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有
(龍川縣人民醫院普外科,廣東 河源 517300)
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重要手段,微創手術已經逐漸應用于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上。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的手術方法,具有創傷性小、切口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能夠有效修復腹壁薄弱部位和缺損部位[1-2]。但畢竟屬于應激源,仍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影響手術的順利開展。舒適護理是基于患者為中心原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針對性護理模式,運用在圍手術期護理上是否能夠獲得更好的干預效果。
選取我院在2018年10月~2020年7月行腹腔鏡手術的120例腹股溝疝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60例/組。觀察組:男48例,女12例;年齡24~76歲,平均(45.86±2.37)歲;疾病類型:直疝14例,斜疝46例。對照組:男46例,女14例;年齡25~78歲,平均(45.95±2.58)歲;疾病類型:直疝15例,斜疝45例。通過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圍手術期常規護理:術前常規檢查,禁飲禁食,做好皮膚清潔和皮膚準備工作;術中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術后給予患者常規飲食指導和口頭健康宣教。
觀察組行圍手術期舒適護理:①術前舒適護理:入院后為患者發放健康宣教手冊,采用視頻、一對一、健康講座等形式,向患者詳細講解關于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的相關知識,增強患者的認知度,在宣教過程中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了解患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運用心理學知識疏導患者的焦慮、煩躁、恐懼等不良情緒,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②術中舒適護理:主動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術中加強保暖護理。③術后舒適護理: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充分考慮患者的身體情況和患者的承受能力,陪伴患者并給予患者肯定和鼓勵。加強對患者的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食用清淡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在身體指標正常的情況下早下床活動,以加速排氣。術后及時評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行早期疼痛干預,以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縮短疼痛持續時間。
分別是時間指標、并發癥發生率、舒適度評分。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并將各項時間指標進行組間比較。②統計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常見的并發癥包括尿潴留、切口感染、陰囊積液,計算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并行組間對比。
評價標準:于術后評估兩組患者的舒適度情況,使用的評估方式為舒適度調查問卷[3],問卷的評分0~10分,所得分數越高說明患者主觀上越舒適。
使用SPSS 25.0,計量和計數資料表示方法分別是n/%、±s,檢驗方法分別是卡方、t,P<0.05則說明存在顯著差異。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均相對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和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和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肛門排氣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 疼痛持續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n=60) 20.15±2.16 7.48±1.13 18.84±2.03 3.22±0.18對照組(n=60) 28.95±2.04 12.24±1.02 31.51±2.27 6.98±0.45 t 22.942 24.221 32.227 60.093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舒適度評分(8.23±0.15)分,對照組為(6.03±0.17)分,t=75.1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5,差異顯著。
腹腔鏡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手術方式,具有創傷性小、預后佳等優勢,而在圍手術期配合使用護理措施則可以優化手術效果,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近年來,“以患者為中心”已經成為護理工作開展的重要原則[4]。舒適護理被認為應是整體化護理藝術的過程和追求的結果,讓基礎護理和護理研究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上,滿足了患者對于醫療服務的要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本研究顯示,經圍手術期舒適護理干預的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且患者的主觀舒適度評分更高,充分體現了舒適護理的優勢。通過術前宣教和心理護理可消除患者的心理顧慮,通過術中護理可以時刻關注患者病情變化,通過術后護理可以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加速身體康復[5-6]。
將圍手術期舒適護理運用在腹腔鏡下腹股溝疝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上有積極意義,既有利于患者術后身體康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又有利于提升患者的主觀舒適度,可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