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象菊 高樹迎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流行病學顯示其發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患者長期糖、蛋白質、脂肪等代謝紊亂,可導致多系統損害。皮膚是人體血管豐富、神經廣泛分布的重要器官,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高凝等因素,使皮膚黏膜處于慢性脫水、缺氧及營養不良狀態,致皮膚干燥,表皮纖薄,再生能力減弱,終致各種皮膚病變的發生。皮膚病變是糖尿病的常見合并癥,常見的皮膚損害包括脛前色素沉著斑、黑棘皮病、皮膚感染、皮膚瘙癢、濕疹、糖尿病性大皰、類脂質進行性壞死、糖尿病性硬化癥等。
糖尿病皮膚病變屬于中醫“消渴變證”的范疇。先天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情志不調、勞逸過度等因素,致臟腑陰陽失衡,食積、痰濁、瘀血、濕熱、水飲等實邪內生,五臟六腑虛損,肢體百骸失養,變證叢生。《丹溪心法》曰:“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敝つw科專家趙炳南指出:“皮膚瘡瘍雖形于外,而實發于內。沒有內亂,不得外患。皮膚病損的變化與陰陽之平衡、衛氣營血之調和、臟腑經絡之通暢息息相關?!?/p>
1.1 肺氣虧虛是病變發生的關鍵皮膚是人體之藩籬,是最外層的屏障,為肺所主,《素問·六節藏象論》指出“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素問·痿論》載:“肺主身之皮毛”,《靈樞·經脈別論》云:“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狈螝庑l、朝百脈的功能將精微物質運輸布散于皮膚,以滋養皮毛。如果肺氣虛,則無力及時將營養物質充運至皮毛,致皮毛失養,產生各種病證。正如《靈樞·經脈》所言:“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
1.2 脾氣虧虛是病變發生之根本精微物質來源于后天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端貑枴そ浢}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脾運化、布散水谷精微功能正常是五臟六腑生理功能正常的保證。脾氣充足,將胃收納腐熟的水谷精微運化輸布至臟腑,保證其功能的良好。若脾臟自身虛弱,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脾氣散精的功能異常,致三種結果。一、脾升清功能的減弱,不能將胃所受納腐熟的水谷精微布散,上輸于肺,靠肺的呼吸、宣發、朝百脈的功能進一步布散至周身,四肢百骸、皮毛皆失于濡養,肺臟本身亦失于濡養,毛枯色焦,皮膚瘙癢、大皰、潰后難以愈合等。二、精微不能布散,聚而為邪,生熱、化火,為濕,化痰,致瘀,內生病理產物增多,久而損及機體成“毒”,壅滯于皮膚,致濕疹、瘡瘍、潰破難愈。三、升清無力,脾氣虛弱下陷,精微亦趨于下,趨于陰竅表現為尿糖、尿蛋白,下趨于皮膚,則表現為下肢潰瘍、糖尿病足等。
1.3 腎氣虧虛是病變之根源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寓元陰元陽?!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份d:“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李中梓《醫學必讀》曰:“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腎陽對臟腑的溫煦、腎精對臟腑的滋養功能正常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前提。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勞倦、疾病的影響,致腎氣、腎精虧耗,腎陰、腎陽虛損是發病的根源。張仲景《金匱要略》 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遍_從腎論治消渴的先河。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久病及腎。損及腎陽,腎陽虛衰,上不能溫煦脾土,下不能溫固下元,致水谷精微運化、輸布失常,虛寒內生。腎氣虧虛,不能治水,水飲泛溢肌膚,出現水腫等諸證。腎精耗損,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臟腑,且易化生虛火。
