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紅
(無錫市人民醫院急診,江蘇 無錫 214000)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嚴重、危急,且進展迅速,若沒有及時對患者搶救則可能導致其死亡。常規急診護理總體效果并不理想,可應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為分析其應用效果而展開比照研究,現做報道。
研究開展于2017年7月~2020年4月納入80例觀察對象,均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于上述時間段在本醫院接受搶救,結合隨機抽簽結果將所有對象均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4~75歲,平均(57.86±6.21)歲。實驗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5~75歲,平均(58.21±6.18)歲。上述相關資料比照,兩組之間存在的差異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急診護理:相關檢查、器材準備、靜脈通道建立、體征監測、吸氧、交接等,所有工作均在醫囑下完成。
實驗組患者則應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1)對院前搶救優化,在接到急診請求后,5分鐘內準備好所需的器材與藥品并出發;出診期間,主動和患者或其家屬交流,通過電話指導其進行簡單搶救并穩定患者情緒;到達現場后要立刻評估患者病情,靜脈通道建立并吸氧;將患者轉運到急救車中,告知醫院提前做好相關準備。(2)對判斷流程優化,對患者的病情及發展評估,于半分鐘內完成,同時進行心電監護與心電檢查。(3)對搶救流程優化,患者進入搶救室后,于2分鐘內了解其體征情況,于5分鐘內完成靜脈通道與心電圖建立。(4)對交接流程優化,搶救完成前通知相關科室做好準備,在搶救結束后護送患者返回病房,期間做好對患者體征的密切觀察與保暖措施;和病房護理人員進行交接,將患者的詳細信息、病情與搶救情況告知病房護理人員,完成交接單填寫。
記錄兩組患者各項搶救流程所用時間,計算平均時間并對比。
通過SPSS 20.0。定量資料采用的檢驗方法是t檢驗,描述方式是(±s)。統計學意義判斷標準是P<0.05。
兩組患者的各項搶救流程所用時間見表1,實驗組患者均更低,有很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搶救流程所用時間及差異(±s,分鐘)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搶救流程所用時間及差異(±s,分鐘)
組別 例數 診斷用時 輸液通道用時 心電圖用時 搶救用時對照組 40 2.70±0.51 6.98±1.18 7.97±1.38 56.56±5.79實驗組 40 1.44±0.36 4.54±0.81 4.32±0.61 39.48±4.14 t-- 12.7654 10.7821 15.2999 15.1764 P-- <0.05 <0.05 <0.05 <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會出現出汗、胸痛(壓榨性)、煩躁不安、恐懼感等臨床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咳嗽、腹脹、惡心等癥狀,損害患者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導致其出現心源性休克、附壁血栓形成、心力衰竭、心臟破裂等嚴重并發癥的幾率增加,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且進展迅速,病情危急,因此需要及時給予患者搶救,搶救過程中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配合十分重要。以往臨床主要應用常規急診護理,其雖然有一定效果,但缺少目的性,護理人員多依照醫囑進行相關操作,過于被動且缺乏規范性,使得護理效果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搶救工作[2]。基于此筆者認為可應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其能夠對急診護理的各項流程進行優化,使診斷、建立靜脈通道、建立心電圖、交接等流程更加高效,護理人員之間的配合更加默契且分工明確,主動性更強且更加規范,能夠快速完成相關準備,使各項急診流程所用時間縮短,減少患者的等待時間,使其能夠及時接受搶救,減低其死亡率[3]。為分析將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效果,筆者進行比照研究,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各搶救流程所用時間進行比照,提示實驗組患者更短,有很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與鐘超[4]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將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可起到縮短搶救流程所用時間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具有理想效果,能夠縮短搶救流程用時,使急救效率提高,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應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