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艷
(蘇州市立醫院本部產房,江蘇 蘇州 215000)
分娩是正常生理現象,分娩給產婦帶來的疼痛感是最強的疼痛之一,初產婦產程長,疼痛會讓很多產婦因無法忍受分娩疼痛而執意選擇剖宮產,雖說剖宮產能避免產婦遭受分娩疼痛,但是很容易引發遠期并發癥[1]。如何有效緩解產婦分娩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率,是產科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就分娩球和自由體位在初產婦產程中的應用效果展開分析,詳細如下:
選擇在我院進行分娩的200例初產婦(時間:2019.1-2019.6),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產婦平均年齡(26.95±3.05)歲,平均孕周(38.08±2.98)周;觀察組產婦平均年齡(26.79±3.01)歲,平均孕周(38.46±3.04)周。經比較得知,兩組產婦基線資料不存在明顯差距(P>0.05)。
對照組:普通護理。觀察組:1規律宮縮入院后,助產士向產婦講述應用分娩球和自由體位的意義。在待產室時,自由體位,宮縮的時候指導產婦側臥位,根據產婦的舒適度尋求最適合的體位。對于枕后位的產婦適合對側臥位。比如左枕后,協助產婦上半身往右側趴,右腿置于左腿上,右腿屈曲,右枕后位擺放體位正好相反,方法一樣。2分娩球。①坐位:分娩球要靠近床尾處或者靠近墻,協助其跨坐于分娩球上,囑產婦手臂扶好分娩球把手,宮縮間隙搖擺胯部,左右彈跳,宮縮時扶好把手,背靠墻或者床尾,指導產婦深呼吸。②站位:叮囑產婦保持站立姿勢,協助其將分娩球置于胸前,雙臂環抱分娩球,指導產婦將頭部貼至分娩球上,身體略微前傾。趴位:適合小宮口產婦不自覺自主屏氣,還適合宮口開大枕后位的產婦,將分娩球放置在床上,協助產婦上半身趴在分娩球上,雙手扶好床頭,胯部打開,兩腿自然打開,臀部撅起,宮縮時指導深呼吸。③在使用分娩球期間,助產士要在產婦身邊陪護,并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根據產婦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體位和坐分娩球方法。宮口開2公分進去產室后,家屬陪伴,同時連續做好胎心監護,確保產婦和胎兒的安全。由于初產婦缺乏生育經驗,在臨近分娩時,心理狀態也會發生一系列改變,護理人員要多與產婦進行交流,對于其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全面地進行解答,結合產婦的性格特點來對其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使其以正確心態面對分娩。
對比兩組產婦產程時間、自然分娩率及產后并發癥發生率。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產婦(P<0.05),詳見表1:

組別 第一產程(h) 第二產程(h) 第三產程(h)對照組 9.16±0.34 0.91±0.17 0.13±0.01觀察組 5.79±0.61 0.62±0.15 0.11±0.02 t 48.256 12.791 8.944 P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產婦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且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1 產婦自然分娩率、產后并發癥發生率[n=100,(%)]
對于符合自然分娩指征的產婦來說,產科醫生都會建議其自然分娩,但很多初產婦由于缺乏生育經驗,加之對于宮縮的恐懼,便執意選擇剖宮產。剖宮產過程中可能會引發大出血或副損傷,術后切口愈合速度較慢,且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要明顯高于自然分娩。為提高自然分娩率,最大程度緩解產婦分娩,選擇科學、合理的護理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伴隨著我國臨床護理模式的轉變,分娩球、自由體位分娩模式也逐漸應用在初產婦助產護理工作中,對初產婦采取分娩球與自由體位分娩模式,能有效改變其骨盆傾斜角度,放松盆底肌肉,緩解分娩疼痛[2]。此外,這種分娩模式能轉移產婦注意力,緩解其內心存在的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以增強產婦面對分娩的信心。在本文中,對觀察組產婦采取了分娩球與自由體位,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產婦,且自然分娩率更高,僅有1例產婦在產后出現并發癥(P<0.05)。說明采取分娩球與自由體位助產護理效果確切,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對初產婦采取分娩球與自由體位,能有效縮短產程時間,提高自然分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