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鳳鳴 陳國旺
(重慶市北碚區中山路小學校 重慶 400700)
盧作孚是我國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北碚建設的先行者、奠基人。重慶市北碚區中山路小學位于北碚城市中心,在“盧作孚紀念館”“作孚園”“作孚路”“北碚美術館”附近,旁有西南大學盧作孚研究中心,這些人文場所都是學校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近年來,學校將盧作孚先生的六大精神——愛國、科學、誠信、實干、奉獻、藝術與學校課程資源相整合,探索出獨具特色“學科+”課程模式,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1]。
語文學科與盧作孚精神相整合主要采用兩種方式:
一是結合部編本教材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或根據教材其他內容延伸出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將盧作孚精神有機滲透。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布置相應的任務,學生走上街頭,走進各個場館,去觀察、采訪、調查、研究等,并通過文字記錄,開展辯論、編寫詩歌、排練短劇、形成研究報告等,在實踐過程中習得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是全校開展同一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各年級、各班再根據學情及《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年段目標,制定相應的活動計劃。如以“童聲話作孚”為主題開展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學校將課堂搬到盧作孚紀念館等場所,請講解員與學校教師一同授課,幫助學生了解盧作孚事跡,學會講述方法。同一活動每個年段目標各有側重:低年級主要以聽為主,培養學生傾聽提取信息的能力;中年級主要以講為主,培養學生復述能力;高年級在創造性地講述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評論,表達看法。另外,請年級高的學生講給年級低的學生聽,請表現優秀的學生再回到盧作孚紀念館等場所當“小小講解員”,講給更多的人聽,甚至推薦參加北碚博物館主辦的“童聲話碚城”大賽,通過媒體傳播更廣,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此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國際、國內的實事和身邊正在發生的事件。如得知北碚公園要改建之時,學生通過班級論壇提出改建建議并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公園管理處。“學科+”讓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更加豐富,培養了學生語言建構、審美情趣、思維品質、文化傳承等核心素養。


英語是一門語言,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工具。在“學科+”模式的探索過程中,學校英語教師多次將英語課堂搬到各個場館,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幫助學生提升用英語交流的能力。如在作孚園內,讓學生看看景區中英文雙語介紹,運用課堂所學用英語介紹盧作孚先生的愛好、事跡等。另外,結合教材中出現的西方節日、建筑等,指導學生到圖書館等場所查閱資料,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西方節日與中國傳統節日進行對比,用在課堂學習到的介紹西方國家節日的英語句式,簡要地說出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外國留學生到校參觀訪問時正值端午佳節,學生端著糯米,帶上粽葉與嘉賓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學生用英語向嘉賓講述包粽子的步驟,介紹端午的來歷與習俗,學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小使者,培養學生愛國情懷,讓學生在立根于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上,逐步放眼世界。

圖3 學生在盧作孚紀念館向來校訪問的外國友人介紹盧作孚事跡
“數學是科學之王”(高斯),盧作孚先生以他極強的數學思維,精確計算,合理安排船只,統籌協調,指揮完成了號稱“中國敦刻爾克”的武漢大撤退。由此可見,讓數學思維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是盧作孚科學精神的體現。
在“學科+”模式下,數學也能“活”起來。學生在獨具北碚特色的建筑中尋找平面圖形,發現北碚城建筑的特色;學生在盧作孚紀念館閱讀盧作孚與數學的故事;去西部科學院舊址實地查看當年研究成果數字統計;通過實地走訪和到場館查閱資料,了解北碚城當年的城市規劃需要付出多少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實現。通過“學科+”模式,以整合的教學內容、多樣的學習方式、開放的教學時空,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讓學生覺得數學有了溫度,愛家鄉的情感油然而生。

圖4 數學教師駱俊帶領學生實地走訪
上世紀30年代,盧作孚先生在北碚創建了中國西部科學院,后在此基礎上興建了中國西部博物館,將科研與科學普及融合在一起。為繼承盧作孚先生的科學研究精神,培養學生科學嚴謹、求實、創新的品質。學校以教材為基準,幫助學生了解科學常識夯實基礎;以科技活動為推手,指導學生做實驗提高動手實踐能力;與西部科學院聯手,拓展課程設置助力學生科學素養全面提升[2]。

圖5 學生參觀西部科學院舊址
《走過梧桐樹下的路》是學校的原創音樂,以盧作孚引進栽種在北碚的梧桐樹為切入點,以盧作孚先生用淪陷城市名命名北碚十幾條路名的史事為載體,引導學生感受盧作孚先生的愛國精神。音樂課《走過梧桐樹下的路》是學校在“大美·盧作孚”特色校本課程建設中開發的課程資源,此課例是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和情感基礎,嘗試將這一課程資源與音樂學科課程有機整合,根據學校宗旨與特色,就地取材,帶著學生走進盧作孚紀念館,在情景交融的教學模式中,通過演唱歌曲《走過梧桐樹下的路》,向盧作孚爺爺致敬,記住盧爺爺、學習盧爺爺、傳承盧爺爺的愛國精神。“學科+”模式下的音樂課,讓學生學會了用音樂的語言表達對盧作孚爺爺愛國情懷的贊美、敬佩之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創造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

圖6 王慧黠老師在盧作孚紀念館教唱原創歌曲《走過梧桐樹下的路》
以美術課《記·憶》為例,教師把課堂搬到盧作孚紀念館,帶著學生走進盧作孚紀念館,給學生創造一個人文課堂,走進盧作孚,理解盧作孚精神的內涵,同時喚起學生對盧作孚先生的記憶。課例采用講解員與美術教師共同執教的形式,讓學生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發現作孚之美,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表現作孚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對盧作孚的敬佩和懷念,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這樣的美術課,教師教給學生看、聽、記的方法,讓學生學會以物寄情的方式去追憶盧作孚。

圖7 童進老師在各個場館指導學生寫生
“學科+”模式實現了學科之間的融合,使課程設置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創新實踐。在各個學科教學中滲透盧作孚六大精神,達到學科協同育人,社會、學校、家庭共同育人的目的。在“學科+”模式下,讓學生置身活動現場,拓展了教育時空,既提升了學生學科素養,又從學生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互聯互補,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