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進行了戰略部署,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尤其是,在《建議》第十部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中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意味著,雖然中國在經濟上一直致力于追趕發達國家,但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并不是當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翻版,而是基于中國發展經驗和獨特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
1.為什么需要新的現代化概念
改革開放后,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取得了世界歷史上未曾有的現代化成就。可以說,中國是傳統工業化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那么,作為既有現代化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為什么中國不是繼續這種現代化軌跡,而是提出要徹底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劉世錦、張永生等,2017)
一是中國現代化過程遇到了其他國家同樣遇到的不可持續的世界性難題。具體包括:(1)基于傳統工業化的現代化模式,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不可持續問題,包括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等(Rockstro et al.,2009);(2)“現代社會病”,包括福祉、社會問題,以及因環境破壞和現代生活方式引起的大量健康問題。
二是中國發展經驗和教訓以及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文化底蘊,為中國提出新發展理念和新的現代化概念提供了足夠的養分。一些人將中國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簡單歸于學習西方管理經驗和市場經濟的結果。但是,世界上幾乎所有后發國家都在尋求現代化,為什么只有中國這樣的少數國家能夠成功?這背后,中國無形的文化因素起著很大作用,而這些無形因素往往被忽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2.現代化的新內涵
經濟現代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what),即發展的內容;二是如何實現現代化(how),即實現現代化的方式。后發國家對現代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如何實現發達國家那樣的現代化,對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的思考相對較少。中國自洋務運動后開啟的現代化探索,主要集中在how的問題上。在what的問題上,則以發達國家為默認標準,并沒有對發達國家現代化的內容本身進行太多質疑和反思。在how的問題上,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改革探索,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張永生,2019a)。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在what的問題上,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中國提出了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思想、不忘初心、中國社會基本矛盾變化、“美好生活”概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等一系列新的理念、論斷以及改革與發展戰略,并堅定不移地轉變發展方式。這些新的提法,反映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深層問題和解決思路,其實質是對傳統工業時代形成的現代化概念的重新反思。
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意義
從傳統工業化模式到綠色發展的轉型,對于所有國家而言都是新生事物。在發展理念和發展實踐上,中國正從過去的“學習者”努力成為“探索者”和“引領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至少在以下方面實現了對傳統工業時代現代化概念的超越(張永生,2019b)。
第一,超越傳統工業時代的視野。西方工業文明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基礎之上,從“人與商品”的狹隘視野認識和滿足人類需求,經濟活動對外部環境的沖擊并未充分納入消費者和企業行為的決策范圍。這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惡性循環。生態文明則超越傳統工業文明視野,從“人與自然”的更宏大視野衡量人類行為,為人類最優行為提供了一個新的坐標系。
第二,超越傳統工業時代價值觀。發展的目的或初心是提高人們的福祉,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同的價值理念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對應著不同的發展內容和資源概念。傳統工業化模式強調物質消費至上的價值觀,往往導致增長目的與手段的本末倒置;生態文明則同時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而保護環境就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的來源。
第三,超越了工業時代的標準經濟發展理論。各國現有發展模式及奉行的發展理論,很大程度上是傳統工業時代的產物,經濟發展被視為一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過程(Lewis,1955;Fujita & Krugman,1995)。在環境和發展的認識上,傳統的發展理論通常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存在兩難選擇,將所謂環境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視作發展的規律(Kutzets,1955;Grossman & Kruger,1991),而這種“倒U型”曲線實際并不真正成立(Alexander & Rutherford,2019)。生態文明新發展范式則揭示,環境保護與發展之間可以做到相互促進。
