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付斌
(貴州省安順市紫云縣猴場鎮田壩小學 貴州 安順 550802)
數學文化是數學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問題還很多。那么如何才能夠有效地使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的課堂中呢?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在大家的印象中,數學就是邏輯,那是對數學文化的不理解和不了解,隨著數學教育的發展,教師們開始注重數學文化,用數學文化來講解知識的來源,為何會有這樣的知識點,實用性又在什么地方。立足課本,教師可以根據課本上的內容,將數學文化串連在一起,會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不再被公式困住,單純地進行邏輯性很強的計算和解答。
圓的單元中,認識圓就是學習圓的第一課,圓的定義是線段圍繞著其中的一端進行平面旋轉一周,旋轉出來的封閉曲線,叫做圓。教師講述圓的定義的時候,可以和學生講圓,這個尋常又奇妙的形狀,是古人從陰歷時候的月亮和太陽的形狀中,得到的圓的概念。因此古埃及的人類,將圓視為神賜的形狀。而圓在人類生活中無處不在,陶器時代,人類把泥巴放在轉盤上制作容器,因此大部分陶瓷容器是圓的;打獵回來的獸牙,會用尖銳的東西轉出來圓孔;運輸大件物件的時候,會把圓木放置在物件下,婦女們織布縫衣的時候,也會尋找尖的圓木枝進行作業。進而圓滲透在每個人類的生活中,每個人都知道圓是什么,但是不知道圓的定義是為何,為何要使用圓的木頭來運輸貨物,為何尖的圓木枝會對衣服傷害最小。隨著人類思想的進步,人們開始尋找圓的定義。公元前400年間,我國墨子提出,圓,一中同長。就是圓心到圓的邊緣的長度都是一樣,讓學生對圓的定義有深刻理解。因為有了圓的定義,人類創造出輪子,改變運輸方式,增加生活出行方式的可能性。這樣講解圓的來源和古代人類的故事,會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了解故事中了解圓,聽教師講授的人物中發現數學文化,并從數學文化中得到啟發。
小學數學的每一個知識點的背后都有著深厚的數學文化。而小學的數學基礎知識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存在重要的基奠作用。因此只有小學生能夠對數學的基礎知識有個準確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夠更加得心應手的去運用這些基礎的知識來解決學習中的數學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和解題能力。因此小學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引導時,首先要從數學的基礎知識作為載體,將數學的文化知識充分融合到數學解題的過程中,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解決數學的問題,提高對數學文化的認識和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小學數學學習到的“千克、克”相關問題時,教師要能合理與數學文化進行結合。如教師可以舉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實驗的例子——比薩斜塔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讓學生了解重量、質量概念,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文化魅力。這樣一來,抽象的正整數就有了生動的形象。同時學生也能夠從這種豐富的歷史中發現數學中需要學習的重點知識,從而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提高數學文化與數學課堂的滲透。
數學文化學習是基于實際生活問題,讓學生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構建與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理論體系并且學會自主學習與思考的一種教與學的新型互動教學模式,正是由于它是基于生活實踐的,所以極大程度地增強了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對于提升學生的知識獲取與理解運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在情景模式中不斷嘗試認知與重建的過程,在項目化學習中,由于情景來源于生活實踐,所以知識的實踐性大大提升。例如在小學數學中的“圖形認識”中,通過類似于“尋找生活中的圖形”“圖形的秘密”等的項目化設計,家庭教育就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
家長可以讓孩子“當家作主”,“當家”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的解決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菜場買菜”“家庭賬單”“家庭旅行”這些集體的問題,引導學生搭建完整的思維邏輯過程,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具體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當家”體驗父母的不易,讓學生學會感恩;讓學生體會生活不易,學會珍惜資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完整的項目執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學科的價值,使學生學會在生活當中應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拓展數學課堂的深度,通過學生數學學習中主動性的發揮促進其數學應用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形象聯想解釋數學原理,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從而在數學課堂中拓展學生的思維,使數學文化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