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祥
(重慶市農(nóng)業(yè)學校 重慶 400050)
中等職業(yè)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學生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支重要建設力量[1]。中職學生是青少年學生中既聯(lián)系又獨立的群體[2],他們既有一般中學生的普遍特點,又有自身的特殊性[3]。他們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轉折時期,心理發(fā)展不成熟,面臨著升學或擇業(yè)的挑戰(zhàn),在學習和生活方面難免產(chǎn)生各種心理困擾。因此,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本次測評旨在了解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造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原因。
本次測評的工具采用了心海心理危機干預系統(tǒng)中的《中小學生心理普查問卷》和《自殺傾向量表》。
《中小學生心理普查問卷》其目的在于評估學生具有的潛在風險,篩選出高危學生。問卷從生活經(jīng)歷、人格特質、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和抑郁五個方面測評學生的潛在風險情況。
對普查問卷篩選的高危學生,分發(fā)《自殺傾向量表》,該表用于評估高危學生的自殺風險情況,測查學生是否存在自殺的想法以及自殺準備,其重測信度為0.801,半分信度為0.814,α系數(shù)為0.852。
2019年9月,從學校各系中抽取部分同學參與,《中小學生心理普查問卷》共3542人參與,男生2108人,女生1434人;《自殺傾向量表》共504人參與,男生257人,女生247人。
1.中職學生潛在風險情況
《中小學生心理普查問卷》檢出高潛在風險學生共612人,占比17.29%,低于全國常模檢出率18%,表明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全國平均水平。

圖1 潛在風險檢出率圖
將學生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對比,發(fā)現(xiàn)成長經(jīng)歷得分顯著低于常模,表明本校學生的家庭精神健康情況、童年經(jīng)歷好于全國平均水平;人格特質得分顯著低于常模,表明本校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更好;社會支持得分顯著低于常模,代表本校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從家庭、同伴、學校獲得的支持很少,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表1 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比較表
將全校高潛在風險學生中各因子的貢獻率與全國常模對比,對于全國常模而言,抑郁情緒和人格特質是造成學生高潛在風險的主要因素。學校情況與全國常模類似,抑郁和人格特質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且社會支持的貢獻率高于全國常模,表明學生的社會支持問題是學校較為重要的問題。

表2 各因子貢獻率與全國常模對比表
2.中職學生自殺傾向情況
612名高危學生中504人完成了《自殺傾向量表》,從中檢出自殺風險極高與較高96人,中等162人,較低168人,正常78人。
與全國常模對比發(fā)現(xiàn),極高與較高、中等、較低自殺傾向人數(shù)占比均高于全國常模,代表本校的高危學生群體自殺風險較高,形勢較為嚴峻。

圖2 自殺傾向檢出率圖

表3 自殺傾向檢出情況與全國常模比較表
通過對比本校學生與全國常模各因子情況。發(fā)現(xiàn),三個因子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代表本校高危學生存在較高的絕望情緒,不反對自殺行為,并可能進行過自殺準備的行為。

表4 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比較表
通過測評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好,僅有17.29%的學生存在高潛在風險。學生的家庭情況、童年經(jīng)歷、情緒穩(wěn)定性好于全國水平,但社會支持低于全國水平,學生遇到問題時能獲得的支持很少。探討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發(fā)現(xiàn),抑郁、人格特質、社會支持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應該從解決抑郁情緒,培養(yǎng)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支持入手。但是,部分高潛在風險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特別是部分學生情緒上存在絕望感,認知上有對自殺行為的認同,行為上進行了一些自殺的準備,需要學校必須重點關注這部分特殊人群,對他們進行及時地危機干預和心理咨詢。
心理健康測評是個體心理健康工作的起點,通過測評篩選出高潛在風險學生。針對高潛在風險學生開展了鑒別訪談工作,鑒別出真正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和自殺傾向的學生。邀請心理咨詢師對7名自殺風險極高的同學進行的心理咨詢,發(fā)現(xiàn)同學主要存在抑郁的問題,抑郁情緒最長持續(xù)了三年,學生抑郁的原因是父母的忽視、打罵、缺乏關愛等。學生想要傾訴的欲望很強,希望能夠緩解痛苦。心理咨詢之后,咨詢師和校方動員家長重視學生心理、情緒問題,要求教師及時關注學生情況,鼓勵同學們互相關愛,營造良好的氛圍,實現(xiàn)對學生的長期關注。經(jīng)過各方的努力,咨詢和后續(xù)措施取得良好成效,大部分學生的抑郁狀態(tài)明顯減輕,情緒變得更加樂觀,和老師、同學、家長的交流次數(shù)明顯增多。
學校舉辦“學生心理健康與成長”主題講座,為學生傳遞普適性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從學生的抑郁情緒問題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普及抑郁的表現(xiàn)(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誘發(fā)因素(人格特征、應激事件等)、如何預防(關注情緒、緩解壓力等)、如何求助,鼓勵同學們合理排解情緒、正視抑郁情緒。咨詢師建議主題講座每年至少舉辦2-4次,主要時間點在開學和期末考試前后。
心理咨詢與發(fā)展中心既為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提供了場所,又讓學生輕松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減少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抵觸。中心包含接待室、自助小屋、睡眠放松倉、團體輔導室、沙盤游戲室、宣泄室等,學生既能在咨詢室接受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又能參與團體輔導和沙盤游戲,還能體驗心理自助儀和睡眠放松倉,豐富了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學的內容。
通過對我校3542名學生的心理測評,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好,僅有17.29%的學生存在高潛在風險,但高潛在風險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我校開展普適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咨詢和輔導工作,通過鑒別訪談、個體心理咨詢、開展主題講座、建設心理咨詢與發(fā)展中心等措施,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了有效地干預,為學生提供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環(huán)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系統(tǒng)的工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進一步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教育資源,開展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工作。學校可通過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強化心理健康團隊建設,加強家校溝通協(xié)作,全方位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切實保障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