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德,關立春,高鑌琦
(1.撫順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2;2.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雷鋒學研究中心,遼寧 撫順 113001;3.雷鋒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指出,課程與實踐是育人功能的最基本任務。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就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寄予厚望。因此,如何改進和加強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基礎”課程)為代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越來越受人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雷鋒精神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要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因此,面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任務、新使命,把雷鋒精神與立德樹人有機結合起來,用雷鋒精神貫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始終,用雷鋒精神推動“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落實,推進以實踐教學為導向的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成為高校思政課的必然選擇。
《辭海之家》中是這樣命名雷鋒精神的:雷鋒精神是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鋒的精神為基本內涵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其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在中國建設和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時代賦予雷鋒精神特色鮮明的新內涵。在新中國“站起來”的時代,堪稱最典型也被引用最多的是周恩來同志的題詞,學習雷鋒同志“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改革開放“富起來”的時代,2012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意見》,將雷鋒精神凝練成“一個信念、四種精神”,即“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2]。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強起來”的時代,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了雷鋒精神[2]:“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1.實踐育人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本質要求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就是實踐”。以人自身為對象的特殊實踐,就是教育和學習,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是獲得知識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毛澤東將其發展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因而,實踐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2.實踐育人是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要途徑
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實踐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把實踐育人作為開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門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3]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這些意見要求和重要論述,為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前進道路標注了明顯的時代坐標和基層行為導向[4]。
3.實踐育人是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生動實踐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高等職業院校更注重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高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加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充分利用實踐環節,積極開展實踐育人,這是高等職業學校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5]。
一年來,以撫順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國內高職院校,結合最新出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2018年版),通過以課題推動研究、以實踐推動教學等形式,探索了以雷鋒精神引領大學生思政課的途徑,努力實現弘揚雷鋒精神與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
雷鋒是一個飽嘗人間疾苦的孤兒。在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雷鋒上學、工作、參軍,懷揣青春之夢,綻放青春之歌,他對新社會和中國共產黨充滿了感激之情,并用滿腔的熱情堅定了回報黨、祖國和人民的信念,這份感恩之心成了他事業成功的引擎。在課程緒論、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第四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處在中國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戰略要求,在新時代奮斗進取、開拓創新、奉獻青春,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卓越的工作業績回報黨和祖國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在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教學中,引導大學生要堅定科學信仰,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自強不息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將弘揚中國精神與推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6]。
助人為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雷鋒是助人為樂的楷模。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始終一心為公,舍己為人,甘愿做一個有利于人民和國家的“傻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國家和民族仍然需要像雷鋒這樣的“傻子”。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提及雷鋒和雷鋒精神的重要意義。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第(一) (二) 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重視整體利益,與強調責任奉獻的中華傳統美德、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革命道德、遵從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道德結合起來,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的公益事業。“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奉獻中收獲快樂,在服務中見證成長,在幫助中體現價值。
雷鋒無論面對何種職業,都表現出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忠實履職的敬業精神。他自覺地認為自己只是整個革命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是革命大機器的一份子,為革命事業和經濟建設獻出應盡之力。在第五章第(三)節“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雷鋒愛崗敬業精神,遵守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敬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道德操守,像雷鋒那樣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職,認真負責,刻苦專研,求真務實,忠于職守,精益求精,像一顆螺絲釘“擰在哪里就在哪里閃閃發光”[7]。
