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轉
(廣州市增城區小樓鎮衛生院,廣東 廣州 511396)
2型糖尿病(T2DM)由于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所致,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通常選擇行為塑造進行護理,可恢復患者血糖水平,但患者的體質指數波動較大。動機性訪談是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對患者自身矛盾心理的了解,形成健康行為及生活方式[2]。基于此,本研究將其應用于T2DM患者中,旨在探討其價值,結果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0例T2DM患者,分為對照組(n=20)和觀察組(n=20),其中對照組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齡在60-75歲,平均年齡(68.0±3.12)歲;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在61-76歲,平均年齡(67.0±2.35)歲;上述資料兩組患者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為塑造訓練護理。對患者的矛盾心理進行評估,同時制定相適應的行為治療方案。干預3個月。
觀察組:實施動機性訪談聯合行為塑造。其中包括:(1)護理人員進行自我介紹,簡要說明本次訪談的內容,同時記錄患者基本的生命體征。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其中。(2)評估其改變意愿。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自身進行有效評估,當患者主動表達希望改變,但充滿矛盾時,護理人員應結合專業知識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并進一步評估患者自身改變意愿的水平。同時咨詢者要做到主動發現、觀察細微,引導患者進行自我思考、積極解決自身行為及心理矛盾不相適應的的問題。(3)護理人員在訪談結束前,應給予訪談患者積極的肯定,并提供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行為改變建議。隨訪3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體質指數(BMI)情況。
分別在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檢測血糖: 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
數據錄入SPSS22.1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患者FPG、2hPG、HbAlc均有所下降,其中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比較(±s)
注:*表示與治療前同組比較, P<0.05。
組別 FPG(mmol/L) 2hPG(mmol/L) HbAlc(%)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20) 9.75±1.35 6.01±1.51* 12.52±2.34 7.44±2.12* 8.23±1.71 6.05±1.52*對照組(n=20) 9.68±1.23 8.09±1.72* 11.19±3.53 10.69±1.65* 8.08±1.31 7.24±1.62*T 值 1.845 2.136 1.746 3.707 1.686 2.457 P值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干預后,觀察組BMI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2-DSCS評分BMI指數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2-DSCS評分BMI指數比較(±s)
注:*表示與干預前同組比較, P<0.05。
組別 BMI指數( Kg/m2)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20) 29.21±1.34 21.54±0.43*對照組(n=20) 29.46±1.51 24.14±0.56*t 1.012 2.306 P P>0.05 P<0.05
T2DM是臨床較為常見內分泌疾病,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均產生不良影響[3]。由于護理人員大多以專家角色去說服患者改變,忽略患者自身真正的需求及想法,導致患者BMI指數波動較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為此探求合理的聯合護理方法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
干預后,兩組患者(FPG、2hPG、HbAlc)均有所下降,其中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動機性訪談聯合行為塑造護理可有效調節患者的血糖指標。究其原因:動機性訪談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護理人員引導患者發現并克服自我矛盾心理,誘導內在動機,改變不良行為,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些代謝指標的改善對于患者機體的恢復有重要意義[5]。
干預后,觀察組BMI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動機性訪談聯合行為塑造可提高改善BMI指數。究其原因:患者在護理人員的鼓勵下描述當下所處的精神狀態,以及對于現階段改變自身健康行為的想法,增強患者自身內在改變的動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改善BMI指數。
綜上所述,對于T2DM患者使用動機性訪談聯合行為塑造護理在降低血糖等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同時可控制機體體重,因而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