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善于取舍,詳略得當”是打造文章勻稱“骨骼”的必要條件。詳略失當,會使文章患上“骨質疏松”或“骨架變形”癥。作文時怎樣謀篇布局,打造一副勻稱的“骨骼”呢?讓我們先欣賞一篇精彩時文:
“利胚”師傅老葛
明前茶
三十年前,老葛還是小葛的時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讓他掰手腕玩,不讓他幫家里割稻子、揚谷子、搗年糕,不讓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的活計,原因就是“你師父再三說,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這一行就不能做了”。
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環。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為例,拉胚師傅做好器型以后,碗還是混沌初開的模樣,厚墩墩的,憨態可掬,碗口、碗腰、碗底處都有少許蓄泥,拿在手上有點墜手。而利胚就是把這胚體盡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層胎骨。一只100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20克。在利胚的過程中,器型的風骨開始呈現,其柔和的視覺效果,完全由利胚師傅所賦予的弧線來體現。
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學六年級,就開始學習磨刀。光這一步就學了兩年。利胚用的刀,其實都是用細長的鋼條再次淬火,經鍛打銼磨而成。這是每位利胚師傅安身立命的吃飯家伙。師父不會把他用熟了的刀給你,因為你使不慣。每個人的手形不一樣,利胚的速度不一樣,“咬刀”的習慣也不一樣。老葛跟我解釋說,瓷器的造型和弧線千變萬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須跟隨器型變化。胚體越修越薄,刀刃越要與泥胚的弧線咬合得天衣無縫,不然,“哧” 的一聲,你精修了兩個鐘頭的胚體,一秒鐘就被修廢了。
三十年光陰倏忽過去,小葛變成老葛,跟隨他的利胚刀,從二三十把,變成100多把,板刀、條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樣,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礪。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養成了習慣: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從他吃完午飯開始磨刀,家人就知道,無事不可擾亂他的心神。這三十年,老葛成長為頂尖的利胚師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從不喝酒,因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顫;他不看情節粗暴的影視劇,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從不在白天工作,因為利胚時需要絕對的心神寧靜。
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讀經,看他從西安碑林帶回來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練習書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筆鋒的走勢,水墨的速度,連筆的弧度。他細細觀瞧,直到酷暑天,身上也涼涼的沒有一滴汗。這樣,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氣就養成了——身體微傾,耳朵緊貼在鋼條刀具的另一端,靠聽走刀的聲音判斷胎體的厚薄。此時市聲已消,燈火漸暗,貓走在瓦楞上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刀條擦過泥胎卷起飛揚的細浪,瓷泥特有的澀味鉆入鼻孔。老葛已經鍛煉出這樣的本能——無需盯著泥胎反復觀瞧,只要耳聽手摸,就能判斷胎體的厚薄。聽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聲音,如果是“噗”,說明胎體尚厚;如果是“嘶”,說明開始走薄了,越往后,聲音變化越是在毫微之間。
景德鎮的薄胎瓷源于宋代影青瓷,那時,這種瓷器就有“滋潤透影,薄輕靈巧”之說。明代萬歷年間,陶瓷大師吳十九創制了一款“卵幕杯”,“薄如鵝卵之幕,瑩白可愛”。說的就是吳大師能將茶杯的厚度,利薄到猶如鵝蛋殼里面的那層卵衣。這種脆弱又堅韌的美,靠的就是利胚師傅的功夫。