第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解決之道。由于傳統工業化模式下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沖突關系,全球氣候變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等全球性目標難以實現。只有在生態文明的新發展范式下,這種沖突關系才可能成為相互兼容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生態文明就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解決之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中國從憲法、黨章、國家發展戰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律體系、具體機制設計等不同層面,建立了生態文明“四梁八柱”總體框架的頂層設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取得全面進展。與此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實現這一目標面臨的艱巨挑戰。
第一,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不少還停留在狹義的生態環境方面,將生態文明等同于環保、節能減排、植樹造林等,未能深刻領會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環境問題的背后,是發展內容和方式的轉變問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僅需要徹底轉變生產方式,也要深刻轉變消費方式。
第二,未能充分建立起生態文明目標的“自我實現”機制。政策目標的實現取決于相關利益主體是否有相應的激勵。由于現有發展理念、商業模式、基礎設施、體制機制等均是在傳統工業時代建立并為其服務的,生態文明這種前瞻性思想,需要有更深層次的支持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目前各地還普遍存在“新瓶裝舊酒”的情況,以生態文明之名,行傳統工業化之實。
第三,“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還存在障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價值觀念障礙。由于“綠水青山”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很多都是無形服務,它對生產和福祉改進的重要作用未能被充分認識。同時,由于目前人們關于“美好生活”的概念是在傳統工業時代形成,轉變觀念需要一個過程。二是轉化機制的障礙。傳統工業化模式主要建立在物質資源基礎之上,更多的是將“物質資源”轉化為“金山銀山”,而生態文明更是將無形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這就要求不同的體制機制、發展內容、政策體系和商業模式等。
第四,生態文明理念未能全面融入經濟社會各方面,在一些重大戰略和政策中未能充分體現。比如,生態文明不僅需要生產方式的改變,更需要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但主流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卻是不加區分地刺激消費,將擴大消費作為增長的手段,在經濟處于下行時更是如此。
第一,對現代化內涵進行重新認識,并建立新的現代化測度標準。按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發展內容需要進行深刻轉型。新的現代化道路,從一直以來關注how的問題,轉變到同時關注what和how。與此同時,目前關于經濟現代化的測度,更多還是基于GDP標準。一旦在生態文明的更大框架下將傳統模式下的外部成本、隱性成本、長期成本、機會成本、福祉成本等考慮在內,則原先一些在傳統工業化狹隘視野下被視為高質量的發展,可能就成為低質量發展。因此,必須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美好生活”概念轉變GDP內容,并進一步淡化GDP的評估與考核作用。
第二,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重新認識。現有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傳統工業時代的產物。綠色轉型是一個典型的公共選擇和協調問題。雖然轉型有望提高整體經濟的效率,但個體卻存在“搭便車”的激勵。這就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以提供轉型必需的公共產品。同時,由于綠色發展是一個全面轉型,對傳統工業時代形成的政府和市場關系,亦需要重新認識和定義。比如,對那些負外部性、長期成本、隱性成本、機會成本高和影響人們福祉的經濟活動進行抑制,對那些綠色經濟活動進行鼓勵。
第三,通過創新引領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技術創新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但是,由于現有的價值理念、發展內容、資源概念、企業組織模式、商業模式、體制機制和政策等很大程度上是傳統工業時代的產物,這種新的現代化不只是需要技術的創新,更需要上述方面全方位的創新。
第四,轉變生活方式。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觀念和消費模式全面而深刻的轉變,即從節儉的生活方式向大規模消費的生活方式轉變,以為大規模生產提供市場。同樣地,從傳統工業時代向生態文明時代轉變,也需要一場全面而深刻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化,以為新的綠色供給開辟需求空間。
第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尤其要植根于中國五千年文化傳統,對中國文化中小康概念的原有內涵發揚光大,將其融入新的現代化論述中。原有小康概念的內涵同傳統工業時代現代化的最大區別,就是對美好生活的不同含義,前者強調適度物質消費和人的全面發展,后者則基于物質至上的消費主義,而正是這種消費主義導致了全球范圍不可持續的危機。
總之,中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不是中國過去工業化模式的簡單延續,也不是現有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翻版,而是在中國發展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對傳統工業時代形成的現代化內容及其實現方式的重新思考和深刻轉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的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不只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本文原載于《財貿經濟》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