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如意 陸 敏
WHO于2000年提出上皮內瘤變代替原有的異型增生概念,其中包括胃低級別上皮內瘤變(LGIN)和胃高級別上皮內瘤變(HGIN)[1]兩類。而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CAG)→腸上皮化生→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胃癌,是目前國內外普遍認可的胃癌進展流程。因此,早期干預上皮內瘤變對預防胃癌有著重要意義。國內外普遍認為HGIN的癌變率較高,應及時進行內鏡下切除治療,但對于LGIN的治療尚未達成統一觀點,而多項研究表明,中醫藥辨證施治能有效緩解其癥狀和癌變進程[2]。
LGIN作為一種癌前病變的病理狀態,在中醫古籍中并無明確論述,因其常表現為上腹部脹滿疼痛、噯氣泛酸等癥狀,多依據“胃痞”“胃痛”“反酸”“噦”等中醫病名進行論治。“胃病則賁響腹脹,脾病則腹脹善噫”。胃腸其病,或因起居飲食不慎,臟腑內傷,運化乏力;或因外邪客內,襲其不備,而有胃腸失健,久則生痰化瘀,濁毒內生,而生此病。
本病表現的證型繁雜,各醫家結合各自經驗和研究,各有不同看法,為中醫臨床辨證施治提供輔助依據。趙曉琳[3]通過252例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證候分析,得出LGIN最常出現胃陰不足和肝胃郁熱證,而胃內不同部位上皮內瘤變的主要表現證候不盡相同,如胃竇及胃體多表現為肝胃濕熱證,而胃角和幽門前區則多為胃絡瘀血證。唐偉等[4]則認為癌前病變的證候與患者平素體質類型相關,在患者普遍為平和質和正虛體質的基礎下,脾胃虛弱證和肝氣犯胃證占多數。宋健[5]通過檢查血清PG及PGR值發現癌前病變中的濕熱蘊胃/脾胃虛寒證、瘀阻胃絡/氣陰兩虛證有著較高的癌變可能,提示在治療中需要密切關注此類患者的病情變化。
3.1 中醫藥復方治療目前對LGIN的病機認識多圍繞標本虛實開展,其中脾胃氣虛和陰虛常為本因,標實則可表現為熱、毒、痰、瘀之類,其治則治法也以此為準,可概括為益氣養陰、化痰消瘀、化濁解毒、舒肝和胃以及分期論治等方面。
3.1.1 益氣養陰《黃帝內經》言:“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水谷入胃,化生氣血,滋養全身。嚴丹等[6]認為胃黏膜異型增生以脾胃氣虛、陰虛為本,可依本虛予滋養脾陰湯滋養脾陰,治療后檢測Bcl-2基因的陽性表達降低,p53抑癌基因表達升高,治療總有效率達93.9%,療效顯著。劉禮劍等[7]則以陰虛火旺、脾虛血瘀作為癌前病變病機,選方當歸芍藥散加味,以奏滋精降火、祛瘀健脾之效,治療后的臨床總體治療率為91.7%。針對伴輕中度異型增生的脾虛型CAG患者,涂蓓蕾[8]施以香砂六君丸健脾益氣,同時適當加用三七粉活血以助腺體恢復,兩者一補一運,動靜相合。治療后患者的中醫癥狀、慢性炎癥,以及西藥聯用等方面均明顯優于葉酸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者在改善胃黏膜病理方面,療效相當(P>0.05),且均未出現用藥嚴重不良事件。
3.1.2 化痰消瘀中醫基礎理論中對于慢性疾病,多認為“久病必瘀”,由長期的消化道疾病發展而來的LGIN亦多適用此規律。因其病性復雜,或虛或實,日漸常可夾雜瘀血,釀生有形之邪,而見胃黏膜凹凸不平之象,因此晁俊等[9]根據胃鏡病理結果,發現異型增生的發生發展,與胃絡瘀血密切相關,并提出以瘀血為治療中心的觀點,早期宜配伍行氣和血方藥,不傷其正,后期則加強化瘀散結之力,以求成效。曾志[10]運用“化痰消瘀活血法”干預造模大鼠后,可見胃黏膜病理有所恢復。