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利
摘要:計算機基礎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學生必備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各行各業必需的技能之一。文章著重對中職計算機基礎的教學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同時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提出了創新性的建議。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一、目前中職計算機基礎所面臨的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單調,缺乏專業針對性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專業領域對學生的計算機技能需求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的教材內容千篇一律,就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綜合技能需求。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學生頂崗實習后我們到企業回訪,企業對我們的反饋大多圍繞在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計算機知識不能有效結合在一起的問題,并提出能否開設專業針對性強的計算機應用課程,這說明我們的計算機基礎授課已經無法滿足各專業的需求,缺乏專業輔助性和針對性。
(二)教材理論多,實踐少
現在的中職計算機基礎教材理論性內容過多,雖然配有上機實訓練習冊,但因為上機練習內容過少、過單一,有時候一個的章節的內容僅僅只有兩個綜合性練習,教學進度和上機實踐練習不匹配,學生無事可做、無內容可練。再加上練習內容更新跟不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水平,跟不上社會需求,教師限于學校條件又無法給學生配備練習材料,只能憑空給學生講解。雖然現在中職學校因為考證的原因,都會配備考證練習素材,但因為考證內容并不能涵蓋整個教材內容,而且與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嚴重脫節,造成了學生視野過窄,不能適應企業需求。
(三)教學模式傳統單一,學生僅僅被“任務”硬性驅動
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就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雖然教師都知道應用“任務驅動法”來促進教學,但教師只是將任務下發,順著任務進行講解,學生被“學習任務”硬性驅動,自主學習能力還是沒有被激發出來,填鴨式教學模式依舊存在,這就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創新性、主動性,同時也與計算機教學的理念相背離,與大環境下工匠精神的培養相偏離。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作品對操作的精雕細琢的理念受到了嚴重影響。
二、改進和創新傳統的計算機基礎課課堂教學模式
(一)以就業為導向,結合專業開發計算機基礎校本教材,推行目標培養
通過網絡調查、實地走訪和市場調研等多種方式摸清市場對計算機辦公軟件的需求,使中職學校全面了解就業單位對各專業計算機素質的要求,摸清專業授課中的綜合知識技能缺陷。而后針對不同的專業制訂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契合專業特點,編寫專業針對性強的計算機基礎校本教材,配套專業計算機應用練習冊,提升學生綜合技能,以滿足當代社會市場對綜合人才的需求。在教學理念上,構建以就業導向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就業服務意識。在課程講授和實際訓練和教材編寫上,依據社會和就業單位的需求來重建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各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技能訓練目標。
(二)因材施教,實行分級教學
就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差異明顯的問題,教學中應因材施教,實行分級教學、差異化輔導。如在編寫校本教材時,可以對授課內容進行模塊化編排。對模塊實驗項目分成易、中、難三個等級,學生按可按自己的水平選擇不同的模塊進行層級練習。基礎差的學生從最簡單的做起,慢慢消化,層層遞進。基礎好的學生可以直接從難度大、綜合知識較強的模塊開始學習。當優秀學生練習完畢后,可以幫助基礎差的學生進行實踐性探究,從而使自己的知識掌握更加鞏固,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
(三)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滲透工匠意識,踐行工匠精神
計算機基礎作為中職各專業學習的必修課,任課教師要認真剖析學生所應具有的職業素養,并將工匠精神貫穿到計算機基礎教、學、練中。因此,教師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循序漸進,嚴格要求,一點點塑造其職業素養。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查方案,從作品完成、作品創意、實際效果進行科學評價,讓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要注重培養和塑造學生耐心、專注的工匠精神內涵。比如,學生在做電子報的時候,讓學生精雕細琢,反復打磨,直到實現一個滿意的作品為止。
(四)建立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資源平臺
網絡是最便捷、利用率最高的學習平臺之一,學校務必要建立良好的校園網絡教學新平臺,為學生呈現微視頻、電子課件、學生作品,案例講解和練習等。計算機基礎課程必須加強課后的教學延伸,通過上面的措施,豐富教學資源,來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提高教學效率,這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也極為有利。師生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相互討論,通過這種全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開辟了一條便捷之路。
(五)推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其他教學手段,實現課堂的多項互動
要實現“翻轉課堂”,教師必須借助微課、課件、學習資料,將課堂講授的過程遷移到課前,并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的支持,教師掌握學生課前學習的信息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這樣既給學生留有充分的學習余地,又提高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創造性,增加了學生的求知欲。此外,以讓學生自己多探究、多歸納、多演示、多評價的教學手段,來挖掘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參與的興趣,可以大大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效率。
三、結束語
總之,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的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中職學校面臨的挑戰。對教師而言,除不斷提高自身的計算機素養、了解不同專業對計算機基礎的基本需求外,還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來適應不同層面的學生。對學校而言,如何面向市場,實現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對中職“工匠”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是亟待討論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唐誠.新形勢下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分析[J].電腦迷,2017(06):37.
[2]任東艦,時雅雯.談新形勢下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交通職業教育,2016(02):51-53.
[3]殷雯雯.新形勢下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分析[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5,18(03):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