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雅
摘要:網絡版權保護具有必要性,在當前構建知識產權大國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國網絡版權保護現狀,通過借鑒西方版權保護國家在網絡版權保護新背景下構建法律支持體系的成果、處理糾紛解決上的新模式,提煉在網絡版權保護方面的有益嘗試,結合我國網絡版權產業的實際情況,提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行政執法體系、司法領域、行業領域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版權;侵權;保護
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商業模式創新不斷,互聯網應用也不斷涌現,這造成網絡版權面臨諸多新問題的局面。為促進網絡版權產業發展的不足之處,為我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保駕護航,需要有效解決網絡版權糾紛,保護網絡版權。
一、網絡版權的保護現狀
(一)網絡版權保護的必要性
據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全國范圍來看,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呈現逐年快速上升的趨勢,我國網絡版權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且仍持續增長。據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發布《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的市場規模為6365億元,與去年相比較增長27.2%,其中占一半以上的為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用戶,其付費規模達到了3184億元。并且,網絡媒體、自媒體每天產生海量的數據內容,新興的短視頻、網絡轉載領域等熱點領域的版權問題不斷,原創者怎樣保護自己的版權也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公眾號抄襲、非法轉載現象嚴重,案件區域集中異常明顯,尤其是游戲作品。2019年初,“視覺中國”侵權事件引起了公眾對網絡版權的關注,也進一步揭示了圖片作品侵權案件的惡性。隨著數字作品呈爆發式增長,海量內容版權記錄、確權、維權舉證問題日益突出,網絡版權保護成為關注的重點。
網絡版權保護有利于激發版權創作,助推互聯網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我國網絡版權產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進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快網絡版權發展步伐。我國國家版權局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舉辦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大會,深入宣傳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成效,可見網絡版權保護的重要性。由此可見,網絡版權保護勢在必行。
(二)國內保護現狀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在網絡娛樂類應用發展上,我國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用戶都在不斷增長。與此同時,對網絡原創內容的抄襲、侵權問題也不斷發生。
我國對因數字時代帶來的版權保護新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從2005年起,國家版權局聯合工信部、公安部持續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的“劍網行動”。《2018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指出我國重點領域網絡版權專項整治成效顯著,網絡版權秩序進一步規范。為網絡版權社會共治機制進一步完善,網絡版權生態持續好轉,我國網絡版權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針對網絡侵權盜版的熱點、難點問題,先后開展了網絡新聞轉載、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網絡廣告聯盟等領域的專項整治。目前,我國有關網絡出版的版權法律體系主要以《著作權法》為主干、以著作權行政法規為補充、輔之以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盡管為加強網絡版權保護工作,我國為權利人創設了一項新的權利——“信息網絡傳播權”,但對網絡環境下的“非交互式”傳播規制不大,存有不足。著作權法無法適應新產業的發展,如網絡轉播就找不到相對應的規定。將圖片盜版納入劍網行動,對大型網站和重點作品的版權重點監管,不斷強化進一步擴大專項行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國家版權局需要提高執法監管精準性。鑒于已有一些圖片網站參與整改、版權監管部門約談重點企業,短視頻和網絡轉載領域版權秩序得到些許改善。
