學院每年分批次組織全院一、二、三年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活動,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傳教育,拓展活動范圍,延伸活動內容,包括組織志愿者“赴敬老院送溫情”“愛心循環”“為家屬院創建一份潔凈”等活動。
學院開展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至今,最大的收獲就在于探索出了活動開展的長效機制,那就是以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為前提,以熱情的志愿者隊伍為基礎,以科學合理安排時間為保障,建立了一套“部署—監督—反饋—表彰”的監督反饋機制。自活動開展以來,院領導多次召開會議,要求進一步拓寬活動范圍,延伸活動內容。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同學們將雷鋒精神融入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深入領會雷鋒精神內涵,在無私奉獻中用雷鋒精神提升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學院黨委在堅持每周開展社區志愿服務的基礎上提出,以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為導向,豐富社會實踐的渠道和內容,探索出“1+3”的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運行模式。即以堅持長期開展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畢業生愛心傳遞”“夕陽紅關愛老人服務”和“大學生義務支教”為特色的志愿者服務模式。
在前期的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同學們都踴躍參與、干勁十足,但隨著活動的推進,部分同學產生了懈怠甚至反感情緒,這是活動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分團委教師發現同學們的思想變化,通過及時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經驗交流會、學生干部專題座談,與思想消極同學單獨交流等方式,教育同學們學習雷鋒精神重在實踐、貴在堅持,“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在堅持做一輩子好事”。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同學們重新調整心態,懷著對雷鋒精神更深的領悟,繼續投入到學雷鋒的志愿服務活動中。
生科院“愛心傳遞”活動始于2013級。校園“僵尸車”是校園管理的一大難題,2013級畢業生在輔導員老師的動員下,將自己的單車無償捐獻給學院,為學院的“愛留生科,共享單車”活動獻禮。學院統一組織人員對“僵尸車”進行檢查,并對維修費用不高的進行修理,再為這些單車噴刷綠漆和編號后,師生可以在生科樓大廳自取鑰匙享受便利,變“僵尸車”為寶,也是培養同學們勤儉節約生活意識的新穎嘗試。學院師生對此活動給予一致好評,并以2013級畢業生“愛留生科,共享單車”活動為契機,將畢業生“愛心傳遞”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形成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拓展模式”。
古人有云“百善孝為先”,一個溫暖家庭,一個和諧社會,都需要我們崇尚孝道。志愿者服務隊走進“夕陽紅”療養院、學校老年活動中心,開展關愛老人志愿幫扶活動,如:定期為老年人展開接力式服務,進行心理陪伴及開導,并根據自身專業,通過教導患病老人一些簡單的科學規范護理方法,緩解一些常見疾病帶來的不適。“夕陽紅”關愛老人服務活動,提高了被服務老人的生活質量,豐富了被服務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弘揚傳統文化,從你我做起,讓老人不再孤單,讓世界充滿愛,開展“夕陽紅”關愛老人服務活動,在周邊營造了良好的尊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了中國民族傳統美德,激發了社會參與敬老愛老活動的熱情。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院義務支教服務團隊發揮大學生的智力優勢和專業特長,深入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匱乏的周邊村鎮小學,積極開展大學生義務支教服務活動,開展義務輔導、親情助困、自護教育、能力素質拓展等形式的愛心助力關愛志愿服務,并形成“支教服務+社會調研”實踐模式。在一堂堂生動而深刻的義務支教課堂中,生科學子將個人成長融入到國家需要、時代需要當中,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觸摸了農村基礎教育現實問題。他們在支教中感受國家發展的時代強音,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潮流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方向問題上,絲毫不能偏離。青少年是價值觀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出發,改進方式方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機銜接。”[1]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其他教育過程的根本區別在于學生能否主動參與到實踐過程當中,能否親自去認知、體驗,并將教育內容進行內化。[2]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平臺,每一次實踐都使得他們的思想認識得到進一步提升,使得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在為人民服務中不斷磨煉自身意志,從而培育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現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真正做到學、用相結合,更好地幫助當代大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加深對社會的認識。這對于育人主體加強對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實效性,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整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立足新時代,思想日趨復雜、追求個性獨立的大學生在面對多元的校園文化時,在價值追求和自我行為選擇上難免會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為幫助在校大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急速變化的社會環境,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校園乃至整個社會的主導地位,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
