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輝
技法指津
線索是貫穿全文、將材料串連起來的一條主線,是貫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節脈絡,它能使分散的材料組合成一個嚴密的整體。怎樣選擇敘事的線索呢?
以實物為敘事線索。在敘事的過程中,讓一個具體的“物”在事件的各個階段重復出現,把全文的材料貫穿起來。這種物件往往起過渡、象征和點明中心思想的作用。就像《金色的魚鉤》一文,作者就是以“金色的魚鉤”作為敘事線索,敘述了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長用魚鉤釣魚給三個生病的小戰士吃,照顧他們過草地,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故事。“金色的魚鉤”不僅記錄著老班長金子般的光輝,而且象征了老班長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以人為敘事線索。這類文章一般是按人物的動作行為的變化、思想性格的發展、人物的見聞感受來組織材料。如《老王》就是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寫了老王送冰、送默存去醫院、托人捎話、送雞蛋和香油等幾個生活片段,反映了老王艱苦的生活及其苦境中善良厚道的品格。《桃花源記》則是以漁人的行蹤作為線索,依次寫了他發現桃林、進入桃源、離開桃源和再尋桃源的經歷。
以事件為線索。以事件作為敘事線索的文章,一定要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交代清楚。在記事中,涉及到的人、景、物都不能離開這個線索。另外,在記事過程中,不管寫幾件事,都要突出中心事件。魯迅的《社戲》一文以看社戲這一中心事件作為線索,寫了“我”與小伙伴到趙莊看戲的整個過程,而且在寫看戲途中時,寫了美麗的江南夜景,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伙伴,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為線索。有一些散文沒有中心事件和具體的故事情節,這一類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為記敘的線索。朱自清的《春》圍繞一個“春”字,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發展為線索,按盼春、繪春、贊春的順序,表達了作者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情懷。
此外,有些文章的線索不止一條,往往有幾條線索都同時起作用。《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作為明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作為暗線,歌頌了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感。《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也是雙線并行,一是以夾竹桃花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二是以英子的畢業典禮為線索。兩線并行,不僅使得文章的故事情節波瀾起伏,而且使文章的脈絡更加清晰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線索時還要考慮到線索必須和所寫的內容緊密相關,必須有利于情節的展開,必須有助于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
雨中情
安徽省界首市顧集中心學校九三班? 胡? 瑞
“呼——呼——”路邊的柳樹在狂風中搖擺著,柳枝在風中狂舞著。一道刺眼的閃電劃破黑暗的天際,緊接著就是一聲悶雷,一場大雨迫在眉睫。(環境描寫,狂舞的柳枝從側面寫出了風之大。狂風、閃電、悶雷突出了天氣的惡劣,暗示了大雨即將到來。)路上的汽車打著霧燈緩緩前行。(與前句“黑暗的天際”相照應。)行人也都三步并作兩步,急匆匆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背著 大書包的我,在人流中顯得那樣弱小,好像一陣大風就能把我刮跑一樣。
“吧嗒!”一滴豆大的雨點砸在我的鼻尖上。(“砸”字寫出了雨點的力道之大。)“下雨了!”腦海里剛剛閃過這個念頭,周圍已經變成了花花綠綠的傘的世界。我也慌忙從背包里拿出把小小的花傘,準備撐起來。可是剛剛撐開,傘面就被狂風吹得翻卷著朝了上。(再寫風之大,為下文避雨的情節做鋪墊。)雨點隨風吹進了我的脖子里,我冷得打了個寒噤。唉!中午從家走的時候,媽媽還勸我帶著雨衣,說風一大就沒法打傘,可我偏偏覺得雨衣不如傘好看。現在可好,死要面子,活受罪。