總而言之,我國網絡版權侵權行為難以制止主要為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抄襲、侵權成本太低。除少數數據庫要求復制、粘貼需收費外,數字作品抄襲幾乎零成本,僅需免費復制、粘貼就行。二是網絡時代主體多元。這個時代是用戶貢獻內容、互利共享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是受益者,也可能是被侵權人。三是維權難。網絡抄襲、侵權往往是由非常零碎的抄襲拼湊而成的,內容繁瑣,個人維權不僅難度系數大且找不到侵權人概率極大,造成維權困難。四是司法過程中取證困難。因為網絡的無形性和隱匿性,使得取證成本高且取證周期長,這也是網絡版權保護中最大的難點,阻礙網絡版權保護發展。
(三)國外保護現狀
各個知識產權大國在處理網絡版權保護采取了法治手段和舉措,以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為代表的出版強國都十分重視注重結合本國出版產業,構建了符合本國國情的網絡版權保護及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我國力求版權產業現實需求與版權保護措施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可由此得到構建協同進步的發展模式。
美國以“復制權+發行權”來解決網絡版權問題,改造傳統的版權理論;在《美國版權法》體系里,以“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展覽權”等進行保護,沒有“傳播權”;歐洲對版權權利給予極高的保護,采用的是以“復制權+對外傳播權”的路徑,在加強專門立法的同時著力探索以ADR為核心的糾紛多元解決途徑。
英國注重版權財產權利的保護,發揮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在司法與行政銜接的作用,關注糾紛的早期解決;日本通過加強審判專業性與構建完善補償制度最大化保障版權人權益;韓國率先建立了“三振出局”司法警察執法制度,開創政府支持與社會自治相結合的版權公共服務體制模式,對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帶來強勁驅動,強化了網絡版權保護。
針對我國網絡版權發展現狀,結合社會實際需要,可以借鑒改善知識產權立法、提高行政執法能力、優化司法效能、加強行業自律。
二、網絡版權保護的困境
盡管我國網絡版權保護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現行著作權法律制度還存在諸多問題,不能適應產業發展新需求,我國網絡版權法治體系還面臨諸多挑戰。
(一)網絡版權保護立法不足
我國對網絡版權的保護主要在實體法方面,但也缺乏對網絡版權技術趨勢的充分預見,無論是法律還是補充辦法都存在滯后性嚴重、內容標準較為抽象等問題。我國主要是由《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等法律層階較低的條例、辦法來對網絡版權的保護進行約束;但在具體的法律適用中,還存在空白的立法問題。從整體來看,立法上對自媒體新型版權侵權問題缺乏擁有自身個性的保護。
此外,網絡版權侵權參與主體眾多,侵權行為愈加分散,分散化、業余化成為新時代侵權行為,但在程序法方面并不能對其進行規制;在權利人進行具體的維權時,常會陷入沒有強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持的困頓局面,這凸顯了網絡版權立法嚴重滯后于網絡版權市場的現實需求。
(二)行政保護亟待改善
我國網絡版權糾紛的爆炸式增長,且其涉及領域廣泛、侵權方式隱蔽,這要求提升現行網絡版權保護機制對產業發展需求的承載能力,行政機關的行政權力行使應當與之相符。
但行政權力亦不可過多介入,不然會面臨行政權力對知識產權糾紛的過多介入可能會損害私權利的問題。強勢、高壓的網絡版權行政保護的執法模式值得反思,為適應網絡新環境,對此應當具體行政權力,但也要限定行政權力僅在侵權行為已經嚴重危害到社會公共利益、造成社會秩序的極大破壞之時才可介入。
(三)司法救濟成本高
自媒體平臺中用戶大多以分散性、均質性、匿名性形式存在,作為侵權主體,認定的難度則相對較高。實務中網絡環境下的版權糾紛審理周期長、裁判結果不確定性高,司法救濟成本高,單純依賴訴訟手段解決凸顯不足;網絡上的信息可以隨時修改且不留痕跡,這導致網絡上侵權時間、內容不易確認,取證困難且方式有限,侵權損害賠償數額證明更是難上加難。權利人若采用訴訟維護自身權益,則不得不承受受案量過大、審判效率低且維權成本和代價過高的壓力;且即使勝訴,所獲得的賠償很有可能較成本也不值一提,成本與賠償之間嚴重失衡。
