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遜,徐鵬飛,郭燁瀧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對學生提出了三點要求,其中第一點便是“抱定宗旨”。他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1]他認為學術是大學教育的基石,對于學生而言,學術研究也是其學習的根本任務之一。在蔡元培“兼容并包”理念的推動下,北大校園各種學術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了濃厚的學習和學術氛圍。廣大學生在學術型社團的活動歷練中,思維得到了訓練,學術素養得到了提升,綜合素質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發展。高校學術型社團是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教學尤其是“第二課堂”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2020年6月,共青團中央、中共教育部黨組聯合印發了《深化學校共青團改革的若干措施》,強調了要提升社團的活動的質量,突出“團”字號、“青”字號品牌的育人功能,擴大團組織活動的參與面。這些政策都為高校學術型社團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為高校學術型社團在新時代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學術型社團是以學術為主導,會聚了對不同學術領域感興趣或想要提升學術能力的學生,是為了相對統一的目標而共同奮斗的學生“共同體”。近年來,高校學術型社團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學生社團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其最大的特點在于與大學學術研究的方向保持一致。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該校的106個學生社團共分為思政教育型、學術科技型、文藝體育型、社會實踐型、志愿服務型五類。其中,學術科技型社團共有37個,占社團總量的三分之一。學術型學生社團不再滿足于社團活動的文化表層,而是注重將科技精神以及學術研究充實到學生社團的文化深層,以此促進學生成才。[2]近年來,學術型社團在數量上不斷增加,質量上也有所提升,但從其自身的發展來看仍存在一定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高校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師資力量雄厚,具有得天獨厚的育人優勢。大部分學生參加學術型社團的初衷是希望補充第一課堂不能習得的技能,或深化第一課堂的知識,從而豐富知識儲備、提升專業素養。近年來,各高校都注重學生社團的建設,學校普遍要求各社團配備、配齊、配優社團指導老師,加強對社團的監督和指導。但不少學術型社團自成立以來,缺乏與指導老師的有效溝通。指導老師不了解社團的發展情況,對社團的發展沒有宏觀的規劃,對社團成員的培養也缺乏針對性。另外,社團內部培育新人的方式多依靠學生之間的交流。在缺乏專業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間的交流往往只是簡單的感性經驗傳授,無法上升到理性經驗的層面,難以達到預期的育人成果。另外,優質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專業化水平低。
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目前,該校雖然有一定數量的學術型社團,且參與人數也在不斷增加,但大多數社團成員的組成仍聚集在某個(些)學院,并主要集中于低年級,主要體現如下:一是受限于社團的行政管理方式,成員橫向分布狹窄。部分院級社團接受學校、學院的雙重管理,其成立之初就以某個學院為基礎,該學院的學生成為社團的主體部分。由于思維慣性,社團難以在學校范圍內突破學院的層級進行人員擴充。二是受限于大學社團的常規發展特點和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性強的制約,成員縱向分布狹窄。多數社團在宣傳招新的時候,其目標僅僅為剛入學的新生。新生受新鮮感的刺激,往往容易沖動地加入多個學術型社團,而后發現這些社團并不適合自己,從而游走于社團邊緣,遠離社團核心活動,“社團成員”的名號名存實亡。同時,在社團換屆之后,中、高年級學生若不擔任社團的主要干部,便不再或極少參與社團活動。
高校的社團在定位上基本能夠劃分類型并有相應的建設目標。社團活動是社團最重要的存在基礎,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最重要的載體。各社團基本能夠結合大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的要求,求新求變。但受限于分區辦學、學生課余時間和場地等客觀因素,以及學生對專業和社團定位認識的局限性,部分學術型社團對社團成員的思想引領效果不強,定位隨大流,并沒有縱深思考,造成學生進入社團后與其預期有較大的差距,社團的凝聚力不高。從學術型社團運營的媒體公眾號平臺來看,社團并不能把宣傳的內容聚焦到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的定位上,不能通過宣傳平臺展示自身特色與風采,影響力不大。學術型社團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產出與社團成員科研水平相適應的科研成果,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多數學術型社團在建設的過程中,重“活動”、輕“學術”,科研成果產出率、轉化率不高,學術功能與性質有所缺失,偏離了學術型社團成立的初衷。
