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岳平 劉翔 令狐興兵 毛曉茜
城市黑臭水體被稱為“群眾身邊的污染”,是公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之一。城市黑臭水體不僅破壞河流生態系統、損害城市景觀,而且也影響居民生活、危害人體健康,是目前較為突出的一種城市環境問題。近年來,雖諸多省市已陸續開展了城市水體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但總體而言,城市水體整治有其特殊性,成功案例不多,暴露出諸多問題,有人甚至將其比喻為城市環境的“絕癥”。湖南省長沙市龍王港是湘江的一級支流,近年來,按照國務院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長沙市持續進行流域統籌、系統治理、整體設計、屬地負責、分區分期實施等工作。目前,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污染物濃度大幅降低,水體生態系統逐漸建立。
黑臭水體惹人厭當地居民投訴多
位于長沙市河西的龍王港是湘江水系的一級支流,由西向東,流經長沙市高新區和岳麓區7個街道、22個社區(村),全長28.9公里,流域面積173平方公里,不僅具有城市防洪和排水作用,也承擔著生態景觀、休閑等重要功能。2015年,龍王港被列為長沙市24處黑臭水體之一。2016年,龍王港正式啟動專項整治工作,2018年10月通過了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的黑臭水體專項檢查,但存在治理效果不穩固、水質有反復的現象。
為進一步恢復水體功能,加快改善其水質量步伐,按照國務院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2018年11月,長沙市河長辦印發《關于龍王港流域綜合治理一期實施方案(2018-2020)》,要求按照“流域統籌、系統治理、整體設計、屬地負責、分區分期實施”原則,明確到2020年,龍王港流域(含雷鋒河、肖河)水質穩定達到Ⅳ類,力爭達到Ⅲ類;至2025年,全年穩定達到Ⅲ類。在這個階段,流域內的COD(化學需氧量)和氨氮要分別削減了57%和67%。
第一期工作鋪排的四大類24項工程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水質改善效果。2019年1至5月,流域水質達標率為零,而2020年同期,所有監測斷面的平均水質都達到了Ⅲ類,所積累的經驗具有借鑒意義。
龍王港發源于長沙市高新區雷鋒街道牌樓壩水庫,以自然補給為主。上游河段主要存在農業面源和農村生活污染,進入城區后,由于周邊污水管網建設滯后,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甚至包括醫療廢水。這段的水質發黑,散發惡臭,有的排口附近還漂浮著泡沫。河床內雜草叢生,垃圾散落,以前一直是當地居民的投訴熱點。
2018年,在該流域共設3個市控監測斷面,全部為V類或劣V類水質。超標主要污染物為氨氮,超Ⅲ類水質標準0.6至1.05倍。總磷雖達標,但也接近0.2毫克/升的上限值。
2019年開始加大綜合治理力度,但都是一些治標的措施,以簡單的河床清理為主,截污不徹底,因而水質時好時壞,在各級生態環境督察期間,投訴不斷。為此,該問題曾作為一號督辦件交由長沙市政府處理,有關部門問責了10名干部。經過這些后,龍王港的治理工作進一步加速,“河長制”也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死水一潭”龍王港水質提升不容緩
龍王港屬于內河,也不算長,沿河排查,就能找到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水資源的調配性差,據估算,龍王港目前的流域總水利庫容約1766萬立方米,而年徑流總量為1.16億立方米,蓄水設施的庫容僅占年徑流總量的15%。上游潔凈來水量不夠,而城區段的污水匯入量大,入湘江口的水質自然差。
第二,季節性缺水嚴重,流域內的水資源量年內分布嚴重不均,汛期(每年4至9月)徑流量約占全年的70%至80%,一年60%的時間里,流量不到1.0立方米/秒,一進入枯水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排污渠”。流域內的農業用水量大,而生態用水缺口大。現有的蓄水設施以農業供水為主,滿足灌溉需求外,僅能生態補水190多萬立方米/年。特別是進入枯水期后,幾乎斷流,下游河段流動的是城區污水,經常不達標。
第三,城區段排水設施的歷史欠賬多,根據初步調查結果,下游河段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共有小區雨污水錯接點700多處,還有20多處管路不通。由于雨污接錯,以及污水管網建設欠賬,下游區域60%以上的污水流進了雨水管網,最終進入龍王港,惡化了水質。
第四,城區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河西地區的污水處理能力缺口在30萬立方米/天以上。一是龍王港地處洼地,污水自然往河道匯聚,而南園路箱涵等的污水沒有提升到指定污水處理廠,仍有不少排口的污水下河;二是雷鋒污水處理廠建設、運行滯后,每天產生的污水無處消納。
