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芝 黃建軍
(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第四完全小學 湖南 郴州 424300)
小學科學課1998年正式成為小學課程,當時并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國家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幾年,科學課已經成為了小學課堂的主角。
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新學科,而科學素養的形成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小學階段的科學課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它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茖W這門學科含蓋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知識多,內容雜,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身為一個科學老師,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科學課,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呢?現結合我三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見解。
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小學科學教師的最高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探究是教學的核心,抓住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去理解科學的本質。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是對科學理解的核心,是成功進行科學教育改革的關鍵[1]。因此,每當我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我總會安排一節學前教育課,就是不急于講新課,而是提出一些學習要求,強調課堂紀律,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讓孩子們牢記二十個字:“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大膽猜想,實驗驗證,歸納總結?!币龑W生做個有心人,在生活中多觀察、勤思考、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以教學《水從哪里來》一課為例,這是新改版的科教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的第一課,學生頭一次上科學課。學生除了好奇和新鮮感,更多的是陌生感和畏懼感,這時候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帶孩子們來到學校操場的大樹下,走出教室的孩子們歡喜雀躍,帶著濃厚的興趣,按照老師布置的任務去觀察大樹上有什么,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地作好了記錄,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了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這種方法在后來的教學中我樂此不疲,在大自然中去觀察花鳥蟲魚、風雨云霧、巖石礦物、等等,學生學會了在課堂上許多難以理解的知識,學生的求知欲被調動了起來,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了良好的培養。
興趣是成功的秘訣,興趣更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直接動力[2]。在備課時,要善于發現興趣的引發點和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從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著手,讓好奇推開科學之門。以《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一課為例,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用摩擦過頭發的塑料棒靠近細碎紙屑時,塑料棒會吸住細碎的紙屑,這種現象立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知識的熱情。然后我再讓學生把生活中的一些靜電的現象說一說,學生說出了冬天脫毛衣時聽到有小小的噼啪聲;拉門把手、開水龍頭經常會“被嚇得縮回了手”,還有用塑料梳子梳頭時,頭發會飛起來,怎么也梳不好。這樣學生通過直接的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理解了科學知識,記住科學現象,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課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不再當觀眾[3],課堂是學生的舞臺,學生是主角。新課改要求我們對學生進行徹徹底底的素質教育,化傳統、靜態、封閉的課堂為現代、動態、開放的課堂,課堂是生動的,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課堂四十分鐘里學到更多的知識,要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科學教師們怎么合理運用那些有效的教學手段呢?多媒體課件、堂堂網教學資源,樂教樂學平臺是我們常用的現代教學手段。我們要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起來,讓課堂容量最大化,學生能從中獲取更多的信息,課堂會變得更加活躍,學生在課堂中也能感受到課堂外面的世界,教師運用這些教學手段能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深入淺出,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教材中有很多自主探究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進行科學地探究,有些探究活動在課堂上無法用實驗來教學。如:《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降水量的測量》、《云的觀測》及宇宙星空等相關知識,也許老師反復多次的講解,學生也很難理解的問題,運用網絡或多媒體就能做到,讓學生看看,教師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這樣就容易理解了,而且更有興趣,直觀又生動,虛實互補,輕輕松松解決了學生心里的謎團,效果良好。
在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表揚,所以作為他們的老師,我和學生平等相處,在教學中,運用賞識教育,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如:“說的很好?!薄澳銈冋姘?!“觀察得真仔細””“你們真像一個小小科學家!“真了不起”……這些鼓勵性語言,給了學生一個具體的、恰當的評價,既抓住了學生的心,更樹立學生良好的自信心。
學好科學課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多做實驗,在實驗中求真知,還要做好記錄,歸納總結。一個會觀察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心人,這也是學好科學的必要條件和基礎。愛觀察的人也必定是個會思考的人,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呢?教師要把握好思維的發散點,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挖掘出來。如我在教《維護生態平衡》(科教版五年級上冊)一節課中運用了這樣一段話作為引言來揭題:“同學們,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植物,將會怎樣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猜想吧!”同學們七嘴八舌,有的說:“地球上如果沒有了植物,氧氣就會減少,氣溫也會升高?!庇械恼f:“地球上有了植物,動物才有自己的家,它們就有食物了,才不會餓死”有的說:“如果樹木被砍伐了,會導致水土流失,山洪爆發”還有的說:“破壞了生態平衡會發生沙塵暴”……孩子們的回答也帶動了我的情緒高漲,我高興地說:“同學們說得太好了!”借此機會進行保護生態環境,不亂砍濫伐的德育滲透,讓學生懂得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當然,我在教學中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如教學設計不夠巧妙,教學內容欠豐富,展示的世界還不夠大,教學手段的運用欠妥,多媒體使用不到位,有時課前實驗準備不充分,導致演示實驗效果達不到預期等。如在上《金屬熱脹冷縮嗎?》一課時,由于我制作的教具不夠精細和規范,再加上加熱時間過短,最后導致演示實驗失敗。
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和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加強教學思路的改進,多與同事之間相互學習、合作、交流與研討。
總之,鉆研教材,熟悉學情,把握課堂,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學生敢于發問,敢于聯想,敢于探究的精神,努力提高科學課堂的效率,上好每一堂科學課,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激情和體驗中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