“三全育人”是馬克思主義人與環境理論的最新思考[3],探究的是高校學生與育人環境之間的關系,而高校的學術型社團作為育人環境的一部分,同樣作用于學生這一主體。學生作為學術活動的主體,在一系列的社團學術活動中,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意識以及學術能力,對高校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全育人”理念為高校學術型社團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框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4]。高校學術型社團的本質是求真育人。求真就是研究學術,追求真理;育人就是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高校學術型社團在發展之時,應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能力、道德水準等多方面的提升。
“三全育人”理念為高校社團改革樹立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為高校學術型社團的發展建立聯動機制,是貫徹落實“三全育人”政策指向、提升大學生社團活動實效的有力保障。高校學術型社團聯動機制的建立強調要素的融合和組織的關聯,重視學術型社團的整體性和協調性,以充分發揮社團的合力,為社團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機制保障。一方面,聯動機制的建設注重社團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以更好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聯動機制的實施要重視社團與黨、團、班級事務的協同與結合,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師生校友的教育引導作用,不斷推進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在2018年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大會上,陳寶生部長提出,創新人才培養要推進科教融合,讓學生盡早參與和融入科研,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加大各級科研基地向本科生開放的力度,提高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5]本科教育工作大會突出的就是本科的教育,大學的優勢就在于學術科研,引導學生特別是本科學生開展學術科研活動。高校學術型社團是讓新時代大學生成為時代新人的一個重要途徑。
廣西師范大學望道社團現包含望道話劇社、望道記錄社和望道讀寫社三個社團。望道社團是學校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現當代文學教研室的教師基于對桂林抗戰文化城的深度研究與對融媒體趨勢的研判,響應國家“全民閱讀、書香中國”的號召創立的。望道社團聯盟匯聚了學院內各教研室、輔導員、行政人員與學校各部門等十余位專業教師,他們為社團聯盟的發展提供了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望道”之名取自廣西師范大學前身——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第一任中文系主任陳望道先生,不僅是向陳望道這樣的先賢致敬,也包含了對優秀文化傳承、探求真理和守望自然大道的意味。[6]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望道社團通過整合育人資源、構筑育人鏈條和創建育人平臺,提升了育人水平,拓寬了育人渠道,為新時代高校學術型社團的發展探索了一條可借鑒的新路徑。
1.專業課教師走下講臺
社團的學術活動充分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師生共同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提升了育人的效果。望道社團依托其專業的指導教師團隊的力量,將專業的技能和經驗傳授給社團學生。望道記錄社多次組織學院新媒體專業教師、運營學校官方公眾號的專業指導教師給社團學生進行專業指導與培訓,切實提高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望道話劇社在進行話劇排演的過程中,組織指導教師團隊帶領學生加強其對劇本文本的理解,提升人文素養,另外,讓退休專業教師發揮熱情,融入學生,進行一對一表演指導。教師通過與學生共同參與社團活動,深入第二課堂和社團建設,讓學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和施展空間。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全方位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教師與學生思維的交互碰撞為社團發展提供了更為持久的續航力。
2.輔導員專業化、學術化
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了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學術型社團作為一個學生社團,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是其建設的題中之義,這與輔導員在思想引領方面的首要職責相契合。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課外學術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是學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學術型社團的建設目標相契合。輔導員的專業化一方面指的是輔導員在教育管理本職工作上的專業化,另一方面指的是輔導員在學科背景下進行個性發展的專業化,兩者又通過學術研究的訓練和提升實現真正的專業化、學術化。學術型社團正是兩者兼具的、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最佳平臺。在望道社團的指導教師中,輔導員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借助輔導員的管理職責功能以及對學生獨特的感召力和親和力,發揮著專任教師所不能及的作用。輔導員把第二課堂的教育管理實踐與自身學科知識的發展結合起來,參與到學術型社團的建設中,充分發揮了育人的作用,這也是輔導員專業化、學術化發展路徑的一種有益嘗試和探索。
