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寶源 林青云
9月22-23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光大環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企業類專題交流與培訓班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會議得到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支持,由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協辦,旨在提升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管理水平和科普服務能力,打造國家特色科普基地品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和環境意識。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侯雪松、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劉東霞、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法規科技處四級調研員荊琳等領導和嘉賓出席會議。來自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局)、環境科學學會、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環保科研院所和熱心生態環境科普工作的高校代表約70人參加培訓。
科普“教化”生發自覺
為期2天的培訓在六五環境日主題歌《讓中國更美麗》的歌聲中拉開帷幕。
荊琳在開班致辭中表示,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重視對企業環保意識的培養,督促企業開展轉型升級,開展生態環境科普知識宣貫活動,組織了一系列環保科研院所及企業向社會開放,培育了一批愿意主動參與環保科普工作的企業和單位,也培養了一批來自企業的環保志愿者和講解員,就在剛剛落幕的“2020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的大賽上,來自光大環保能源(蘇州)有限公司的吳嬌倩就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希望學員們能夠就企業生態環境科普工作進行互動與交流,一同分享環保領域的前沿信息和未來發展方向,共同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做出更大貢獻。
會上,侯雪松作了題為“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發展與現狀”的主旨報告。他向學員們簡要介紹了科普基地政策引領、科普基地發展現狀等內容,并重點就未來工作布局的立足點發表了演講。侯雪松表示,第一,要繼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普工作的重要論述,將科普工作擺在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對科普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也為今后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科學普及三者要形成齒輪互動,只有關聯推進,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因為在三者中,科學普及的作用更為深厚、更為基礎,沒有科學普及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科技創新,也難以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第二,要做好未來科普基地建設和科普工作,還需思考科普的初心和使命。一是科普就是“教化”。認識到科普的原動力是對公民的“教化”,教育感化人們樹立科學信念,實現理性規勸,達到知行合一,教育感化人們樹立對自然尊重、與之和諧相處的人生態度;二是“思想”帶出行動。科普不同于學歷教育和技能教育,二者要有一個嚴格的區分。科普的基本目標和功能不只是教授知識技能,而是通過思想帶出行動。第三,未來的環境科普工作要圍繞綱要展開。他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進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21-2025-2035年)》的編制工作。編制內容將重點關注公民科學素質內涵,將科學思想、科學精神進行了前置,并將其作為科普工作要率先達成的目標。
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鄭念作了題為“科普價值與產業發展前景與分析”的學術報告。他從教育的視角,分析了科普價值與產業發展前景,用生動的案例和語言回顧了我國科普工作的發展歷程。他談到科普工作重要性時強調,過去的科普工作在救國、興國、強國過程當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的科普工作在科技強國建設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環保科普需要媒體輿論與傳播
如何將生活垃圾變廢為寶?垃圾處理廠區的花園式環境如何營造?光大環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瑋向學員們講述了他們的工作實踐,為學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環境科普課。呂瑋表示,對公眾開放工作要始終堅持“四個經得起”。一是經得起看,花園式環境;經得起聞,沒有異味;三是經得起聽,沒有噪音;四是經得起測,嚴格檢測達標排放。他說,自2014年6月投運至2020年7月31日,光大環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義務接待國內外訪客1659批次,共計27427人(其中外賓69批次,共計823人),承擔著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宣導工作,為南京城市生活環境改善傾其所能、增光添彩。
蒙草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草博園園長耿夢瀅以人們耳熟能詳的敕勒歌中的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開始了她的發言報告。她分享了企業為更好發揮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作用所進行的五個嘗試和探索。一是草坪不是奢侈品-——親近小草是人與大自然溝通最好的紐帶;二是生態空間——打造生態迪士尼生態空間;三是小草課堂——定制孩子們的專屬生態課;四是特色主題節日——樂、游、學都不耽誤;五是生態文創——寓教于樂的生態科普方式。
圍繞學員們關心的話題,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工業旅游發展報告》主編鄧宏兵作了題為“工業旅游與工業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講座。他先后介紹了國內典型城市工業旅游發展、國外典型國家和地區工業旅游發展帶給我們的啟發。他將國內典型城市工業旅游發展的啟發歸納總結為,要突出工業文化底蘊;多元化、差異化開發工業旅游資源;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然后,他又將國外典型城市工業旅游發展啟發歸納為,要加大政府的引導和扶持;處理好保護與重建的關系;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及資源融合。
《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資深記者汪韜的演講則圍繞近20年來我國環境領域發生的典型新聞和重磅事件徐徐展開。她說,2005年圓明園環境事件發生的始末及今年備受關注的青海省天峻縣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非法開采等事件的曝光和披露是媒體輿論監督和鏈式傳播在環境保護中發揮獨特作用的最好詮釋。對學員們提出的如何做好科普傳播工作的問題,她給出的答案是:環保話題不斷迭代,首先要選擇一個好的話題,然后再將此話題與不同的應用場景結合配搭起來,從而能夠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在演講的最后她,向全社會發出一個靈魂深處的拷問!為什么重磅的環境新聞和事件還依然時有發生,其性質和程度確是高度相似,只是時間和地點不同而已?
環境科普需要多學科融合
9月23日,學員們先后走進光大環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和南京萬德斯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現場教學,實地交流探討科普經驗。光大環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學祥、南京萬德斯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市場中心總監袁建海解答了學員們的提問。
學員們紛紛表示,本次培訓開拓了視野,升華了心靈,真是受益良多,回到崗位上將其學以致用,將科普工作落到實處。來自北京的一位學員說:環境科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一門工作,需要科學與哲學甚至更高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研究,比如要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命運共同體”兩句話能有一個很透徹的理解和感悟,就需要我們在思維和理念上不斷進行開拓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