1.4 三焦道路不通是病變之表象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五藏別論》曰:“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三焦的功能是傳化運行水液、排泄濁液糟粕?!峨y經》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笔侨梭w氣機升降出入的道路。肺的宣發肅降、朝百脈、通調水道的功能要依賴于三焦道路的暢通來實現。脾運化水谷精微同樣需要三焦暢通無阻作為保障,腎藏的元陰元陽、腎氣、腎精發揮作用,亦依賴于三焦道路的通暢來實現。三焦為氣之終始,肺呼吸自然界之清氣、脾運化水谷之精氣、腎藏先天之元氣發揮生理作用,在內表達于各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在外表現于皮毛的色澤、功能的正常。道路受損,三焦不通,皮膚可能失養出現瘙癢,濕熱、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堆積,產生潰瘍、壞死、瘡癰等各種皮膚損害。
2.1 氣郁、氣虛是病變之始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等作用。皮膚病變的早期,以氣機郁滯為主。仝小林院士[1]認為2型糖尿病發展分“郁熱虛損”四個階段,氣機郁滯為病變之始,由于飲食失節、情志不遂、臟腑功能失調等,影響氣的升降出入,氣機郁滯,可內生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病久疾病本身邪氣耗傷正氣,臟腑功能失調,氣的生成、運化失常等眾多因素,致糖尿病的大部分病程階段屬氣虛證。氣郁、氣虛致衛表不固、水濕內停、血行不暢、瘀血阻絡,皮膚組織失于濡養,邪實壅滯,最終導致皮膚干燥、瘙癢、癰瘡、皮薄易潰、潰后難愈等諸多皮膚病變。
2.2 津虧、血虛、血瘀是病變之漸隨著糖尿病病程的進展,疾病的消耗,津液運化、輸布障礙等因素,出現津液虧耗,陰津不足,滋潤和濡養功能不足,排泄代謝產物的能力下降,表現在皮膚上,皮膚干燥、瘙癢等。血濡養、滋潤五臟六腑、皮肉筋骨,皮膚對外界的靈敏反應和色澤的正常賴于血液的滋養。血的病變主要表現在血虛和血瘀兩個方面。血的生成不足、消耗過度,致血虛,皮膚、毛發失養,皮膚干燥、色白或萎黃,毛發干枯、稀少,感覺障礙(包括溫度覺、振動覺、針刺痛覺等),皮膚衛外功能減弱,極易破潰。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組織的病理改變主要為表皮和真皮乳頭水腫、細胞血管外滲、輕度淋巴細胞浸潤以及含鐵血黃素沉積、毛細血管壁增厚等。周光霽教授指出: 糖尿病的特征性病理改變是微血管病變,而在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皮膚”都有微血管病變[2]。久病致瘀,瘀血為糖尿病日久氣血津液耗傷、臟腑功能失調等代謝紊亂的病理產物,肢體脈絡痹阻,氣血不能榮于皮膚,致皮膚紫暗、瘀血、肌膚甲錯等。
3.1 “毒邪”壅滯是病變的外在表達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疾病的病理機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我們要積極參照新的研究成果,做到“西為中用”。宋美芳等[3]認為微觀辨證是在微觀層面上對疾病進行定量分析,具有客觀性、精確性和真實性,是“司內揣外”。糖尿病患者代謝異常、糖基化終末產物增加、慢性炎癥反應、血管內皮損傷等,屬中醫毒邪的范疇?!墩f文解字》載:“毒,厚也,害人之草”?,F代毒物學認為,毒物是指進入機體并與機體組織發生某些作用,引起機體暫時或永久的病理狀態的物質。姜良鐸教授[4]指出,只要是能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的因素,就可稱為“毒”。 毒邪具有驟發性、廣泛性、酷烈性、從化性、火熱性、善變性、趨內性、趨本性、兼挾性、頑固性等病理特性,其致病具有虛、郁、瘀、痰、濕、燥熱等特點。陳娟等[5]將毒邪分為外毒和內毒。外毒如氣毒、水毒、藥毒、食毒、蟲獸毒、漆毒等是部分糖尿病皮膚損害的直接原因。內生毒邪是致病的最常見原因。糖尿病長期處于代謝紊亂狀態,臟腑功能失調,易生痰濁、瘀血、濕熱、寒邪、水飲等病理產物,病理產物瘀積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損害機體即為毒邪。熱毒上灼,表現口苦、咽干、多飲、或干咳,或口舌生瘡;與瘀血灼于肌膚則見肢端灼熱疼痛,瘡瘍紅腫潰爛。濕毒易傷陽氣,易膠著其他毒邪,致病程長而遷延不愈,傷及元陽,致水閉不行,泛溢肌膚,發為水腫、大皰。痰毒為患,壅滯中焦,則脘痞腹滿,痰毒上犯,則見頭暈目眩,阻于肌膚脈絡,則肢體麻木,感覺異常,瘡瘍潰爛不愈合。消渴日久,血虛生風,風毒在表,??沙霈F皮膚瘙癢難耐,甚至瘙癢破皮滲出;風毒留滯,皮膚瘙癢、干燥甚至皸裂。消渴日久,氣血陰陽失調,血液瘀滯,瘀久化毒,則為瘀毒。南征教授認為[6],消渴已成之時可以調節機體的氣血、陰陽,防止毒邪導致的并病; 消渴并病已成,應解毒通絡,清除毒邪。
由是可見,氣虛可致痰濁內停、濕熱內生、瘀血阻絡等,終致肌膚失養,毒邪壅滯,發生各種皮膚病變。氣虛血瘀,毒邪內生是糖尿病皮膚病變的重要發病機制,益氣活血解毒為重要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