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莉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牛場苗族彝族鄉立新小學 貴州 畢節 551600)
1.1 文化意識滲透的意義。《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基礎階段的英語教育需要實現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目標。而語言合理應用需要以技能、知識、情感以及文化意識等要素為基礎,通過文化意識的滲透,能夠讓學生理解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以及思維方式,對提高其英語的應用能力是有顯著價值的。而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不了解文化的模式以及原則,就很難真正的掌握語言,為此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接受另外一種文化思維,習慣英語用語的思維方式以及習慣,進而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意圖,以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1.2 英語文化教學的問題。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下,受考試壓力的限制以及英語學習環境影響,課堂教學主要以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為中心,且多為機械性的練習,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未重視文化意識的滲透,導致國內啞巴英語以及中式英語的問題較為普遍。另外目前不少教師對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意義認知并不充分,認為其容易耽誤上課的時間,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這些均限制了文化意識的滲透效果。為此,我們教師應該端正認知,在教學中有意識的進行文化導入,創設語言的應用環境,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意識。
2.1 利用英語教材,介紹文化差異。目前教材中不少的教學內容都體現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打招呼為例,國內的打招呼方式都是“你吃了沒有?”、“你去做什么?”等,而在教材中打招呼的用語則為“Hello!”、“How are you?”等,可以此為基礎介紹打招呼時中西方對于隱私關注的差異,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打招呼的常用方式。而在詢問年齡上,先讓學生掌握“How old are you?”,而后再向其講解在西方問他人年齡或者是女性年齡是很不禮貌等,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而后可拓展到詢問年齡、體重、工資等國內覺得很正常的問題上,讓學生確立在用語時盡量減少涉及他人隱私的意識,讓學生能夠初步形成中西方文化以及用語習慣存在差異的理念。另外,教師也可利用教材中繪畫的插圖進行講解,為提高講解的效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則應積極通過網絡、書籍等進行西方文化的學習,提高自身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水平,以保障教學效果。
2.2 巧妙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模式。為提高文化意識滲透的直觀性,輔助學生進行理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進行文化背景相關知識的介紹,以生動活潑的視頻或者是形象,創設不同的文化背景,實現語言與語境的有效結合,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以“What would you like?”等內容為例,可利用多媒體播放中西方用餐時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初步認知中國人請客的利益以及以英語為母語國家請客的戒條六則。而后可利用實際模擬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道具的準備,將學生分為2個小組,分別完成中西方餐桌的布置。之后,再通過多媒體進行刀叉準備的講解以及座次排列的講解,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的認知,并鼓勵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以調動其學習熱情。
2.3 創設情境,營造語言環境。成功的英語課堂教學需要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所創設的情境中靈活應用已經學到的語言材料,提高其對英語的應用能力。而在情境的創設上,受限于學生的英語知識積累以及生活積累,需要盡可能選擇貼近生活的情境,并確保其能夠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實踐加強對異國文化的認知。以中西方交流的情境創設問題,可創設兩種情境,第一種為Tom和Jack要來到中國做客,你和家人需要接待,并為其準備了豐盛的晚餐,而在用餐期間你們應該注意什么呢?第二種則可設定為你和家人需要到美國Volcano家中去做客,他們為你準備了豐富的晚餐,而這個時候他們又會怎么做?你們又應該做什么?在學生思考完成之后,教師則需要再次進行講解,并讓學生自由發問,解答其所存在的疑惑,進而通過該兩個真實情景的模擬,則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化,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綜上所述,文化意識滲透對小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顯著作用,對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以及應用能力有顯著價值,也可培養其跨文化交流的意識,為此教師應該充分認知文化意識滲透對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價值,將其合理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并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等資源,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模擬真實的交流場景,并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講解,進而讓學生能夠進一步認知西方的文化背景,學到地道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