李婷婷[11]則以益胃散結方為試驗組治療痰瘀互結證的CAG不典型增生患者,數據顯示,試驗組的有效率達86.67%,明顯高于以胃復春為對照組的6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臨床癥狀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試驗組在胃鏡療效和不典型增生方面的病理總有效率分別為86.67%、83.33%,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3 化濁解毒癌前病變時,胃萎不養,黏膜腺體分泌胃液功能下降,濡養失職,加之濕濁熱毒等病理因素,濁毒自生,蘊于內腑。國醫大師李佃貴[12]根據濕熱日久,化生濁毒的病機,提出“濁毒”理論,歸納“化濁解毒”為其治則大方,并創濁毒1號方對證治療,經治后,病理顯示細胞結構較前改善,證實了此理論及方藥的有效性。楊倩等[13]也據此理論自擬化濁解毒方治療CAG濁毒內蘊證,治療后臨床有效率為87%,明顯緩解胃黏膜及病理組織學病變積分。然而,葛舒瑤[14]在提出“毒、虛、瘀”是癌前病變的關鍵因素時,指出“毒”不應僅僅包括痰、熱、濕邪等臟腑內毒,還可表現為飲食、用藥以及感染幽門螺桿菌(Hp)所致的外毒,同時,“毒”和“瘀”相互轉變,可共同損傷脾胃,這為濁毒理論的臨床治療開闊了思路。
3.1.4 舒肝和胃從中醫理論而言,肝臟與脾胃同為中焦臟器,兩者生理功能緊密聯系;從現代醫學而言,肝臟內生多種消化酶,生成膽汁,促進消化過程。脾胃若病,則受納腐熟功能往往有所不逮,水谷失運難化精微,腐蘊于內,清氣不升,郁于中焦,則氣機阻滯,甚則橫犯肝膽。而肝主疏瀉,氣機不達,或“不通則痛”,或攜酸上行,噯氣反酸,反復發作,再傷脾胃,難以自復。正如《景岳全書》中論道:“在陰陽類論以肝臟為最下者,正謂其木能犯土,肝能犯胃也。”因此,舒肝和胃在脾胃病的治療中往往有出乎意料的療效。鄭進敏[15]根據證素分布規律總結出上皮內瘤變主要為氣滯和血虛,與血瘀無明顯關聯,認為其危險因素為肝,保護因素是脾,診療LGIN時應以健脾為其論治根本。呂鵬等[16]也提出胃癌前期由于各方面壓力或緊張,患者往往情緒壓抑,苦悶憂慮,氣滯不暢,在治療舒肝和胃時宜兼顧它法,適當配伍理氣化痰、養陰生津和益氣健脾等藥物。郭忠聰等[17]則自擬舒胃和肝散,治療后,檢測示胃泌素、胃動素分泌水平明顯高于葉酸片、胃復春片的對照組,中醫證候以及胃鏡病理積分也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因此,在臨床診療中“肝木犯胃”作為LGIN的輔助診療思維之一,可對緩解患者癥狀及逆轉病理提供一定幫助。
3.1.5 分期論治LGIN不論在形成期或進展期都是一項長期演變,其證型雖受體質、環境等限制,也不可避免會發生變化,因此分期論治尤為重要。施文杰等[18]通過現代內鏡的“內膜象”和“舌象”總結出內膜受損或內膜失養的病機概要,并通過由氣入血的過程將其分為初、中、后三期,初期多見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黏膜萎縮、異型增生征象不甚明顯,主要表現為黏膜白象和血管透見;中期則以脾胃氣虛為本,兼夾氣滯、痰濕、血瘀、毒等標實,病理示異型增生檢出率為42.68%,較前呈增加趨勢;而后期可有胃陰不足證和胃絡瘀血證,其病理顯示黏膜粗糙和增生顆粒逐漸占據主導。柳華等[19]在研究癌前病變患者伴Hp感染的血瘀熱毒證時,則提出腺體萎縮的病變化中心環節是胃陰虧虛,其發展規律常呈現出由實致虛的三期表現,并分別投以胃善系列方分證論治,首先以Ⅰ號方治療血瘀熱毒證,多采用三棱、莪術等活血化瘀藥活血解毒,待病情日漸發展為熱毒傷陰證時,換用清熱養陰的Ⅱ號方,并佐以沙參、麥冬滋陰養胃,久之則見氣陰兩虛證,以胃善Ⅲ號方配伍黃精、人參,共助益氣養陰之能。此三方互相配合,協同作用,在癌前病變的治療上成效明顯。
3.2 中成藥治療LGIN的治療多不可一蹴而就,往往需要長期服藥,而中藥湯劑有著煎煮繁瑣、口感不佳的特性,可能會使患者的依從性下降,口服中成藥則便捷良多。在Hp相關性胃癌前病變中,胃康寧對脾虛寒熱瘀毒證有著確切療效,其機制可能為降低胃黏膜Ki-67蛋白表達,在清除Hp感染,逆轉黏膜病理方面也有顯著效果[20]。龍華醫院的院內制劑胃祺飲與胃復春對照,其總有效率分別為87.67%和86.67%[21]。復方臺烏片則在對于肝胃不和型的CAG治療上也有顯著改善[22]。
