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蘭
(貴州省遵義市朝陽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跳出預設,用生成點亮德育課堂。高質量的教學活動源于教師備課過程中的精心設計。然而,在實施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會常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打亂教師的教學計劃。面對此種情況,如果教師還一味地按照預設進行教學,則會困難重重。此時,需要教師發揮教學機制,跳出預設,根據學生的表現、反應,設計其他活動,驅動學生體驗,一方面,恢復課堂秩序,一方面,使學生在體驗中自主感知,受到德育的熏陶。以《大家排好隊》為例,在課堂教學一開始,本人準備為課前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發放一些小禮物。但是,在排隊領禮物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因為過于激動,出現了很多意外情況,如交頭接耳,如插隊,如擁擠他人等。如此不良的行為,引發了其他學生的反感和指責。被指責的學生憤憤不平,開始與他人針鋒相對,導致課堂活動無法繼續下去。面對這種情況,本人并沒有直接地批評學生,而是要求他們先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同時向他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剛才排隊領禮物的時候,我們發現了有學生加塞、擁擠他人,所以,我們的活動被迫停止了。現在讓我們都靜下心來想一想,如何才能順利地領到禮物呢?在如此問題的作用下,部分學生開始思索,提到了要按順序排隊。于是,學生給出的建議,本人要求領禮物的學生,按照順序站成一排,有序地走到講臺前。不一會,所有學生都領到了禮物,完成了此項活動。在活動結束之后,本人順勢對此次活動情況進行了總結,先鼓勵學生自主反思剛才插隊的行為,再思考排隊的好處。在這樣的切身體驗和反復思索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性的發揮,切實地感受到排隊的重要性,將排隊作為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如此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德育滲透,為學生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積累了經驗。
2.1 體驗道德兩難情境,彰顯道德意義。老子曾經說過:“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事物的發展是具有矛盾性的。現實與理想也是如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是理想化的內容,希望學生通過學習做到這一點。但是,在現實生活體驗過程中,學生總是會發現與教材內容相違背的現象或行為,由此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懷疑,甚至覺得別人都在這樣做,我也可以這樣做,由此踐行不良行為。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在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時候,不能無視矛盾,而應正視,采取道德兩難的方式,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驅動學生對比、分析,做出適當的選擇,從而對教材內容給予肯定,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實現道德情感的升華。在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本人為了使學生切身地體驗道德兩難,感悟道德內涵,同樣應用情境教學。以《大家排好隊》為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部分學生知道我們在參與社會生活的時候,要主動排隊。根據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知情況,本人延伸出了這樣兩個問題:我們在哪里需要排隊呢?如何排隊呢?受到問題的驅動,學生自主地結合生活經歷,提到這樣的排隊規則:每一個人都需要排隊;在排隊的時候遵循先來后到的原則;在排隊的時候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隔。對學生給出的規則,本人先給予了肯定,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生活,本人結合生活現象,創設了如此情境:我們在超市購物排隊結賬的時候,發現身后是一個老奶奶,提著東西也在等著排隊,我們要不要讓開位置呢?還是繼續遵循先來后到的原則呢?在等電梯的時候,如果后邊有人很著急,我們要不要讓他先進去呢?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不少學生提到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自己給他人讓過位置,他人也給自己讓過位置,而且,讓位置的感覺很好,感到自豪。在學生體驗情境之后,本人就這節課的內容做了這樣的總結:在有規則約束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遵循規則,按照規則行事,這是規則意識;但是,在遇到意外情況的時候,我們就要靈活地遵守規則,選擇其他辦法遵守規則,這是倫理道德。在道德兩難的體驗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升華了道德感悟,有利于在參與社會生活的時候踐行良好行為。
2.2 尊重多元個體,強調有理有據。在經歷道德兩難的過程中,學生因為受到個性差異的影響,會提出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是學生認真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體驗生活的結果。面對學生給出的觀點,我們不能指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如此會使學生產生自我懷疑,不利于塑造積極心理。既然學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那么,在面對學生給出的不同觀點的時候,我們不妨將碰撞觀點,確定認知的權利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有理有據地進行辯論,用事實說話,從而確定觀點,形成道德認知。本人在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根據所展現的道德兩難情境,引導學生各自提出觀點,然后,將持有正反觀點的學生劃分到不同的小組中,組織辯論賽,使學生在暢所欲言中,達成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