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莉
(中國經濟出版社)
隨著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轉型升級,我國文化出版業正面臨著用戶需求生變、競爭主體多元化等新的挑戰,如何確立新的增長模式成為迫切的問題。筆者在出版社工作多年,愿借此機會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探討。
早在2014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涉及數百項重要改革舉措。隨著一系列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堅冰正在被打破,一場深刻變革正在中華大地孕育迸發。
出版行業面臨的挑戰來自于多方面,包括,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家出版主管部門對書號總量進行了宏觀調控,這要求出版單位改變以品種擴張帶動規模增長的傳統觀念,嚴控出版物數量,保障出版物質量,從而確立少而精的思路,實施精品戰略。此外,出版市場競爭主體日益多元化,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沖擊著傳統出版業和傳統出版機構的發展,傳統的、簡單的圖書出版已難以滿足讀者需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出版業轉型提供了技術條件,用戶需求和技術環境的變化,正在倒逼出版業加快轉型升級融合發展。
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業的改革與轉型,既是時代趨勢,更是自身生存發展的需求。一方面,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記錄者、見證者,為改革鼓與呼、為讀者尋找有效信息乃至為社會文化傳承貢獻力量,這是行業不可推卸的現實義務和歷史責任。另一方面,作為社會微觀經濟主體之一的出版社,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自身轉型實現規模和效益的提升,實屬必然。
“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一是不能沒有,一是不能混亂。”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事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守正創新”成為包括出版社在內的傳統文化企業轉型發展指針與追求。對我們而言,準確把握“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在工作之中踐行“守正創新”,可以說是轉型發展的核心。
“守正”與“創新”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前者夯基礎、重承接;后者謀未來、求發展。只有堅持守正,創新才會有堅實的基礎、明確的方向;只有創新,守正才能獲得不竭的活力源泉。這種關系之于出版業而言,要義如下:
“內容為王”,出版物的信息質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線,所有工作都要以此為基礎。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選題質量:首先,文化出版必須講導向。策劃選題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人民為中心,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主動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其次,策劃選題要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對于目標受眾真正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這要求提高編輯人員專業素養。提高專業素養不能僅僅通過理論學習實現,而是要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實現專業素養的提高,經過平時工作的不斷積累,能夠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如果編輯人員的專業素養低下,很難把握出版物的質量,也很難指導作者創作出好作品。
(2)內容編校:從業務流程而言,要嚴格遵守《圖書質量保障體系》要求,切實按照編輯出版的前、中、后期的保障機制進行。從業務基礎而言,文字功夫是對專業編輯人員的基本要求,直接關系到出版物的最終質量,特別是現在的作者寫作素養參差不齊,同樣的選題、同樣的觀點,不同的作者會有不同的文字呈現,所以說圖書編輯人員要具有極好的文字把握能力、作品把關能力。此外,編輯人員還要廣泛涉獵不同學科,盡可能多地了解各種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只有具備較寬的知識面,才不會面對書稿無從下手,才不會陷入各種糾紛甚至“雷區”。
“守正”創新基礎上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1)編輯轉型:首先是業務創新。圖書編輯肩負著文化創新的責任,所以要求圖書編輯人員具備創新意識,要善于捕捉新的文化需求,洞察新的社會發展趨勢,涉足新的領域、編輯新的成果,努力在作品內容、封面設計和出版形式方面進行創新。其次是理念創新。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對圖書編輯的融合發展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要適應圖書形態變革步伐,加強傳統紙書與新技術、新媒體的融合,加快發展提高用戶閱讀體驗質量、可提供延伸服務的新圖書形態,以此應對多媒體挑戰,努力實現圖書與新媒體等跨界融合。
(2)經營轉型。近年來,國內出版社普遍面臨著精品圖書占比不高、圖書品牌影響力不夠強以及營銷手段滯后、銷售渠道拓展不夠等問題,只有發力經營轉型,才能長遠發展。
經營轉型的前提是加強編輯與發行的互動。營銷一翼而言,可加強策劃工作,根據產品內容、特色和設定的目標,對用戶和市場進行市場細分,制定針對性強的整體營銷方案。策劃一翼而言,營銷要從選題策劃開始介入,貫穿整個出版過程,在讀者定位、裝幀設計、出版時間、投放渠道、平臺聯動等方面進行精細準備,充分考慮市場競爭態勢,拓展銷售渠道。
經營轉型絕非一日之功,因此需要長期的、依托供給側改革的思維來推進。具體來說,就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服務讀者、服務作者意識,從產品內容、品質、銷售等方面入手,調整產品結構。在此基礎上,積極擴大產品規模、大力開發市場選題,全力打造暢銷書和長銷精品圖書。如果有條件,則可進一步整合盤活出版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
這種轉型對整個經營體系的挑戰巨大——未來,經營人員需要統籌謀劃線上線下銷售工作,追求價值最大化;也要根據不同讀者特點,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拓展不同的銷售渠道;還要提升精細化、差異化運行方式,探索B2B與B2C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只有加強渠道建設和管理,增加讀者黏性,才有可能構建個性化、差異化的營銷體系和銷售網絡,實現圖書的銷售增長。
(3)管理轉型。首先,應當在人員團隊、機制建設等方面不拘一格:對急需的人才大膽配置,放手使用,而不受系統內外、編制有無等身份約束;對具體人員,授全權、負全責,真正做到能者多勞、勞者多得。同時,職能部門要有所作為,如,可請出版專家來講課、選派員工外出參加各級各類業務培訓、組織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向先進出版社學習取經等,也可以創新內部培訓模式,提供選題策劃和作品編輯心得交流平臺,扎實推進能力建設。其次,建立科學、合理、公平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發揮編輯、校對的主觀能動性。出版產業是創意產業,編輯、校對是個性化的腦力勞動,如果收入偏低,將難以避免地影響到作品的質量。在經營效益和工資總額存在天花板的情況下,對于一線員工、有干勁有能力的員工,要敢于加大投入——一份體面的、至少是有尊嚴的收入,才能吸引優秀人才的加盟,才能留得住優秀員工。充分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可以說是出版社創新轉型的基礎。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頂層設計勾勒出的藍圖,讓中國經濟發展更添后勁,也讓依托中國經濟的文化產業更具活力和發展空間。堅持守正創新,出版業的轉型發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