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園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育部2018)。《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貫徹“堅持能力為重”的指導思想,培養廣大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2010)。
語篇是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發展學生學科能力的基本單位。閱讀教學讓學生在對語篇進行分析、解碼與盤活的過程中,將語篇意義及內涵價值內化后形成具體學科能力并樹立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在具體情境中運用學科能力發現、自主探索并解決問題。
但當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仍過分關注微觀語言知識的提取,忽視宏觀語篇的整體教學,語言學習脫離語境意義和主題探索,使學生缺乏語篇連貫性和結構完整性的意識;文本內容與應用實踐脫節,致使學生不會遷移創新應用。因此,探究從“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初中英語語篇閱讀教學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標準》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解構了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明確指出:“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是教師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前提”(教育部2018)。王薔、胡亞琳(2017)認為英語學科能力表現為學生學科能力外顯化的系列指標集合,其實質是學生在特定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面對特定的問題,運用相關的英語學科知識和活動經驗,順利完成相應的學科能力活動時的行為表征,并提出3×3 英語學科能力要素框架,即3 項一級能力與9 項二級能力,如表1所示:

表1:英語學科能力要素
教學內容分析得透徹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為培養學生的能力提供物質載體(趙連杰、王薔2016)。語篇閱讀教學設計應充分體現層次性,訓練學生的各層級能力,并有從A 級(學習理解)過渡到B 級(實踐應用)再到C 級(遷移創新)的進階過程。
培養學科能力是形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跳板,只有在能力的不斷培養、運用和完善的過程中加上時間的積淀,才能實現從能力到素養的跨越。王磊(2016)提出從知識到英語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轉化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從知識到英語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轉化模型
由圖1 可以看出,英語學科能力的形成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在語篇閱讀教學中,學生需要將閱讀語篇與自身的認知體系產生關聯,并不斷豐富、重構自身的已有認知,在將語篇知識自主化、程序化、系統化的過程中發展和提升學科能力。
對于文本解讀,教師首先要立足語篇的體裁、結構與寫作方式等一系列語篇知識,以此為基礎有側重地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例如,議論文一般由論點、論據、論證構成,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論證與思辨能力;記敘文一般由起因、經過、高潮和結局構成,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總之,教師要根據語篇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語篇,如可以通過找關鍵詞、過渡句、中心句等方式引導其歸納語篇的中心思想。
文本特征(Text Futures)是指文本中能夠突出語篇內容的外在特征,即視覺化的文本特征,如圖片、表格、地圖等有助于讀者讀前建構背景知識。標題、副標題能夠引起學生關注語篇話題的意識(Hanson&Padua 2011)。教師要尤為關注文本標題和插圖,標題是題眼,是對文本內容的高度濃縮和提煉;插圖總能直觀、形象地傳遞部分語篇信息,為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語篇提供切口和線索。
英語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看、寫五個方面。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上,教師應借助多媒體教具,結合文本特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認知體系產生聯想和想象,避免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將文本信息顯性化、可視化。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直接影響學生的語篇理解程度、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成效”(教育部2018)。語篇承載著主題,教師要基于學情,以主題為依托,設計一系列有梯度的教學活動,同時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創設主題情境,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人及己,讓學生能夠透過語言形式挖掘語篇的意義,引起情感共鳴。
教師對語篇的解讀過于全面與飽滿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而難以創新。教師不應僅將語篇視為英語知識的載體,而應把它當成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及學生與文本交流的媒介。通過這一媒介,學生能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和價值判斷。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留白,為學生的自主創造留出充足的空間。如可以隱去部分語篇內容,讓學生在自行補充或創作后與原文進行比較,引發認知沖突;還可以讓學生充當“小老師”,分析文本的價值內涵。
本課例的教學內容為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ection A 3a 閱讀部分,文章標題為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為本單元的第二課時。本單元標題中的rainstorm 一詞含有雙關含義(pun),既可以解讀為“暴風雨”,又可以解讀成“危險、災難”。該文本是一篇記敘文,講述了暴風雨來臨時主人公本(Ben)一家沉著冷靜地面對這場自然災害并積極參與社區工作以降低破壞程度的故事。在單元主題背景下,教師將文章主題定位為“共度難關”,處在“人與社會”語境之下。文章旨在表達人們為創造美好社會共同付出的努力,彰顯在災難來臨時人們的美好品質。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的英語基礎較好,能獨立完成閱讀語篇表層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本節課旨在引導學生在了解語篇是什么(What)的基礎上,更加關注作者怎么寫(How)和為什么寫(Why),注重學生的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
通過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詞匯復現和情景造句等,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新詞,鞏固過去進行時的基本用法,并能熟練運用when 和while 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
通過略讀、精讀等閱讀技巧,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和細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結構、語篇體裁、作者寫作意圖和主旨大意。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升華主題內涵,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困難或災難來臨時要有大局意識、團結向上和不畏艱險的品質。
從基于語篇、深入語篇、超越語篇三個維度,五次解讀文本并設計教學步驟(見圖2),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

