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捷暢,王靜遠,陳宇瀚
(1.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廣東廣州,510006;2.廣東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更是明確提出:為了解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問題,要構建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這是新時代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新媒體發展的沖擊下,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線下模式已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需求,大學生群體在思想觀念、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呈現出新的特點,既給大學生心理成長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尋求新的模式,優化線下與線上教育的協同方式,以滿足新媒體形勢下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更好地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易班作為專門服務高校師生的互聯網應用系統,提供了如個人博客、班級論壇、社區交流、校友錄等各類當前互聯網較為流行的產品應用,[1]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載體。[2]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多樣性、復雜性以及隱私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引導方式、監控覆蓋面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易班網絡平臺的多樣性和可利用性恰好滿足了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對此,經過一年多的體驗及探索,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點,我們對如何充分利用易班網絡平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進行了深入探索并建立了有效的易班教育新模式。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較一些發達國家、地區,起步較晚,20個世紀80年代才開始引起我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的關注,[3]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各高校也逐漸加強對此項工作的投入研究。1985年,我國高校第一家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機構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2001年,《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和《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的先后印發,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進行了科學規定,進一步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范。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中要求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精神衛生知識教育,并配備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及心理健康輔導室。最新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進一步規范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的一些短板以及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截至2019年,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在全國28個省區市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分會,通過不斷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培訓大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以及心理咨詢專業人員,努力地推動各地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
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1.2%,而高校大專、本科以上大學生便占據了20.2%,加之現在新媒體媒介豐富多樣、參差不齊,微信、微博等網絡交流平臺層出不窮,他們在思想教育、學習生活等方面勢必受新媒體環境的影響。然而,現階段正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發展階段,大學生各項素質水平仍然不夠成熟,無法準確地判斷網絡中所充斥著的各式各樣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十分容易受到不良社會輿論,消極價值觀、人生觀等的影響和利用。例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入侵,對中國大學生的思想及心理產生了極大的沖擊與破壞;近幾年高校不良網貸打著“零利息!無抵押!無審批!即到賬!”的口號,利用大學生的虛榮心以及缺乏風險意識與金融意識的特點,誘導大學生提前消費、超前消費,而背后高昂的利息以及暴力催收等暴力手段,使受害大學生深陷網絡貸款的泥潭無法自拔。[4]對此,羅曉路[5]針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對全國主要省份的11所高校進行了調研。她在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多樣性、高校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性以及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體驗的滿意度均比較低。針對心理專職教師及兼職教師的調查表明,雖然各高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但心理健康人員的制度保障不足,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達不到要求。在網絡教育方面,網絡的利用率仍較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課程的學校僅有33.8%。因此,羅曉路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點與優勢,逐步推進能夠與時俱進的信息化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
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雖然各高校近幾年已大量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設了一系列的公開課、慕課、微課,但主要集中在學校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微博、QQ。雖也有利用微助教、[6]抖音等新興教學平臺,但總的來說,這些平臺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著課程系統性不足、與大學生的結合性不足、平臺分散性大等問題。在新媒體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系統的育人工程,各地各高校應該針對新媒體利用不足、不全面的劣勢,推動創新教育方式,進一步加強新媒體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因此,我們急需一個資源較為集中、功能較為完善、知曉度較高的新媒體平臺,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媒體的運用與發展。
