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璇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是為人師表的“四項基本原則”。那么,作為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用什么樣的方法在實踐中做一名好老師。因此探索勞動教育教師師德修煉有著深刻的意義。
一、擺準位子,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
有勞動就有勞動教育,它是人一輩子的教育,不是一時一事的教育。勞動教育的多維性指的是它的培養目標的多維,主要有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情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技術素養)、勞動思維(包括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等七方面的培養目標。
作為勞動教育教師在勞動實踐中加強師德修煉,要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準確理解勞動的政治屬性、教育屬性、實踐屬性,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堅持德育為先,教育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堅持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堅持面向全體,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名學生;堅持知行合一,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二、立好柱子,利用課程資源開發勞動教育校本課程
勞動教育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圍繞勞動教育體系的關鍵點,加快建設完善,把四梁八柱立起來,目標樹起來,課時定下來,內容選出來,評價硬起來。
為了磨練學生的意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勞動技校的教師們帶領學生揮鋤整地、挑糞施肥,在田間地頭日曬雨淋。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腳泥。他們言傳身教,手把手地教會學生各種農耕技術,讓學生切身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學校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基本建立了適合城市中學生進行一周學農為主的勞動技術教育的課程體系。學校開設的各種勞動實踐課,如無土栽培技術實踐、除草、挑人糞尿淋作物、植樹、鋤地整地、捕捉害蟲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勞動、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農藥、化肥的污染,水土流失的原理、水資源的浪費、保護耕地等知識,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能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各科知識,探索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三、搭實臺子,重視應用和操作, 引導學生親歷實踐體驗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因此,勞動教育教師在常規教育的基礎上,善于捕捉機會,注意把學生引出課堂,將教育融于生活,開展了一系列有益于學生發展的活動。
學生是“實踐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激發學生對校園各種生物實踐活動內容的興趣,要營造積極的學習心態,通過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習與實踐活動,去掌握基本的科學考察技能和科學方法,提高發現問題、探索知識、建構知識的能力。學科實踐活動是學生獲得學科知識的源泉,理解學科知識的基礎,也是驗證和檢驗學生所學知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勞動教育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安排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如實驗、野外考察等,增加學生的親身體驗,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這些實驗與操作的技能也是學生生物課程中一些實驗所需要的相關技能,可通過學農實踐得到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搭實臺子,重視應用和操作, 引導學生親歷實踐體驗,勞動教育教師在教學實踐和教學技能方面得到更好的提升,在實踐中修煉師德。
四、探索路子,不斷探索體現實效的勞動教育實施路徑
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自然條件、經濟狀況和文化積淀,不斷探索體現實效的勞動教育實施路徑,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輿論氛圍,讓勞動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入新課程的要求,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形成“情景導入——任務驅動——問題導向——實踐體驗——理性反思”的教學新模式,充分體現勞動教育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點,利用學校豐富的課程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其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的促進作用,立德樹人。
我們特別注重利用學農這種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和情境,在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思,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從而發展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熱愛科學的思想情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形成科學價值觀。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