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蕾
(貴州省銅仁市第五小學 貴州 銅仁 554300)
數學生活化教學是近些年來秉承新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深化,從生活中挖掘素材,促使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的過程。在生活化教學的進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實際問題,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改進。首先,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目標不明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扮演著通過知識傳遞,提升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將書本知識有機的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駕馭和有效運用。然而,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沒有按照生活化教學的目標開展。在教學過程中目標單一,書本知識沒有有效的遷移到數學知識的運用中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和運用水平。教學目標決定了數學教學的總方向,也是把控學生知識系統化學習的脈絡。然而,通過多次的聽課發現,很多數學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的記住一個知識點,往往采用比較生硬的辦法,對數學公式生搬硬套,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和生活體驗聯系起來。而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系統的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也是學生思維碰撞和知識遷移的靈活運用過程。其次,缺乏靈活處理理論學習和生活化的有機融合。數學學習是一個理論學習和生活實踐共同進步的過程,通過學習系統的數學知識為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保障,而通過生活化的實踐則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的道理。所以小學數學教學應該立足于數學知識,同時也要養成將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上,然而,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對數學知識的概念化,過于看重數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更多關注數學知識為生活服務的理念缺失。部分教師過度重視理論性知識講授,忽視了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問題的聯系。單純的以灌輸概念、公式等純理論的東西,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了興趣。教學設計脫離了生活實際的延伸,沒有從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中尋找跟數學知識相關的內容。同時教學活動的開展多是一成不變的,以固定的習題為主,缺乏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的真實體驗。其次,部分教師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淡化,一味用生活化的數學開展教學活動。很多數學教師對數學生活化教學缺乏認識,對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停留在表面現象中,對如何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把握不準確,導致小學數學教學中過分看重生活化的問題,而忽視了理論知識的支撐。
2.1 在教學準備環節中貫徹生活化的教育觀念。隨著新的教育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圍繞生活化的教學活動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的延伸超脫了教室和書本的局限空間,進而轉變為形式多樣的教學互動。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也提倡在生活中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社會也是教育,生活中處處有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思維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在教學的準備環節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場景,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處處留心身邊的數學問題,保持較高的數學探索意識。數學準備工作是上好數學課的前提,也是教師通過分析教材內容和根據學生學情有效設計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數學知識的特有魅力,也是關注數學問題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效聯系的紐帶。通過備課環節,數學教師對課程內容的整體規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靈活轉換教學方式,給學生設定合理的預習內容,為上課環節的科學合理化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比如,在講解小學數學《認識時間》這部分內容時,首先關于時間這個概念單獨來講的話,對于小學生來說十分抽象。所以在教學準備過程中需要聯系生活實際,用一些生活中表示時間的實際物體來展開講解,如鐘表的構造,并且是如何計時的,這樣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會在課余時間更加關注生活中相關的數學知識。
2.2 創設生活化的情景教學,給予學生更多的數學體驗。數學教學離不開情景創設,而生活化的情景教學還原了數學教學的本相,使得數學問題以一種學生熟悉的生活體驗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種再現生活畫面的情景創設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生的學習效率,極大的啟發學生去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數學探索中。課堂教學作為學生生活化體驗的主要陣地,生活化情景的創設關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和知識應用水平的提升。通過生活化的情景導入,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有更多的數學體驗,從而形成更為主動的學習效果。例如,在講授《有趣的搭配》時,可以創設去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晚會時需要穿一套新衣服為話題導入,接著通過多媒體展示3件不同樣式的上衣,4種不同樣式的褲子,讓學生圍繞自己喜歡的搭配,選擇一套衣服。通過這樣的教學情景,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衣服搭配能夠收獲更多的數學體驗。再比如,小學數學中的植樹問題,也可以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創設這樣的情景:“在植樹節的一天,學校要在新修的教學樓前的走廊兩側進行綠化植樹,間隔2米種一棵樹,走廊全長40米,并且走廊的起點和終點都要種樹,一共需要多少棵樹?”圍繞生活化的情景創設,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數學感知,使得情景再現,可以喚醒學生已有知識的體驗和新的探究。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現實問題出發,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對身邊熟悉的物體進行感知和體驗,這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對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探究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有了更多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