圖2
Step 1:Greeting and lead in
教師通過打招呼的方式開啟教學,問學生:“When the bell rang,what were you doing?”教師先向學生展示自己的回答:“I was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when the bell rang.”然后讓學生模仿自己所用句型作答,復習過去進行時的用法。
教師播放一段視頻,引出文章關鍵詞rainstorm,將學生帶入主題情境。
T:Why was the man running quickly home in the video?What’s the weather like?
S:There is a rainstorm.
【設計說明】開門見山地導入,拉近師生距離,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使其在已有知識儲備中檢索關鍵詞rainstorm。
Step 2:Pre-reading
1.Prediction
讓學生根據課文標題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和插圖預測文章內容。
T:What will the article talk about?Do you think it is serious or not?
【設計說明】通過預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好奇心,使其帶著問題進入閱讀并驗證猜想。
2.Provid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教師從時間、地點和破壞程度三個方面向學生展示這場暴風雨的背景(見表2)。

表2
【設計說明】讓學生了解這場暴風雨造成的危害,為升華文章主旨作鋪墊。
Step 3:While-reading
1.Skimming
教師帶領學生快速瀏覽全文,采用時間軸(time line)的形式將語篇結構主干提取出來。根據暴風雨來臨前、中、后將文本分成三部分,然后歸納每部分的主要內容(見圖3)。

圖3
【設計說明】讓學生梳理語篇的框架結構,從宏觀上把握語篇內容。
2.Detailed reading
(1)Read part 1
教師以圖片(見圖4)和音頻再現暴風雨來臨時的具體細節,讓學生身臨其境,引出語篇中的新詞匯與句型。教師提出問題:“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before the heavy rain started?”讓學生結合文本進行填空。
Heavy rain were beating against the window.
There were lightning and thundering.
Strong winds were blowing.
Black clouds were moving in the dark sky.

圖4
教師創設“問題鏈”,讓學生相互交流暴風雨來臨時的感受和經歷。
Q1: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saw these scenes?
S:Worried,afraid,nervous,terrible,excited.
Q2:What should we prepare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Some pieces of wood,candles,flashlights,matches.
Q3:Did you experience the rainstorm?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t came?
(2)Read part 2
教師以表格形式分析內容,如下頁表3 所示:

表3
(3)Read part 3
教師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分析內容,如圖5 所示:

圖5
教師結合動態圖片和音頻,將暴風雨后的文本內容分成三個畫面:weather condition,neighborhood environment,Ben’s family’s action,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畫面沖突感。同時,教師借助情境教授詞匯。如在解釋The sun was rising 時,教師采用動態圖片展示了太陽徐徐上升的畫面;在解釋The wind was dying down 時,教師播放音頻,讓學生聆聽風聲漸漸平息,體會詞匯的含義。
【設計說明】讓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定位語篇具體信息,理順行文的邏輯順序,體會文章的內部銜接。
Step 4:After reading
1.Retell the story
讓學生根據文章發展的時間順序,分三部分復述文章內容,整理文本信息。
2.Analyz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文章最后一句話是點睛之筆:Although the storm broke many things apart,it brought families and neighbors closer together.這句話中的apart 與closer 采用了對照(Antithesis)的修辭手法,即把意義相反的詞句放在對稱的位置上,從而突出事物的鮮明對比。
這句話既讓學生感受到了英語語言的形式美,又完美地詮釋了文章主旨,向學生呈現了一幅“眾人齊心協力抗擊暴風雨”的畫面。
教師給出關鍵詞Although the storm...,it...,讓學生運用對照修辭手法,結合課文內容造句,以下是學生的回答:
Although the storm made everything in a mess,it didn’t stop us to restart everything in order.
Although the storm destroy a lot of things,it reminds people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Although the storm wasted many useful things,it made us value what we already have.
【設計說明】教師讓學生利用關鍵詞造句,不僅能夠強化英語中對照這一修辭手法和although 引導的讓步狀語從句的應用,還能加深其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風雨無情,人有情。
3.Discuss the theme
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引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一時事背景,用圖片向學生展示在疫情來臨時社會各界人士如何抗擊疫情,問題設置如下:
Q1:What were the doctors doing when the virus broke out?
Q2:When doctors were curing people,what were the police doing?
Q3:While police were guarding our security,what were the volunteers doing?
Q4:Is it dangerous or not,why they choose to do that?
重返課文標題,教師將原標題進行了挖空處理,變成The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in times ofdifficulty。學生相互討論,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填空。學生回答如下:love,unity,care,warmth,kindness,trust,duty,cooperation,understanding,selflessness。
【設計說明】每個學生都經歷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他們由文本聯系到自身,以此拔高主題立意。教師將標題巧妙地進行挖空處理,把“立德樹人”這一教學理念融入閱讀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做到了德育無痕。

圖6
1.以學生為中心,關注課堂生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課堂活動的落腳點都應是學生。教師在備課時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情況,關注他們課堂上的真實生成,尊重他們的思維成果,給予其積極、多元的評價,促進其學科能力均衡發展。課堂不能完全照搬教案,要讓課堂活起來,教師就要善于觀察、認真傾聽,根據學生的輸出適時調整上課步調與節奏,提高課堂效率。
2.授之以“漁”,學為“我”用
教師要善于跳出文本,注重方法傳授,如帶領學生從特定語篇的學習中探索出一類語篇的寫作規律,同時要為學生創造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運用、鞏固所學語言知識與技能。
3.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和語篇主題的定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深度與廣度,并間接影響其學科能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結合《課程標準》,深入挖掘文本內涵,設計層層遞進、指向明確的教學活動,并在備課時對每一個環節的學生回答進行預設,讓教學活動真正起到“支架”的作用,讓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