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樂
(太原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通過一種間接的、含蓄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無意間受到觸動。莊子“無為”思想中的“自主自愿”“言傳身教”“隱性頓悟”的內容和“以人為本”“因勢利導”“潤物無聲”的方法,體現著高超的教育技巧與靈活的教學方法,為新時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野。
由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晚、長期以來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教育工作者出現了理論認同偏差、理念認知薄弱的問題;教育過程中過于強調目的性與功利性,缺乏對受教育者的潛移默化與循循善誘。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念認知薄弱、內容發掘不足、方法滯后保守等問題。
1.教育理念認知薄弱。高校中,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對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大概了解,大部分只是聽說過,不清楚其具體內容與方法,接受的渠道基本通過課程;教育者的教學方式過于單調,教育目標和結果過于一致。由于教育者對其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教育工作者出現了理論認同偏差、理念認知薄弱的問題,使得長期以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影響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1]。
2.教育內容發掘不足。高校師生課下一般很少接觸,缺乏溝通與交流,管理不科學、不民主。對于課堂外的一些優秀資源缺乏利用、改進與吸收。高校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很少,教師、學生、文化、教育課程、教學領域、真實的道德環境等要素之間的對話等多維度的資源沒有充分挖掘,教育者沒有把學校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高效利用與結合起來。課堂內外的管理、評價、獎懲不民主、不科學,使得一些教學內容和活動沒有對學生身心發展進行啟發誘導。
3.教育方法滯后保守。高校教育者在方法運用上較為保守、創新力度不夠,只局限于個別方法簡單保守的運用,不能夠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在新的時代背景要求下,不能根據時代特點充分利用高科技技術和國內外資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過于強調目的性與功利性,缺乏對學生的潛移默化與循循善誘,學生沒有在歡愉的環境和氛圍中接受教育;對于網絡、新媒體的運用固化保守,不能根據具體情況迅速做出相應地調整。
目前,高校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和常態化的機制。
首先,教育理念不自信。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以及長期以來對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不足的局限,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理論認同方面出現了許多偏差[2]。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研究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管理者和施教者來說,都需要嚴謹深入地探討和發掘。因此,不論是從教材、環境還是理論運用等都缺乏相應的措施和足夠的自信。
其次,體制不完善。思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包括個人知、情、意、行的轉化、課堂內外資源的有機開發、家庭社會的配合等。但是,教育工作者很難將諸多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目前,各個高校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和常態化的機制,導致在物質體系建設方面和精神支持方面相對落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科研成果、專業著作任務比較繁重,使得其在課堂上對隱性教育資源的運用和發揮受到很大限制;評價、考核也較為模糊,導致教育者不能有效地得到很好的反饋、從而做出準確的評估,也不利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發展[3]。
最后,教育方法不科學。部分新教師對學校環境不熟悉,對規章制度、體制機制不適應,導致他們對校園環境載體和文化載體不能很好地開發與利用;部分老教師對于新媒體等網絡資源地運用也不夠嫻熟。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缺乏對時事熱點的了解,不能很好地引用國內外事件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教育也局限于傳統的教育方法,不能夠實現質的突破,更不用說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細致入微的引導啟發。一些高校領導機構過于注重形式的表面的物質的獎懲,不利于民主科學的風氣形成和發展。對于受教育者的教育也不能因時、因地、因事做好對語言、時機以及度的把握。
莊子“無為”思想既不是讓學生任其自然,也不是讓學生無所作為,而是在教育中去除一些不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發展的方式和方法,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成才、成長,喚起其思想的自覺性,促進其精神的完整性,更好得引導受教育者成長與發展。
1.自主自愿。“盡有天,循有照”(《莊子·徐無鬼》)。莊子“無為”思想認為萬物的生長、四季的變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規律基礎之上進行的。天地萬物相容,人與自然和諧,人的成長應該和天地萬物一樣,順應客觀規律,在“無為”中自主自愿地實現個體目標。“無為”思想在本質上也就是自然之道。教育者不應該通過刻意的規則和要求來束縛受教育者,而應該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和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讓其自主自愿地接受教育,更好地促進受教育者的發展。
2.言傳身教。“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聲之于響”(《莊子·在宥》)。莊子“無為”思想認為,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通過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淵博的學識讓學生的內心受到觸動,使其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質和理論素養,促進其成長、發展。好的教育應是教育者通過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淵博的學識對受教育者形成一種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效果。在傳遞教育時,教育者要言傳更要身教,注重內在知識的提高和外在行動的提升相結合,給學生樹立起學習的榜樣和典范,以實際行動來教育學生。
3.隱性頓悟。“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莊子·人間世》)。莊子“無為”思想并不是消極保守的不作為,而是按照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使其在自由的開放的環境中實現全面地發展,彰顯各自的本性,突出自己的個性,塑造自己的形象。在這種教育方法下,整個教育過程就避免了教育者單純地向受教育者進行理論灌輸,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在進行教育時,教育者積極地引導受教育者去隱性頓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對日常問題能夠舉一反三,因勢利導引導受教育者思考問題。通過不斷完善物質文化環境和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環境,引導受教育者實現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追求他律到養成自律的目標。