“小同學,快過來,到這里避避雨!”在我手忙腳亂極力想掰回雨傘的時候,一個聲音提醒了我。我朝著發出聲音的店門口奔去,剛站到屋檐下,大雨就傾盆而下,我暗自慶幸。等我收起傘,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才發現剛才喊我的是位60歲左右的爺爺。他個兒不高,身上穿著一件黑雨衣。(外貌描寫,為下文埋下伏筆。)看到我狼狽的樣子,爺爺笑瞇瞇地說道:“這么大的風,傘不好打,就這樣回家,非變成落湯雞不可。”……(語言、神態描寫,一個慈愛善良的爺爺的形象躍然紙上。)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雨依然沒有停下的意思。看著越來越黑的天,我心急如焚,拿起放在墻角的傘,準備再次走入雨幕。可前腳剛伸出去,一下子就被人抓住胳膊拽了回來——還是那位爺爺。看我愣愣的樣子,他邊脫雨衣邊說道:“你是怕家人擔心吧?這樣,你穿我的雨衣,我打你的傘送你回家。我是大人,能打住傘。這樣你的書包也不會淋濕。”說完,不等我反對,就幫我穿起了雨衣。別說,有后面的書包支撐,雨衣大小倒正好了。
就這樣,我裹著爺爺的雨衣,爺爺一只手抓著傘柄,一只手拽著傘面,向我家走去。(“抓”、“拽”兩個動詞,側面寫出了風之大,暗示了爺爺前行的艱難。)雨下得更大了,狂風像受傷的野獸一樣咆哮著。(運用比喻的修辭,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再寫風之大。)我們祖孫倆在風雨中踉踉蹌蹌,艱難地走著……
終于到家了。我在樓梯口脫下雨衣想還給爺爺,這才發現他渾身濕透了。看著他還在滴著水的發青的臉,我的眼睛濕潤了,啞聲說道:“爺爺……”他穿好雨衣,沖我擺擺手,走入了雨中……(外貌描寫,寫出了爺爺在風雨中遭受的痛苦,突出了爺爺精神的偉大。“濕潤”的眼睛,可看出“我”內心的感激之情。)
閱讀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時候,女孩臉上長滿雀斑,同伴們以此來取笑她。一天,她照著鏡子,想掩蓋臉上的雀斑。奶奶問:“雀斑不美嗎?”“不美,簡直丑死了。”“星星美嗎?”“美,當然美!”“你想想看,星星像不像天空臉上長的雀斑呢?當同伴再拿雀斑來取笑你時,你就笑著對他們說,星星是天空的雀斑呢,星星不美嗎?”從那以后,女孩臉上的愁云一掃而光,把雀斑笑成了閃亮的星星。
要求:文體不限,題目自擬,600字左右。
女孩因為臉上有雀斑就覺得自己不美,而奶奶的一番話讓她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其實,雀斑就像星星一樣,點綴著臉龐,也是一種美啊!這是材料所揭示的道理,也可作為立意的切入點。
立意一:殘缺也是一種美。人無完人,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或瑕疵,過于在意自身的不足,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身體癱瘓的張海迪筆耕不輟,雙耳失聰的貝多芬在痛苦中創作出輝煌的樂章,海倫·凱勒在黑暗中堅持對美好的追求,表演“千手觀音”的姑娘們用無聲的動作演繹了另一種美……他們的肢體是殘缺的,卻活出了生命的真諦。
立意二:心態決定一切。有時候,決定命運走向的,不是自身的完美,而取決于心態。同樣是一束玫瑰,有的人看到了刺兒,有的人看到了花,由此產生了不同的心態。心態不同,面對人生的角度和處世的方法也會不同。良好的心態,必然帶來積極的人生;消極的心態,將影響到人的進步與發展。
立意三:換個角度看人生。人生不是一成不變的,你在失去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收獲。女孩把雀斑看成了“丑”,奶奶卻將雀斑看作了“美”。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把臉上的雀斑看成星星,自己該有多美麗?走直線可以更快地到達終點,但經歷了曲折之徑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換個角度看自己,其實你也很優秀。
所以,本次作文要圍繞“成長、欠缺、心態、理想、信念、成功”等話題立意,可以敘述一個不完美的作家自己的成長經歷,也可以寫類似的名人,通過他們的勵志故事來告訴人們怎樣面對人生。行文時,可以以敘述為主寫記敘文,也可以就某一觀點展開論述,舉正反事例、引述名人名言等。無論采用哪種文體,都不能忽略條理性,而且內容要獨特,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總? 評
本文有兩條敘事線索,以天氣的變化為明線,以“我”的心理變化為暗線,寫了風雨中一位陌生的爺爺對“我”的關愛之情。最初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時,“我”與路人一樣慌亂,繼而為在大雨傾盆前找到避雨地而慶幸,天氣越來越黑時著急,爺爺送“我”回家后感激。整篇文章構思巧妙,脈絡清晰,主題突出。此外,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天氣的惡劣,更加襯托出人物精神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