在學雷鋒志愿者服務實踐過程中,大學生通過志愿者工作與廣大服務對象不斷接觸,有助于鞏固自身的敬業精神,培育服務他人的意識,升華自己,提升自己,更能督促自己走出校園這座象牙塔,積極利用實踐融入社會了解社情、民情。雷鋒精神的內涵之一是“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與實踐對象的接觸能夠幫助大學生志愿者養成勇于承擔責任的寶貴品質,使得他們以更加敬業的態度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進一步增強當代大學生甘于奉獻、盡職盡責的敬業精神。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給自己提供了一個正確處理個人小我與社會大我關系的寶貴機會,逐漸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為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友善氛圍做出貢獻。
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旨在為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付出力所能及的自愿勞動,為他人幸福提供必要服務,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而大學生公民意識指公民對自我社會身份及其政治和法律屬性賦予其應當履行的公民責任和權利的一種認知。[3]良好的公民意識在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大學生志愿者能清晰地了解在社會中自己應該做什么、能做什么、會做什么,了解什么才是一個大學生應該有的姿態,從而能清晰認識到自己應該對社會盡什么樣的責任,有助于增強青年大學生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學雷鋒志愿者服務要秉承以生為本的理念,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鼓勵大學生為社會、為他人無私奉獻自我,在奉獻中學會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在承擔社會責任中不斷成長。[4]學校應通過樹立志愿者服務育人長效發展理念,不斷激發和引領當代大學生主動融入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中,引導大學生主動將志愿者服務作為引領社會的新時尚,使大學生主動將所學專業知識轉化為志愿者服務的需要,從而在志愿者服務的實踐中將大學生自我奉獻的志愿者服務精神和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志愿者服務能力有機結合起來。
大學,擁有深刻的教育內涵、深厚的師資力量,是一個具有很大潛力的志愿者服務平臺。志愿服務的基本思路是黨政系統帶頭支持、分團委承辦、實行制度化運作,大力弘揚“參與、奉獻、互助、進步”的精神,積極構建和諧平安校園。大學可以通過為在校學生提供一個志愿服務的平臺,培養大學生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的意識,使大學生在社會所需的各種能力上都能有所提升。同時,為使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持續加強服務育人效果,幫助廣大在校學生成長成才,學院應建立校園志愿服務考核機制,健全志愿服務工作體系,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活動的長效發展。
品牌和品牌文化具有非常重大的實際價值,被看作一種無形的資產,一個品牌或品牌文化具有的競爭力越強,它能給品牌所有者帶來的意義也就越大,越有利于該品牌朝著愈來愈強的方向發展。[5]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要做大做強,由單一活動向系統性轉變,向專業化轉變,就必須著力打造一批數量優、質量高的品牌化的服務項目。首先,要在品牌價值上下功夫。大學生學雷鋒志愿服務組織要立足于自身所擁有的教育內涵和教育資源,不斷為國家的需要和服務對象的需要服務,以此創造出更優的社會效益,從而獲得更高的社會關注度。其次,在培育服務項目潛力上下功夫。挖掘已有成效且服務組織成員參與度較高的項目的發展潛力,使其不斷延伸,最終將其發展成為參與度高、社會效益好、生命力旺盛的品牌項目。基于以上兩點,當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項目形成優秀的品牌項目后,大學生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才會得到全社會更多的關注與認同。
大學生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期開展促進社會化服務基地的建立健全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社會化整合,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氛圍與適宜的環境。[6]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基地反哺于學雷鋒志愿活動實踐育人,實現志愿服務和實踐育人的雙重效果。總之,學校要通過尋求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形成集各方力量的有效合力,才能建成規范化的社會服務基地,打造優質的、社會廣泛關注的、社會各界高度認可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平臺,從而促進當代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事業的健康長效發展。
一是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政策保障機制。志愿服務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志愿者權益是否能夠得到維護全系于此。首先,政府應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其次,高校應培養廣大志愿者的安全意識,加強安全知識的培訓,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最后,整合社會力量,多渠道籌措活動經費等,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保障機制。規范的制度建設是團隊管理的保障,高校要不斷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管理科學化、目標明確化,責任到人,責權分明。三是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保障機制。高校應通過激勵,使大學生充分發揮其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去實現自身價值,體驗自己創造的勞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