1.以人為本。“正而后行 ,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莊子·應帝王》)。莊子“無為”思想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個性鮮明的主體,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需求各不一樣,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其身心成長規律以及他們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健康全面協調發展的思想為根本,按照受教育者的個性和稟賦引導其自身健康的發展,喚起受教育者思想的自覺性與精神的完整性,使其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獨立的人格,促進其自由地健康地成長。在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其自由精神的張揚,自我人格的塑造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2.因勢利導。“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莊子·達生》)。莊子“無為”思想告訴我們,如果強制、束縛受教育者,往往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有自身成長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在對受教育者進行施教時,既不應該千篇一律,也不能揠苗助長,而要因勢利導。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時應擇時、擇地、擇事,不應該刻意地以主觀愿望進行人為的干涉,否則,只會弄巧成拙。教育者要保護受教育者的天然稟性,讓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尊重其自身的追求,促進其自我價值的實現,因勢利導,在自然合理的“道”的指引下,適當合理、協調地引領學生成長與全面的發展。
3.潤物無聲。“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莊子·天道》)。在莊子的“無為”思想看來,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應像陽光普照萬物一樣,讓受教育者在一種無聲的關懷中茁壯成長。通過教育者“潤物無聲”的滋潤,使受教育者受到精神的觸動和心靈的感動,提高思想品德素養和行為理論水平。教育者要站在學生的位置看待問題,通過“內隱”的方式引導學生成長發展。教育者要注意自身在教育中的形象,養成一種受人尊敬的師德,形成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造一種隱性頓悟的氛圍,使其在無聲的關懷中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在今天高校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通過關注受教育者的隱性頓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因勢利導地引導受教育者成長發展,根據時代發展的特點和需要,以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作為培養目標,引導受教育者自由地全面成長。
首先是對制度載體的開發。它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只有各個環節的互動、共同實施,才能實現培養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目的。“無為”不等于“不為”。在今天高校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學規律,根據時代發展的特點和需要,引導受教育者自知、自省、自察。建立一套個人、組長、班長、老師、領導等完整的機構模式,在學校管理制度上,要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學化,把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校的文化和課程設置有機結合起來。建立長效的評價機制,把學生對老師的反饋機制引入教學過程中,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
其次是對人格載體的改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學生的位置考慮問題,全心全意地為學生著想,注意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質,以良好的師德在學生中樹立威望。通過自身高尚的道德品德和淵博的學術知識,在潛移默化中給受教育者一種無聲的示范。讓學生健康、自在的成長,彰顯各自的稟性。教育者應該構建民主性的教學方式,用啟發誘導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個性與獨立思考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探索師生探究性的教育教學方法,通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而實現親其師,信其道。
最后是對環境載體的完善。通過不斷完善物質文化環境和營造精神文化環境,引導受教育者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追求他律到養成自律,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形成對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淵博的學術知識的認可和追求。在教學領域,我們要利用好教學器材,把課堂講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優勢,對晦澀難懂的知識進行加工,使之變得簡單易懂。減少或避免社會上一些五光十色、拜金腐朽東西在校園的傳入,為學生創造一個安靜、自然的學習環境。
首先,樹立“唯才是用”的教育理念。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是獨立的、特殊的,都有自己固有的天賦和所擅長的方面。長期以來,高校教育者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關注,使得學生缺乏主動性、自覺性與創造性,不利于教育文化的傳遞、學校工作的開展、國家人才的培養。在具體的教學中,教育者要努力創建平等協調的教育環境,通過啟發和引導,喚醒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思想的獨立性與精神的完整性,使其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獨立的人格,實現個體精神的獨立,促進個性的生成和發展,鼓勵學生開發自身的特長,在學習與活動中提高與完善自己。
其次,構建“好知樂學”的教育內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受教育者追求一種心胸寬廣、清湛怡然、謙虛容忍、好知樂學的態度,順著自然的心態去發展成長[4]。借助自媒體傳播手段,擴展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形成一種“好知樂學”的教學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避免一些物質的、表面的、固化的獎懲方式對受教育者自然的本質的精神的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的學習和追求的影響。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引導受教育者保持一份從容的心境和好知樂學的情懷。對于選修課、公共課也要重視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引導學生走進圖書館,在社會實踐中去陶冶情操、開發心智。
最后,提倡“潛移默化”的教育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枯燥的理論的灌輸,像水滋潤萬物一樣,讓受教育者歡心愉悅的接受知識引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潛移默化地引導受教育者成長發展[5]。通過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對受教育者“潤物無聲”的滋潤,使其受到精神的觸動和心靈的感動,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和理論行為水平。在教育中,以班級為單位、以宿舍為核心,通過言語交流、學習溝通、生活交往,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培養舍風、班風、系風、校風。
莊子“無為”思想既不是對學生任其自然,也不是讓學生無所作為,而是在教育中去除一些不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發展的方式和方法,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成才,喚起其思想的自覺性、促進其精神的完整性,從而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獨立的人格。在呼喚時代新人的今天,通過借鑒莊子“無為”思想,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種全新的視野與啟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新一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