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穗波
(廣西百色市逸夫小學 廣西 百色 533000)
一個好的課堂,應該是“鼓舞人心”的,特別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應為培養個性健康、全面發展的新人發揮自己的作用,靈活駕馭新教材。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應當有多種樣式的花,只要它能開放出特色來,它就有生命。在我們倡導的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么樣的姿態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如何才能創設有效的語文課堂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幾點淺薄的認識。
教師想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教師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并且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訓斥,不懲罰,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給予及時地肯定,并鼓勵他們。如:我在教學時,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們一起思考,一起討論。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以“你真會思考!”、“你是個愛讀書的孩子!”、“你的想象力很豐富!”等來表揚他們,對學困生不厭惡、不指責,而是更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的!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使他們感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動腦,一起學習。這樣就慢慢地打消了學生對老師的懼怕和隔閡的心理,于是在輕松愉快地合作學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長此以往,老師的課堂就變成了可以讓他們感到“鼓舞人心”的課堂了。
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興趣像柴,既可點燃,也可搗毀。”如果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對語文課的內容發生興趣時,他們的思想就會活躍起來,記憶和思維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反之,則把學習看成是精神負擔,效果必然降低。學生只要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達到“鼓舞人心”的效果。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1 從實際出發,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如我在教學生朗讀《秋天的雨》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來了。朗讀之后,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后再讀,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2.2 創設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教學實踐證明,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小學生認識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語文學習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語文學習放到生活實際中去,通過具體實踐鍛煉,促成語文學習的生活化,這不僅是大語文格局構建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學本質的體現,需要勉勵為之。即使是課堂上新課文的學習,也都可以融入生活實際。例如:課文《趙州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精讀課文,全文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重點介紹了趙州橋的結構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們不滿足于了解,而是借助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收看圖像、視頻和電影片段,介紹趙州橋和其他大橋的景況,讓學生更多地獲得橋梁印象,同學之間討論就增多了對橋的印象和感悟,使他們進入實境,獲得了認知的第一印象。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現自我。一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并在小組內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認為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還比較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現一些學生表演動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豐富,他又通過評議來引導學生重新體會。一節課,學生始終在他自然順暢的導引之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實現重點訓練項目人人都有參與機會。每一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并以此為契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的完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總之,只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適時恰當地創設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松的學習心境,這樣的效果“細無聲”地“潤”入學生的心田,就一定能讓語文課成為鼓舞人心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