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鴻
(天津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7)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222,這表明馬克思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詮釋共同富裕的。“富裕”反映社會財富的擁有程度,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集中體現;“共同”表明社會財富為所有成員享有,是社會生產關系性質的集中體現。目前學界關于共同富裕的研究多為其內涵、思想、發展階段等具體研究,而對共同富裕的整體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切入點,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新時期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三個重要歷史階段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進行整體研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繼續前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新中國成立后, 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歷經重重困難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這條道路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基點,集中表現為發展和扶貧兩條路徑。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采取沒收官僚資本、土地改革、調整工商業等措施為社會主義過渡奠定基礎。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一化三改”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我國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1958年“大躍進”運動通過大煉鋼鐵發展生產力,試圖快速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共同富裕,但是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和黨的領導人經濟建設經驗的不足,該運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改革開放新時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并舉到“四位一體”建設。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深刻總結第一代領導人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又經過長期思考和探索,認為發展生產力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并在南方談話中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為物質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同時,他還指出:“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是要大幅度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25,這意味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時,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設。伴隨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由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并舉向“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建設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習總書記執政后多次強調一定要抓好發展,這里指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同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相結合,趨向全面的有機整體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中,立足本國發展的現實所需,形成并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指出“破解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是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現中提煉出來的,是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具體展開,更加接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救濟式扶貧。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落后的農業大國急需改變貧困狀態,一是從發展的角度強調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二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為避免“兩極分化”而走上救濟式扶貧的道路。1952年針對農村出現的“兩極分化”趨勢,毛澤東提出農業合作社改造,建立人民公社制、農村財產公有制等開展農村的救濟式扶貧工作,并將這項經驗推廣到手工業和工商業領域。但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將共同富裕當成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挫傷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使生產效率極其困乏。根據中國政府扶貧標準,至1978年農村貧困人口規模高達2.5億人,貧困發生率達到30.7%。
改革開放新時期改革助推扶貧。“文革”結束后,鄧小平開始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探索,他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但社會主義也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后來他多次調研并反復思考后提出“先富—后富—共富”是通向共同富裕的捷徑。黨的十三大確定“三步走”戰略后,鄧小平又提出“兩個大局”的思想:現階段沿海和內地發展并不平衡,這就要求內地要顧全大局,接受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發展到一定階段,沿海也要服從幫助內地發展的大局。“兩個大局”的思想基于貧富不均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問題提出,而有效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就是改革開放,以改革的方式助推扶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精準扶貧。改革開放面臨著深水區和攻堅期的困境:如貧富差距、社會公平問題仍然嚴峻。為此,亟需推出新的扶貧政策來進一步攻堅克難,加速共同富裕的實現。習總書記2013年在湘西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政策,將扶貧工作推向新的階段。精準扶貧是針對扶貧中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形式主義作風,避免出現假扶貧、亂扶貧的現象而提出,其目的是為了真扶貧、扶真貧達到精準脫貧。習總書記在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而“好路子好機制的核心就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16。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中可以看出,我國在不斷深化對共同富裕的認識,并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從發展的實現路徑看是重視經濟建設。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側重于從生產關系的角度搞經濟建設;改革開放新時期強調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并拓展到“四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則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從扶貧的實現路徑看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注重同步富裕,采取救濟式扶貧的政策;改革開放新時期以改革助推扶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針對扶貧出現的問題提出要精準扶貧。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事物的發展總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之所以能夠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正是因為國內外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貧窮落后。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擔負著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的重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殘余勢力時刻威脅著新生的政權。另外,還需要迫切解決生產力低下的問題。國民經濟經過戰爭的摧殘,迫于恢復,而生產力水平低成為恢復經濟的瓶頸。1956年9月黨的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改造順利完成,人民對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是國內的主要矛盾。所以,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改革開放新時期出現重大轉折。歷經“三面紅旗”和“文革”后,黨和國家遭受了嚴重損失:經濟上處于緩慢甚至停滯狀態,政治上各類組織和運行機制混亂,文化教育事業遭到踐踏。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深刻反思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教訓,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并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成為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十三大前夕,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252。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對中國國情再認識得出的重要判斷,使我國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習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36。中國夢視野寬廣、內涵豐富、意蘊深遠,其本質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和凝聚中國力量。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需要我們在發展的基礎上,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086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人民生活在實現總體小康后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邁進。
