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群妹,舒娟娟,高建有,曹 佳,匡美美,劉世彪
(吉首大學文化教育場館管理中心,湖南吉首,416000)
吉首大學武陵山生物科學館成立于2015年12月,其前身為吉首大學生物標本制作與鑒定實踐基地。該館是以收藏和展出武陵山區動植物標本為特色的生物科學館和科普館,是湘鄂渝黔四省邊區最大的綜合性生物科學館。該館由生物標本展示館、生物科學體驗室、成果展示走廊、標本制作保藏室和珍稀植物保育區五個部分組成。生物標本展示館是科學館的核心館,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具有展教儀器設備20臺,模型20件,展板50件,展柜25件,共展示生物標本53類2000余件。其中,動物展館包括獸類區、鳥類區、昆蟲區、蝶蛾區,展示昆蟲和脊椎動物800余件,包括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林麝、華南虎、白頸長尾雉、豺、獼猴、黑熊、大靈貓、小靈貓、穿山甲、毛冠鹿及陽彩臂金龜等。動物多樣性展館展示地球上豐富多彩的動物類群,內設無脊椎動物區、兩棲爬行區和魚類區,展示動物700余種,并設有模擬森林、荒漠、海洋、濕地等的生態景觀區。展館按照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原則,展現動物與環境的統一與適應。植物展館包括植物種子區、蕨類植物區和菌物區,展示武陵山區植物500多種,其中包括野生黃連、蛇足石杉、任豆、靈芝等30余種特有的珍稀植物。三個展館之間的科普走廊則進行生物知識科普和生物科學家簡介。
展館配有文字和圖片簡介,兼以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標本經數字化處理并附二維碼,手機掃碼即可獲得相關生物信息。整個場館體現出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審美性、創造性與實踐性的有機融合。[1]
生物科學館全年免費開放,無節假日,每天開放8小時,以滿足大中學生、社區居民、公務員、農民、專家學者等的參觀和交流需求。2017—2019年,除本校師生外,前來參觀并登記的人數有15000余人。同時,科學館還將生物科普形式由“靜等觀眾上門”改為“主動送科普下鄉”,以科普大篷車形式,帶著生物標本和宣傳展板下鄉村集市、進農村中小學校進行“生物科普下鄉宣教活動”。近三年來,科學館共展示生物標本600余件,宣傳展板60面,參觀受眾約6500人。
我國志愿服務的主體是大學生志愿者,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有巨大的優勢。一是志愿服務人力資源豐富,能夠開展范圍比較廣和影響比較大的項目,如每年的大學生三下鄉志愿服務;二是在校生集中統一,容易組織管理,相互熟悉,容易共同開展工作;三是大學生具備專業知識,利用專業知識開展服務,容易提高志愿服務專業水平;四是大學生充滿激情與熱情,容易接受新鮮事物。[2]
就吉首大學生物科學館而言,其生物科普宣教的主體是大學生志愿者。大學生平時既是標本展示館訓練有素的講解員,也是外出巡展時科普活動的志愿者。一次生物科普巡展可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活動開展前期,科學館通過線上與線下宣傳,招募具有生物基礎知識的學生,多以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為主,選擇有能力、肯吃苦的學生,組成一支生物科普志愿服務隊伍,進行集中培訓。然后是展品的選擇和準備,生物標本制作保藏室內有成千上萬份標本,志愿者要根據每次巡展的主題挑選相應的標本,準備圖片和文字說明,還要復習相關的生物知識以便給觀眾講解。生物科普活動開展時,志愿者在教師的帶領下,帶著標本和展板到吉首大學周邊鄉村集市和中小學進行動植物標本的展出、生物多樣性展板展出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的宣傳。志愿者到達地點后先要布置展臺、展桌和展品,活動時要向村民和中小學學生講解相關生物學知識,與他們交流討論;活動中如遇到問題要及時上報科普活動負責教師,商討解決辦法。生物科普活動開展后期,志愿者要收拾、整理、包裝動植物標本和展板,保證其完整性。回校后,志愿者要將標本歸位保存,并對本次活動進行自我總結,以實現自我綜合素質的提升。
吉首大學生物科學館利用學校周末和農村集市日,三年來分別在吉首市矮寨鎮集市及矮寨中學、鳳凰縣禾庫鎮和吉信鎮中心小學、保靖縣碗米坡鎮集市及碗米坡鎮中學、古丈縣一中、吉首市鐵路學校舉辦了多場科普宣傳活動,吸引了周邊村民和中小學學生參加,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宣傳了生物知識,受到了群眾和地方政府的贊揚,社會和科普效益顯著。
在多次開展的生物科普活動中,志愿者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助。無論是在傳授知識方面還是在自身所得方面,志愿者都收獲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提升了自我,不僅從活動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升華,還逐漸學會了與人溝通、關愛他人,綜合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鍛煉,受益良多。
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有知識與技能的輸入,更要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擴展,在實踐中成長。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通過課堂陸續學習了動物學、植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等專業學科。課程教學通常是采取教師口頭講解與PPT展示的方式,學生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理論難以很好地聯系實際。而在生物科普活動中,生物專業大學生志愿者則成了生物展品的講解人,由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教學,教學角色的轉換帶來了學習效果的飛躍。武陵山生物科學館內展示的各類生物標本有2000余種,在活動之前,志愿者先要在教師的帶領下選取各類動植物標本作為展品,這種培訓也是再學習。例如,通過蕨類植物的分類,學生可以根據葉片的形態、孢子囊群的位置和結構學會簡單分類,鞏固已學知識。生物科普活動更是一次開闊眼界的機會,學生能夠真實地看到稀有動植物,如鴨嘴獸、東北虎、紫靈芝等,從而從感性認識提升到深層次的理論認識。