易班經過不斷發展,已經成為向高校師生提供學習生活服務、教育教學、文化娛樂的綜合性互動社區,具有功能綜合、服務對象統一、用戶身份真實的特點,避免了現在網絡教育所擔心的問題。在服務對象方面,易班的對象是大學師生,易班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進行研究,針對大學生的網絡生活、學習特點,設計了大學生常用的應用功能。在功能方面,易班集成了SNS、BBS、博客、手機應用等多種應用,提供微社區、即時通訊、資料庫、輕博客、“易班云”平臺等主流網絡產品和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務功能,同時,各高校間的教學、教育資源的共享,可以讓師生接收正規、多樣化的訊息,師生也可通過Web、手機客戶端等多種訪問形式,實現移動教育、學習,符合當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流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多樣化的需求。在用戶真實性方面,易班采用實名認證,用戶需要填寫個人真實信息,然后提交至校方認證,學校確認后方可使用,學校的審核和統一管理更進一步確保用戶身份的真實性,同時也保證了教學活動組織的高效進行。[7]
但目前,易班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尚不完全,也鮮有人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應用,僅有譚詠梅等少數研究人員對其進行研究,暫未形成一個系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易班平臺模式。譚詠梅等[8]提出了利用易班網絡平臺的多樣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改革;蔣玄[7]則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切入點,探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易班平臺上開展的可行性。西華大學依托易班創新開展新時期網絡思政教育,實現了輔導員在易班平臺上全面開展學生工作的主動權。[9]因此,易班作為集現有主流網絡媒介功能于一體、用戶身份真實可追蹤、用戶群體明確及易于管理的新媒體平臺,對全面深入展開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
高校應根據現階段大學生特點,深入研究易班網絡平臺,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線上工作的方案,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線上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動態監控等各方面融入易班網絡平臺中的各類應用;應組建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打造權威性心理健康易班服務,形成線上心理咨詢品牌;應結合線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打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線上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控”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引導方式,是教育部要求的必修課程,開課量大,但全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供給不足,大部分學校無法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齊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8]課程開設量也因為學生專業課程的影響無法貫穿全面,因此,急需借助網絡的優勢以及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解決。易班是一個集多種學習方式于一體的完善平臺、生活社區,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根據學生專業、學習、生活特點,將相應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視頻資源上傳至易班,便于學生在課后或者空余時間按需進行學習。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根據學生學科、專業特點,錄制針對學習、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的引導視頻并上傳至易班,解決該學科、專業類型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也給其他類似學科、專業學生提供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資源。教師也可收集網絡上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微電影、情景話劇等娛樂性、活潑性較高的視頻資源,讓大學生在娛樂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修養。通過收集、整合多樣的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性、針對性就得到有效加強,形成一個集多樣性和系統性于一體的課程大框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心理主題、心理類型、自身或者身邊相關心理問題等,自主地選擇相應網絡視頻觀看,解決相關心理問題,從而探尋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
心理咨詢具有體驗性、生成性、隱私性,課程也是如此,一個知識點或者觀點,只有當它與你自身經歷或者生活方式有了聯系,才具有教育價值,所以心理咨詢和課堂教育注重的是分享。[8]但是,因為傳統的高校心理咨詢的咨詢時間有限、咨詢人數較多,專職心理咨詢也人員不足,大部分學生不愿意敞開心扉,而咨詢隊伍無法全天候進行面對面、一對一咨詢解決,因此,如何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提高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重點。而易班社區的全天候、可移動登錄以及用戶保密性等特點十分有利于心理健康工作運行,學生可隨時隨地通過網頁端或者手機端,利用微社區、即時通訊、資料庫等應用尋求專業幫
助。例如,學生可在易班上發起心理主題或對某個心理理論的看法進行探討,分享自己身邊的心理事件,也可以就自身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問題在易班上向心理指導老師、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等求助,充分發揮心理工作隊伍的職業組成、年齡組成、專業組成的豐富性,特別是心理委員這一資源,具有數量優勢和朋輩優勢。心理委員通過心理健康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并利用大學生對網絡應用的靈敏性與熟練性,在易班平臺發起心理健康話題、心理活動宣傳,使它們全面覆蓋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工作,從而打造一個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價值的易班社區群。
截至2020年1月份,全國共有1569所高校入駐易班,學生的注冊率接近100%,易班已經覆蓋全國各高校,且經過近些年的普及及各學校的推廣,各學校已在易班上開展了多項活動,涉及學生學習、生活、資助等各個方面。易班網絡平臺的學習交流、生活求助也逐漸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生樂于在易班上面展現自己的點滴。同時,心理工作隊伍的全面入駐,可以更好地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動態進行監控和引導,做到點對點、人對人、全覆蓋。例如:對于心理重點關注對象,教師可通過其易班簽名和易班上的活動動態,獲取關注對象的狀態;通過私信或分享的形式,分享一些積極向上的心理輔導視頻、心理調節方式方法,引導學生積極面對自身心理問題;定期組織學生在易班上進行心理測評活動,分析測評結果,鼓勵學生通過私信提出自身的問題與困惑。教師可充分利用易班網絡平臺上的輕應用及功能,多方面、全方位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全面監控、引導心理重點關注對象,一個也不漏。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媒介,隨之而來也帶來新的挑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決定著是否能夠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易班平臺作為面對高校師生的新媒體平臺,其專業性、集成性以及安全性,可以有效解決新媒體現有的弊端,各大高校也利用易班網絡平臺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但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卻不夠深入,無法形成系統的線上教育教學模式。對此,本文結合易班網絡平臺特點,充分考慮大學生心理特點,構建“心理課程”“心理輔導”“心理監控”三位一體的易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打造一個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價值的易班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