雷鋒是一個創業標兵,他從公務員、秋收助理員、新式農民、先鋒工人,成長為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參軍后,自己制作了三件寶即修鞋機、理發箱、節約箱。其中節約箱堪稱是“百寶箱”,對于有利用價值的可以收集起來進行修補,對于不能再利用的可以收集起來送到廢品站賣掉,這樣“節約箱”成了一個變廢為寶的“百寶箱”。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第(三)節教學中,可以結合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第(三)節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在創業中磨煉意志、砥礪品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避免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侵蝕,努力提高創業能力,通過創業實現人生價值。
雷鋒的創新精神集中體現在“釘子精神”,就是善于擠時間和善于鉆研,它說明了主觀和客觀、能動與被動的辯證關系,強調了積極主動的進取精神。擠出時間去學習,雷鋒在職場的不斷躍進正是源于這無數次抽出的一點點時間。他還從工作中學、實踐中學,提出了“問題—學習—實踐—總結”的學習公式,有的放矢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第(一)節教學中,引導學生要像雷鋒那樣懷著永不自滿的謙虛品格和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加強時間管理意識,珍惜一切時間去鉆研,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分析問題的原因和改進措施,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8]。
1.兩者要實現的最終目標具有一致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見賢思齊,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從現實出發,從實際著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學生自身的修養素質,幫助其養成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的主要渠道。將雷鋒精神融入實踐教學,就是一種對雷鋒精神豐富內涵的再現,是在具象的條件下外現雷鋒精神蘊含的能量,起到在具體教學環節中真正發揮立德樹人、育人鑄魂的重要作用。
2.兩者的主題內容具有一致性
“基礎”課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在學習、掌握、運用“基礎”課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政治意識的培養、人生觀的塑造、理想信念的樹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立和法律法規的基礎普及。自2012年中宣部對雷鋒精神作出“一個信念、四種精神”新的概括后,雷鋒精神已經成為了“基礎”課依托的更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對與雷鋒相關的書籍、照片等歷史材料的收集,通過與雷鋒接觸過的前輩的評述,通過新時代一批批雷鋒人的不斷踐行,反復證明了雷鋒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生機活力。雷鋒現已作為職業人生活中的標桿、學習中的老師、工作中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地對照雷鋒精神,鞭策自己愛國家擁護黨,敬業樂業、艱苦奮斗、實干創新。這是人民自主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
1.深入開展對雷鋒文化的研究,組建優良的師資隊伍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習近平總書記著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高度評價思政課教師隊伍在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方面的重大作用。“基礎”課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授課教師必須做到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自覺堅定作為黨的教師的身份意識,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華曄。探討雷鋒文化的豐富內涵,將雷鋒精神融入課程教育,授課教師首先要對雷鋒文化、雷鋒精神付出“真情、真心”,自身要做到“真學、真信”。相關教師應做到從雷鋒生平事跡著手,在雷鋒童年、做工人、當軍人的時間變遷中深入研究雷鋒精神的萌芽、發展、成熟、完善的過程,從雷鋒精神延續至現時代的過程中開辟出一種拓展教學視角的思路,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次去領悟雷鋒文化的深層意味,形成經得起理論推敲、實踐踐行的高質量學習成果。“基礎”課的授課教師不應只涉獵本學科范圍內的知識內容,還應全方面對中國的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研究。“雷鋒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中華優秀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的結合”,教師應在對紅色革命文化的整體把握中認識到雷鋒精神作為一種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鮮明特征,研究雷鋒精神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聯系,堅持在實踐中發展理論、結合科研與教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就專門開設了雷鋒精神概論這一門課,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打造專項教學體系
注重挖掘雷鋒文化資源,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9]遼寧省撫順市內的大學、中學、小學定期組織學生赴雷鋒紀念館、雷鋒文化傳承中心等教學基地展開專項教學。通過有組織地帶領學生參觀、學習,了解雷鋒歷史,緬懷楷模,與教學相關單位開展的“學雷鋒、傳雷鋒、做雷鋒”這種社會現實相結合,加強雷鋒文化這一教學體系的開拓創新。作為“基礎”課教學的輔助途徑,完善教學基地建設,可以形成雷鋒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長效機制。學生通過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近距離感受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感受雷鋒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對人民群眾的熱愛,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熱愛,對崗位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從而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和遠大的理想信念,端正自身態度,提高綜合素質。所以,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打造專項教學體系,是非常正確的。
3.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校內課堂教學模式,增加實踐課比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角,不能割裂。在“教”“學”之間,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者,這就需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教師需要對課程的內容設置、學生喜好、流程安排、節奏把握有絕對的掌握,保證可以在控制范圍內達到引導學生成長的教學目的。還需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圍繞“基礎”課的教學重點,合理增加有關雷鋒精神的實踐教學學時與內容。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展開課下收集、課上討論的形式,圍繞雷鋒精神與“基礎”課的主題內容,將兩者有機結合。或者可以利用網絡信息資訊便捷的渠道,將一些典型的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通過分析案例尋找與雷鋒精神和“基礎”課內容的契合點與相悖點,在課堂上進行辯論,達到促進大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學生在自覺、自發學習的同時,對于教師隊伍而言還可以改變“一支粉筆打天下”、PPT“點讀機”的教學現象,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提升大學生的價值選擇能力[10]。
4.特色活動為主題,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基礎”課要立足于幫助大學生進行政治意識的培養、人生觀的塑造、理想信念的樹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立和法律法規的基礎普及,將大學生塑造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以“雷鋒精神”為特色主題,可以開展讀一篇“雷鋒詩歌”、寫一篇“雷鋒日記”、唱一首“雷鋒歌曲”、演一場“雷鋒話劇”、舉辦一次“講雷鋒故事比賽”、收集一次“全國崗位學雷鋒先進經驗”等特色實踐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培養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