綜上所述,對龍王港流域,源頭供應的潔凈水量小,而中下游河段的污水匯入量大,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水質惡化是必然,再加上對河道的疏浚管理不到位,給周圍居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多方聯動截污水一灣清水還湘江
在河西地區,龍王港是比較大的城市內河,周邊樓盤密布,社會影響大。治理好龍王港,既是一個生態環境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市政民生問題。有鑒于此,長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河長制,沿途安排了多項重點工程,取得積極成效。
綜合各方面的信息,龍王港水質已成為長沙市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傳導這種政治和輿論壓力后,長沙市委、市政府提高站位,市長親自調度,并安排一名曾在轄區工作過的副市長任河長,多次召開高規格的協調會議,分解任務,督促工作進度。住建、水利等多部門聯合,并購買第三方服務,采取多項措施不讓污水下河。在這場殲滅戰中,地方黨委、政府指揮有力,各部門協同發力,因而短期內就取得了明顯成效。
污水入河是龍王港水質惡化的根本原因。因此,綜合治理入河污水的工作也隨后展開。
為此,沿河排查了排污口,采取如下動作:
一是建設截污主干管,配套上馬提升泵房,讓污水不再下河;
二是末端治理,收集入河口的污水,提升到應急凈水設施里,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入河;
三是推動雨污分離改造,逐步解決雨污管網錯接的問題;
四是整理河段,消除回水區、死水區等,保持水流通暢。
污水不下河或干凈下河,就消除了污染來源,這就是改善龍王港水質的關鍵所在。
在明確2020年和2025年兩期階段水質目標基礎上,指揮部建立主要污染因子削減指標,明確流域及雷鋒河、肖河等年COD、氨氮排放削減總量和水質目標。
除了部門的多方配合,還要注意培養生態活水,通過三年行動計劃,湘江長沙段的水質已穩定達到Ⅲ以上的標準,將其引入龍王港下游河段,可起到活水、稀釋污染物的作用,水流一旦流動起來,景觀變得漂亮了,河水發黑、變臭的情況也徹底消失了。
為此,長沙市投資1.3億元,在湘江邊建泵房,敷設管道5.34公里,先將水引至梅溪湖東湖、咸嘉湖,再補充到龍王港河道,最大補水量可達1.5立方米/秒。沿河截污減少了入河污染物總量,生態補水則增加了河流的水環境容量,這樣雙管齊下,水質明顯改善。
水質改善后的智慧監控工作更是不可馬虎,長沙市積極推進流域內的智慧水務平臺建設,借助科技手段精準治污。對30多個排口進行視頻監控,在腫瘤醫院等排口安裝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從而掌握排污狀況。此外,在原有的東方紅路、麓云路、龍王港口(入湘江口)3個市控監測斷面基礎上,新增雷鋒河監測斷面,并推進構建全流域斷面水質監測和發布平臺,實時掌握水質現狀和變化規律。
最后,長沙市又進行生態修復,對河床、河岸進行整理,清除淤泥,培育護岸植被。對岸上的風光帶升級改造,使之成為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長沙市委、市政府圍繞龍王港水質改善,真抓實干,科學診斷,全方位施策,體現了系統治理的思維,是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的成功范例,結果也令人滿意。今年1至5月,龍王港干流所有斷面平均水質類別為Ⅲ類,尤其是在5月份,雷鋒河、東方紅路、麓云路、龍王港口(入湘江口) 4個市控監測斷面的水質類別分別為Ⅲ類、Ⅱ類、Ⅱ類和Ⅲ類,提前實現了水清岸綠的工作目標。
“長治久清”不放松百姓滿意算達標
筆者認為,沿河截污和生態引水是龍王港水質改善的控制性工程,下一步還得鞏固成果。隨著雷鋒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河西地區處理能力不夠的瓶頸已突破,應進一步重視污水管網和提升泵房的建設,杜絕污水下河,也保證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另外,生態引水完全是通過財政投入而取得環境和社會效益,經濟運行尤為關鍵,力爭以最低成本保證生態要求,而不是簡單的大水漫灌。應以水質合格并適當提高保證度為控制目標,結合龍王港水流量和污染物濃度的日、月、季變化,實時調節引水量,從而降低電耗。
水給城市賦予了靈性和活力,是一座城市的魂。治好一處黑臭水體,就相當于架起了一座連心橋。對龍王港來說,河水清澈了只是第一步,以后要得在生態修復方面下更多功夫,特別是提質改造沿江風光帶,把周圍居民都吸引過來,這不僅可以讓市民監督整治效果,還可以宣傳生態文明。身邊環境的大變化,可以讓市民切實感受到,其生態環境意識自然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