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舉著泥胎,猶如正托舉一個脆弱的嬰兒。他在這4個小時中不喝水,不看手機,不上廁所,不交談。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節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氣呵成。
利胚成功的喜悅是怎樣的?老葛說,形同12歲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歡呼雀躍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癢酥酥的幸福。
(2019年4月15日《人民日報》)
這篇敘事散文不僅展現老葛師傅精湛的“利胚”技藝,而且挖掘“工匠精神”蘊含的品性修養,立意新穎、厚重。文章的詳略安排服從表現主題的需要,方法是:
一、時間維度:詳寫當今“利胚”生活。老葛有30多年的“利胚”經歷,作者沒有平均用墨,用100字簡述兒時“深受管束”的原因,用200字略寫小學階段兩年學習磨刀的艱苦,而敘寫老葛當今的“利胚”生活卻用了700多字,占全文篇幅一半以上。這是因為前兩段文字只是交代老葛從事“利胚”工藝的由來和學徒生活,老葛當今的“利胚”技藝與感悟才是凸顯主題的主體。
二、匠藝維度:詳寫夜間“利胚”過程。文章用230多字敘寫“半天磨刀”場面,而用近400字詳寫“一夜利胚”場面。因為后者是對工匠內在“心氣”進一步的挖掘和展示,是對“技由心出,心役其技”工匠精神的“教科書”般的演繹,更能啟發讀者思考“工匠精神”蘊含的品性修養等要素,使文章立意新穎耐品。
三、表達維度:必要的說明、抒情適度用墨。作者介紹“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環”,用了100多字,這些知識有利于讀者對主題的認知;結尾部分借老葛的“喜悅”感抒發作者的感動和敬意,雖然只有70多字,卻把12歲的“我”、油菜花、蝴蝶、手背、癢酥酥的感覺……組合成唯美境界并加以渲染,將工匠精神詩意化,主人公返老還童的快樂、樸實、幸福盡在其中,給讀者悠長回味。
我仿我秀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
江蘇省如東中學? 肖雅琴
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接近太陽的水果是什么?答案:芒果。
我第一眼見到芒果時,便被那一抹明亮而澄澈的黃色吸引住了。它溫暖地閃耀著,讓我忍不住想問:“它到底收集了多少陽光啊?”
這天,外婆進城買東西,在我家歇腳。離開時,留下了3個芒果。媽媽把它們放到冰箱里。
過了一會兒,我忍不住打開了冰箱,3個芒果整齊地擺在水果盤里,小孩子般躺在柔和的燈光中。輕輕碰一碰,它那月牙彎的身子馬上不倒翁似地運動起來,活像一條晨光中輕蕩的小船。
我戀戀地關上冰箱門。
媽媽看到了,拿出一個對我說:“吃吧。”我接過媽媽手中的芒果,那清涼的氣息通過炙熱的手一直傳到心里。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一陣快意。
媽媽最近感冒,嘶啞的嗓子多說幾句話仿佛都會冒火。聽說芒果能去火,我思忖片刻,又悄悄地將芒果放回冰箱。
第二天放學回家,發現三個芒果都放在桌上。媽媽拿起一個給我,問道:“昨天怎么沒吃?今天咱們一家三口分了吧!”
我拿著芒果回到書房,撫摸著芒果光滑的外皮,忍不住聯想內部那豐潤而香甜的果肉。這時,客廳里傳來媽媽有點嘶啞但仍然清晰的聲音:“琴兒最近好像瘦了……”那聲音如同烈日下渴求雨水的干裂的土地。我靜靜地放下芒果……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你能觸摸到我感恩的熱度。
乳白色的燈光下,我靜靜地看書。那只芒果也歪著腦袋,在燈光下陪我到很晚。深夜里,她仿佛是另一個太陽。
夜,靜悄悄。我打開廚房里的燈,想把芒果重新放回冰箱。打開冰箱門,只感覺眼前一亮——兩個芒果靜靜地躺在冰箱里,被柔和的燈光包裹著,好像一場“預約”的迎賓會。3個芒果又站在一起,剛才的“分果”一事恰如沒有發生過一樣。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3個芒果,3個小太陽,將它們收集到的一季陽光,都釋放在夜里,明亮著我自認為苦悶而枯燥的初三生活。眼前的明亮徹照我心,也將溫暖包裹我身。
簡? 評
這篇記敘文詳略得當,打造了一副勻稱的“骨骼”:以記敘為主,敘寫芒果在“我”手中兩次“取出”兩次“放回”的過程占了全文四分之三篇幅;為了凸顯母女間互愛真情這一主題,后一次的“取”與“放”用墨更多;必要的抒情議論言簡意賅,例如“她仿佛是另一個太陽”等句雖然用語簡短,卻有弦外之音,豐富了主題內涵,也顯示出全文“骨骼”的勻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