(四)維權意識薄弱
權利人對網絡侵權行為一般是與侵權人達成私下和解協議,本著對利益最優化的理性追求,友善溝通與協商。但事實上,針對上述非訟模式進行分流引導的平臺、機制等配套體系卻明顯不足。且在更多的網絡侵權案件中,權利人認為侵權行為導致的損失不嚴重并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當法定賠償大大少于侵權造成的損失時或難以尋找侵權人時,權利人只顧一時得失放棄了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這不但鼓勵了網絡版權侵權人的惡意侵權,更不利于我國網絡版權的保護和秩序的維護。
三、網絡版權保護的構建
受網絡版權自身特質及其糾紛特點的影響,對當前我國版權保護的法治生態尚不健全的現實困境,我們需提出改善建議。
提出完善的法律和行業規范建議,在吸納借鑒版權保護強國的成熟模式和結合我國實情的前提下,得到現實啟示。
(一)加強和完善網絡立法
提升立法技術,完善版權制度體系。立法中可以實行全面網絡實名制,不僅限于身份證號的實名,更要全面建立誠信體制,對于嚴重惡意者采取懲治措施以震懾企圖通過網絡從事不法活動者。在對待新的網絡版權保護客體時,應從投資保護及利益平衡角度出發,根據其獨創性高低分別納入著作權、鄰接權等保護范疇,不可一概否定其可版權性。鼓勵創新激發原創動力,推動優秀作品創作生產;可逐步轉向“傳播權”為控制核心,數字環境下傳播行為在實現作品經濟利益上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二)加強行政執法
合理運用行政權力使網絡版權侵權處罰和打擊有法可依。各地各有關部門加強行政司法治理聯動,依法加大行政處罰力度,進一步提高辦案的數量和質量,專項整治與重點監管相結合,嚴厲打擊新型侵權盜版行為,推動建立良好的版權秩序和運營生態。
政府部門應當擔任起全面凈化網絡環境的重擔,主導帶領各相關網絡運行企業普遍參與的監管體制。如國家版權局可建立統一的全國投訴平臺,暢通投訴渠道,強化信息共享,集中受理被侵權人的投訴;國家版權交易中心聯盟簽署版權保護戰略合作協議,在數字版權登記、保護、推廣等相關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對版權行政執法部門和公安機關移送的“三無”網站,各地電信主管部門要堅決予以關閉予以懲戒。
此外,各級政府可建立穩定的網絡版權保護工作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可以將網絡版權保護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充實經費保障。各職能部門可建立系統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增強系統信息數據核查能力,將網絡監控、移動辦案、信息情報捜集、數據統計分析等集于一體,建立網絡版權保護信息數據庫,加強系統維護,為開展網站管理提供準確的數據服務保障。
(三)提高司法效率
在司法層面,可統一侵權認定標準,法院應該通過普及典型案例,對情節嚴重的惡意網絡版權侵權行為酌情實施懲罰性賠償,由此更好地進行知識產權教育。提高司法技術標準上,引入新型技術,以技術手段和方法力求司法保護階段取證成本低且更具證明力。如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來提供證明版權侵權事實的完整證據鏈路,用技術來創新互聯網審判方式。
(四)加強集體維權意識,契約自治
對版權產業,應當推動網絡版權產業形態創新發展,喚起并集聚行業主體的力量,來適應網絡版權“主動保護”的時代要求。相關版權產業應加強法規學習,要盡快適應新形勢和新技術發展的需求,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權利人維權意識,提高行業隊伍素質。
公民也是重要的參與者之一:為進一步深化網絡版權保護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應當支持公民對網絡版權侵權行為積極舉報,鼓勵公民提供網絡線索。此外,主流媒體要在維護內容原創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對冒保護版權之名、行濫用權利之實的不正當維權行為,依法堅決抵制。
參考文獻:
[1]夏朝羨.區塊鏈技術視角下網絡版權保護問題研究[J].電子知識產權,2018(11):110-116
[2]孫佳敏,俞鋒.網絡版權保護及糾紛解決機制的國際發展與現實啟示[J].中國出版,2016(14):54-59
[3]張毅.行政管理機關應在網絡版權保護上有所作為[J].中國版權,2016(05):81-82
[4]田小軍,柏玉.我國網絡版權制度演化的現狀、挑戰與應對[J].中國版權,2016(03):31-34
[5]呂長軍.中、美、歐網絡版權保護路徑簡析[J].網絡法律評論,2015,18(02):224-235
[6]韓纓.云計算環境下網絡版權保護問題和應對策略[J].中國出版,2012(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