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目標和2035年的九大遠景目標。這些目標描繪了我國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對于激發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主要目標: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建議》雖未明確提出未來5年經濟增長的量化目標,但是,“十四五”規劃仍可繼續設定經濟增速預期目標,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目前我國尚未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作為十四億人口的大國,跨過中等收入階段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義重大;二是從近年來已經繪制的經濟改革藍圖看,“十四五”時期改革開放創新紅利的釋放有可能支撐一個合理適當的增長速度。
考慮到國內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十四五”時期GDP年均增速預期目標可設定在“5%左右”,接近于潛在增速水平。這一目標既考慮了充分利用既有資源和深化改革開放搶抓機遇的因素,又考慮了內外部不確定因素較多及改革創新任務仍然較為艱巨的影響,同時也為推進質量、效率和動力三大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留有空間。
第一,從潛在增長率來看。根據對未來人口發展和就業的測算,“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將逐漸下降。根據我們的測算,“十四五”時期我國年均潛在經濟增長率為5%~6%。將“十四五”時期年均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定為“5%左右”,將有助于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
第二,從外部需求來看。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凸顯了全球價值鏈的脆弱性,一些國家政府及部分企業將供應鏈收縮到國內的傾向增強,從而產生了一定的逆全球化效應。2020年世界經濟已陷入深度衰退,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基數效應,2021年有望實現較高增速,但2022~2025年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大概率會再現低速增長態勢,外部需求將制約我國增長潛力的充分發揮。
第三,從內部需求來看。一方面,我國具有很大的潛在市場優勢;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受質量、技術、轉型“三重擠壓”存在供需錯配,高附加值、生產性和創新性服務供給水平有待提高,收入水平、收入差距與高杠桿率導致內需潛力尚未有效釋放。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及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將取決于改革開放創新的進展,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四,從資源要素支撐來看。一方面,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具備了基本的總量支撐條件,針對這些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后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這將推動五大要素市場自主有序流動,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由于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任務仍然較為艱巨,一些改革措施需從局部試點起步,也要有一個過程。
第五,從基本現代化目標導向來看。“十四五”時期實事求是、高質量地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我國就能夠在“十四五”期末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根據我們的測算,在“高”“中”“低”三種情形下,到2025年我國人均GDP將分別達到14130美元、13850美元和13580美元,均高于世界銀行現行12535美元的高收入國家門檻。因此,“十四五”時期實現年均5%左右的經濟增長,我國將可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良好開局,并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此,“十四五”時期,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九大遠景目標,其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意味著我國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并在高收入階段繼續向前邁進一大步。該目標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奮進。
考慮到我國的現代化道路至少有兩個鮮明的特征: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將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根據世界銀行2019年的數據,目前全球有70個高收入國家,其中人均GDP排名位于中間1/3的國家,即排名在24位至47位的國家,其人均GDP介于23500~43600美元區間,可視為高收入國家的中等水平。2035年我國人均GDP只要達到23500美元以上(2019年不變價),就達到了高收入國家的中等水平。但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除了人均GDP標準之外,還需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教育和工業發達的國家。
《建議》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因跨國比較一般是以美元計價的,這將涉及未來15年人民幣名義匯率變化問題。有關研究和國際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本幣的名義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的偏離程度遠大于發達國家,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中國家,在躋身發達國家的過程中,一般都伴隨著本幣名義匯率向購買力平價的趨近。
為了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持續推進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和動力“三大變革”,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按照《建議》提出的遠景目標,經過“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時期的不懈努力,到2035年,使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新四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在未來三個五年規劃時期,可基于《建議》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通過優化和強化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民生福祉、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有關目標和指標的量化設定,促進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實現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臺階,以當期美元計價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本文原載于《財貿經濟》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