3.3 針灸治療“方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針灸作為中醫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LGIN的治療上有顯著療效。陳家偉等[23]認為脾胃虛弱為胃癌癌前病變的病機,予艾灸足三里健脾和胃,以扶正祛邪,同時可調節各項相關表達因子及信號通道,進一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蔣敏玲等[24]運用加味柴芍六君方健脾疏肝,聯合壯醫藥線點灸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內關、中脘等穴位,刺激三道二路,調氣解毒,其機制可能與突變型p53蛋白、Survivin蛋白以及Syk蛋白的表達變化有關。
4.1 清除Hp 控制炎癥Hp感染在消化系統疾病中是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根除Hp,控制胃黏膜炎癥對緩解胃腸道疾病有重要意義。探究癌前病變的全胃胃炎的治療時,王婷[25]辨證投以四逆散聯合化痰消瘀湯劑,治療周期后的數據顯示,Hp感染的轉陰率和膽汁反流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為80%和71.43%,兩者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胃鏡病理顯示此治療對胃腺體的萎縮和異型增生也有逆轉作用。齊珊珊等[26]對癌前病變伴Hp感染患者采用參芪抑瘤方聯合Hp四聯根除方案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和Hp根除率分別為90.00%和94.44%,同時,與胃癌相關的C-myc蛋白陽性表達率和血清GAS含量有所降低,炎性反應逐漸緩解,減少了胃腸道的刺激,改善胃黏膜癌前病變。
4.2 細胞的凋亡與增殖在研究健脾消毒飲的作用機制時,龐立偉[27]發現經對證治療后,在胃癌前病變患者的胃黏膜中,抑制凋亡的Bcl-2基因及其mRNA的表達率有所減弱,而增強促進凋亡的Bax、p53等基因的表達,共同誘導受抑制的細胞凋亡,停止癌細胞的增長趨勢。同時在癌前病變時,降低了PCNA、Ki67等基因水平,可對低分化細胞的選擇性增殖有所抑制,從而達到逆轉癌前病變的目的。
4.3 抑制胃癌前病變的血管生成胃黏膜豐富的微血管網絡,在癌前病變中有著重要作用。在癌變組織中,持續表達的活化STAT3蛋白使VEGF表達增加,從而促進血管生長以及癌細胞的生成發展。譚育玲[28]通過KM小鼠建立胃癌前病變模型,予自擬益胃化瘀湯進行治療干預后,小鼠胃黏膜情況有逐漸好轉趨勢。其暫緩癌前病變生長的機制,考慮與抑制STAT3/VEGF通路,暫緩血管新生相關。
綜上所述,LGIN作為一種癌前病變,對胃癌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臨床對本病的治療,多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對本病的認識,靈活運方,并取得了顯著療效。同時大量的臨床分析和實驗結果,也在逐步探索中醫藥的作用機制,以求為中醫藥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但是由于LGIN缺乏統一有力的中醫藥臨床診治標準,各方藥治療效果難以產生直觀對比,而在進一步細化中醫藥診治思路后,可對LGIN的診療規范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