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兩極格局對峙。新中國成立后相繼與蘇聯東歐各國建交。1950年2月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兩國結成政治、軍事同盟,中國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戰后逐漸由合作走向對立,并于20世紀50年代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20世紀60年代,蘇聯的大國、大黨主義導致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隨之解體;隨著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尤其是歐共體的成立,資本主義陣營開始分化;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到60年代末已有104個國家獲得獨立,并紛紛建立地區性和全球性國際組織。
改革開放新時期多極化趨勢凸顯。20世紀70年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激烈爭奪世界霸權,同時,世界多種力量快速發展。西歐進一步走向聯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在中東、阿富汗等國際問題上提出自己的主張;日本新科技革命的許多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提出“多邊自主外交”,謀求“國際國家”地位;廣大發展中國家為維護自身權益,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進行長期的斗爭,成為國際上一支重要力量。1991年12月底,兩極格局瓦解,新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逐漸使國家間的競爭由軍事力量的對比轉化為經濟實力的較量,正是這種國家間的較量使世界的發展充滿矛盾和不確定性,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多極化深入發展。當今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和單極化趨勢繼續斗爭;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但是受到多方面的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成長”194,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以及區域性、國際性組織的聯系日益緊密,逐漸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7月習總書記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約翰內斯堡會晤,共同規劃未來合作藍圖。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和平為國家、民族的發展提供穩定環境;發展成為解決國際國內矛盾的主要途徑,各個國家和民族在求和平謀發展的過程中推動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
從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同富裕實現路徑形成的國內外原因中,可以發現:我國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選擇與國內外環境相適應。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國內貧窮落后、國際兩極格局對峙的環境使發展生產力、救濟式扶貧成為形勢所趨。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內出現重大轉折、國際多極化趨勢凸顯的環境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并舉到“四位一體”建設、改革助推扶貧應運而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內實現中國夢、國際多極化深入發展的環境使“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精準扶貧成為進一步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妙方。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的共同富裕道路,因此,把握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規律具有國內和國際的雙重意義。
第一,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貧富差距和社會公平問題一直是人民群眾關心的話題,這兩個問題也是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解決的問題。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中看到:現階段我國貧富差距客觀存在,社會公平問題不可避免,共同富裕的實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因此,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現實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公平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中國基尼系數基本趨于穩定并呈現下降趨勢;建檔立卡制度、加強基層扶貧組織建設等促進社會公平的舉措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積極性。
第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機遇期。我國正處于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這一背景下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黨的十九大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轉化,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上日程。因此,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迎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機遇期:經濟建設取得飛速發展,給人民帶來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國現在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和能力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首先要牢牢把握國際和國內的機遇期,利用好國際和國內的有利條件。
第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102十九大報告指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邁出堅實步伐;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所以,共同富裕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通過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同富裕實現路徑得出的規律,不僅有利于我國共同富裕的實現,而且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一,增強發展中國家人民的自信心。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我國除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外,還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其中。一是經濟發展不僅強調數量的增長,而且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發展也不僅指經濟的發展,而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二是黨和國家十分關注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尤其是解決貧困人民的扶貧、脫貧問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比去年減少1386萬人;貧困發生率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減貧事業上的驕人成績,增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自信心。
第二,提供解決國際貧困的新思路。根據國務院扶貧辦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我國扶貧工作的成果得益于一以貫之地走共同富裕道路:首先,堅持發展的數量和質量并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旨在強調做大“蛋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旨在強調做好“蛋糕”,這說明發展既看數量,又要看質量如何。其次,扶貧要實現精準扶貧。精準扶貧一是要“準”,關鍵解決“扶持誰”的問題,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該扶的必須扶,不該扶的堅決不扶。二是要“實”,主要解決“怎么扶”的問題,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辦法將扶貧工作真正落實。
第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機遇與挑戰并存,各國各地區的發展條件、發展策略也不盡相同,但是求合作、謀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心聲。習總書記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72之所以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因為一是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國逐漸擁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運;二是世界各國共同合作、應對挑戰的戰略伙伴關系使其將共同繁榮、共同富裕作為理想的追求。因此,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我國長期奮斗的目標,也是世界各國發展的需要,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推動力。
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過程中,經歷過慘痛的教訓,也積累了許多經驗、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但是,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奮斗的歷史過程,只有通過不斷反思、總結黨在探索共同富裕實現路徑中的規律,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