3.學生傳幫帶,自我教育
在望道社團內部,學生間經常在社團建設、學術研究乃至生活上相互溝通、交流。高年級學生利用自身的經驗優勢,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不斷培養低年級學生。望道話劇社在話劇排演中主要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以老演員的言傳身教,加深新演員對文學文本的解讀,提升其舞臺綜合表現能力。2015級的一位學生在大學一年級便加入望道話劇社,在當時師兄師姐的“手把手”指導下從配角慢慢磨煉,最終成為《秋聲賦》里熱烈灑脫的胡蓼紅。經過實戰演出的訓練考核,其在大三時成為望道話劇社的副社長,也出演了《花橋榮記》里坎坷半生的春夢婆,以她對角色的解讀,為觀眾展示了笑中帶淚的花橋故事。望道記錄社定期開展社團內部的技能培訓,提升了社團成員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望道讀寫社的學生經常組織讀書分享會,社員們通過閱讀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思想的碰撞中實現閱讀體驗的升華、閱讀感受的交融、閱讀能力的提升,實現專業層面以及情感層面的自我教育。
1.提高參與程度,打破參與界限
高校學術型社團的發展需要打破學生的“舒適圈”,結合社團內部成員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開展社團活動,實現從新生到老生、從本專業學生到全校學生的全面、全過程參與。望道社團通過“兩培育一帶領”的模式,充分發揮學術型社團的優勢,利用學術型社團的資源,在低年級群體中培育學生的學術興趣,讓新生感受濃厚的學術底蘊,在中、高年級培育學術能力,讓學生具備進行基本學術研究的底氣。同時,望道社團利用高年級學生已形成的學術能力,讓其帶領中、低年級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參與“大創”項目、進行論文寫作或參與到作家訪談、“桂學博物館”建設等項目和課題中。在“桂學博物館”籌建過程中,望道社團成員通力協作,望道讀寫社協助完成書籍的購置、編碼入庫、修補裝訂古籍、書籍排架等工作。望道記錄社成員隨指導教師赴南寧等地訪談專家名家、記錄建館過程。望道話劇社排演“新西南劇展”劇目,豐富展陳內容。在這種全過程育人的模式下,望道社團形成層次分明、全員參與的社團學術參與和學術活動組織體系,讓各年級學生在社團中都能各司其職,讓學生有充分的學術參與感,讓不同年級的學生能夠在不同層次的社團實踐中不斷得到鍛煉與成長。
2.走出去、引進來,打破社團界限
高校學術型社團的發展應注重社團資源的調配,實現社團之間的協同發展,嘗試開展“私人訂制”的社團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際獲得感。望道社團中的望道話劇社、望道記錄社、望道讀寫社各具特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術型社團體系,打破了原本社團與社團之間的界限。學生可以同時參與三個社團,三個社團舉辦相輔相成的課外實踐活動:望道讀寫社組織學生閱讀課外文學經典,望道話劇社排演經典文本,望道記錄社搜集影像資料并拍攝記錄話劇社與讀寫社的相關活動。望道社團聯合舉辦了“第五屆華語詩歌春晚線上朗誦會”,在教學樓開辟影像長廊,記錄社團成員在社團活動中的風采。各社團輪流策劃活動主題,展示各社團成員在活動中的成長。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參與社團活動的不同環節,在不同的實踐模式中選擇自己喜好的學習方式,多維助推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提升。
3.增加課堂功能,“反哺”第一課堂
傳統的第一課堂往往更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和傳遞,第一課堂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必須以講授為主,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往往不能完全滿足其自我發展需求。學術型社團以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形式將專業知識融入社團實踐活動,觸及第一課堂無法觸及的地方,能夠讓學生運用第一課堂的理論知識在社團活動中進行實踐。因此,學術型社團對第一課堂進行了有效補充,具有“反哺”的作用。望道社團主要針對的是中文專業的學生,其多數的專業課程是在傳統課堂上完成的。傳統課堂由于受地點與講課方式的限制,雖然能夠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理論和學術知識,但是并沒有相應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將書本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社團通過話劇排演、推文寫作、對作家進行訪談等實踐方式將專業文學課程融入社團活動:望道話劇社排演經典劇目《舊家》《桃花扇》《秋聲賦》以及原創劇目《花橋榮記》,開設公眾號專欄“望亦思道”,每月發表原創劇評;望道記錄社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對文學桂軍進行了采訪;望道讀寫社先后召開“言情說愛·賞人間戀歌”“尋找女人的桃花源”“以藝戰疫”等讀書分享會,邀請作家楊映川、“湘江紅遍”三部曲作者梁安早、劉玉、光盤以及詩人歐陽江河舉辦專題作品分享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詩想者工作室聯合望道讀寫社舉辦“詩想者&桂林高校共讀《師母》”分享會。學生可以在社團活動中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有效解決傳統知識傳遞的局限問題。人的認知是有差異的,學校讓學生在不同的社團中進行實踐,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釋放,個性獲得發展,素養得到提升。