[3]通過參與生物科普活動,志愿者還能發現自身知識缺陷。如,志愿者在給中小學生講解鳥類標本時,無法簡明地介紹鳥類的雙重呼吸,活動后教師即進行針對性教學,使學生及時鞏固了專業知識。這類活動對于新生還起到了預習的作用,新生通過與教師以及學長、學姐的交流,對所要講解的內容產生好奇心,提前學習,為后續深層次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新時代,志愿服務幾乎成為每個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志愿者的核心精神體現在自愿、利他、不計報酬上。[4]如今,志愿服務是一種生活態度,選擇做志愿者是一種生活方式。志愿者的事業既偉大又平凡。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是每一個人發自內心的無私的幫助和愛心的付出;之所以平凡,是因為它是眾多的志愿者在自我的日常行動中,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偉大的奉獻。生物科普志愿者在教師的帶領下,充分利用周六、周日的休息時間在吉首以及吉首周圍的鄉村中小學開展系列活動,是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的表現。在活動開展之際,志愿者自主報名,上屆老志愿者進行考察,選擇掌握一定基礎知識、具有較好表達能力、服從組織安排的大學生,組成生物科普志愿服務隊伍。在生物科普活動中,志愿者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5],將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和中小學生,貢獻自己的微弱力量,充分體現了志愿服務意識。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只有他們擁有優秀的道德品質,才能將我國建設成一個無私奉獻的充滿愛的國度。
在科普活動中,志愿者不僅要面對同伴與教師,更要面對村民、學生、別校的教師等不同人,科普活動為志愿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人際交往平臺。[6]首先,在與同伴交往方面,志愿者團隊在開展系列活動時有分工與協調,在活動前團隊要事先討論與協商,確定活動內容,強調注意事項,并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做出具體安排,每個人都有獨立負責的區域。在這個過程中,志愿者能學會人際交往和協調,正確處理矛盾,讓工作圓滿完成。其次,活動的內容決定了他們要向人傳授知識,要與人交流,面對學生的十萬個為什么,志愿者要能夠從容回答。當面對村民、家長與教師的提問時,志愿者要靈活變通,通過交流與討論,用集體智慧來解答疑問,這大大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生物科普活動不僅是宣傳生物科普知識,也是大學生的社會課。社會紛繁復雜,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青年,人際交往能力是其必備的綜合素質之一,在大學里培養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為以后進入社會做準備。
生物科普活動的舉行地點一般遠離大學校園,在運送動植物標本和展板時有一段較長的路程。為了保證標本完整性,志愿者要用泡沫板、報紙等把生物標本裝箱和打包;展覽完成后也要完成相應的工作。在活動過程中,志愿者要小心翼翼把標本卸下,輕拿輕放,愛護每一件展品;要認真管理自己展區的物品,提醒觀眾尤其是學生不要動手觸摸標本,因為標本上有防腐劑,也不要損壞標本。志愿者要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動植物標本進行專業解說[7],要把靜態的動植物標本轉變為生動形象的活體,才能吸引觀眾,同時,還要讓觀眾了解動植物標本的制作方法。無論遇到如何刁鉆的問題,志愿者都要能靈活地應對。遇到模棱兩可的問題時,志愿者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找出正確答案,絕不含糊敷衍。對別人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志愿者在活動中要各司其職,認真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生物科普志愿活動為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提供了有效的活動載體。[8]大學生參與生物科普活動是一種自愿行為,看似沒有任何約束,實則需要在自由中實現自治。志愿活動體現的是志愿者內心的紀律感和自我約束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是發自志愿者內心深處的[6],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增強。只有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大學生才能日趨成熟,實現自我價值。
總體而言,生物科普志愿者在農村生物科普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活動以村民和中小學生為主體,志愿者為他們普及生物學知識,喚起他們愛護和保護動植物的意識,這是對當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支持。一系列生物科普活動的開展拓寬了村民的視野,培養了中小學生崇尚科學、熱愛自然的濃厚興趣,挖掘了他們的潛質,使學生從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觀。[9]大學生志愿者在這些生物科普活動中不僅為村民和中小學生打開了生物科學的大門,也鞏固了自身的專業知識,增強了服務意識,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了責任心和責任感,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大學生志愿者在奉獻自己的同時,不斷地發現問題,在面對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成長。[10-11]志愿者能從志愿活動中找到信心和勇氣,從而樹立更遠大的理想,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希望吉首大學這支敬業、有奉獻精神、專業化的大學生生物科普志愿者隊伍能夠建設得更加強大,讓生物科普活動愈發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