1.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根本,形成學術引領愛國教育新格局
望道話劇社通過排演抗戰時期《秋聲賦》《桃花扇》,推出了重現桂林文化城的“新西南劇展”,并與知名編劇家張仁勝合作推出話劇《花橋榮記》,在桂林、廣西甚至全國都產生了一定影響。望道記錄社推出的“以文字記錄桂林抗戰,借影像重現紅色文化”主題活動,通過探訪桂林抗戰文化城部分遺址、采訪遺址管理人員、實地走訪當地群眾等多種形式獲取影像、文字等第一手資料,再通過對資料的提煉分析與整合,形成專題報道、紀錄片,并在新媒體平臺發布,有效推動了桂林抗戰文化的傳播。望道記錄社以參與式、體驗式、實踐式的活動形式為載體,在培養學生愛國創新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進大學和地方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望道讀寫社為響應“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青春主旋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推出“湘江紅遍”主題讀書分享會,通過閱讀“湘江紅遍”三部曲,呼吁學生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青年的長征路。
2.以提升專業素養為核心,形成學術帶動學科教育新模式
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這就是接受教育的過程。由于改造經驗必須與生活緊密聯結,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使學生在學校里獲得的知識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本能與興趣。望道社團以戲劇排演活化文學經典,以田野調查激發研究興趣,以文化沙龍調動學生潛能,實現全方位育人。望道社團通過對桂林抗戰文化城文學的深入研究,開發具有國家文學史價值的地域文學資源,收集整理桂林抗戰文化城藝術文獻,重新發現和認識桂林乃至廣西地區的文學史、戲劇史、文化史,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望道社團通過話劇等綜合藝術形式,將文學、表演、美術、音樂、新媒體等多個學科元素融合,將學院各個專業的學生聯系起來,使文學課程教學融入社團活動之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探究經典文本內涵。望道社團以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品為核心,活化文學經典,尊重民族地區學生特點,利用西南邊疆文化資源,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審美體驗、家國情懷。學生在多種方式的探索實踐學習中,全方位提升品位和鑒賞力,成為“全人”。
3.以多種展示平臺為載體,形成學術引領創新教育新風向
望道社團在構建社團體系的實踐中,圍繞不同的社團活動和宗旨,搭建了不同的成果展示平臺,在各個方面體現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望道話劇社負責圍繞話劇的排練與演出,以舞臺為載體,展示學生在排演話劇過程中的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望道記錄社不斷完善桂學博物館藏品的征集與整理、視頻資料的采編與整理和影像數據庫建設,以桂學館公眾號制作、運營與管理為實踐手段,展示自身在社團活動中提升的新媒體技術。望道讀寫社以讀寫為核心,建立讀書交流平臺,線上線下交流結合的形式既不脫離書本,也兼顧學生群體中最易于接受的在線形式,雙線發力,提升學生“書香氣質”。望道社團在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內涵與外延兩方面得到拓展。社團內部成員在平臺中得到實踐鍛煉和成果展示。同時,平臺關注者也可以從中得到課堂外的素質教育,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望道社團在長期的社團實踐中,針對高校學術型社團的不足進行了持續的探索與創新,為“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學術型社團的發展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嘗試。同時,進一步豐富了高校文化活動,對高校“三全育人”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五四青年節寄語中,囑托當代青年要練就過硬本領,立足崗位、把握當下,如饑似渴地學習,更加積極地實踐,錘煉品德修為,增長本領才干,勇于創新創造。[7]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打造品質高、輻射廣、成果豐的高校學術型社團,正當其時。高校學術型社團正是新時代大學生練就過硬本領的重要途徑,對當代青年的成長大有裨益,也將推動高校育人工作朝著縱深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