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于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從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明·張三錫《經絡考·膽足少陽之脈》
上盛熱湯滿器,銅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緊閉勿開,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湯沃,湯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為之,無疾一日兩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瞼毗癢。予自十八歲因夜書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醫法,遂永瘥。樞密邵興宗,目昏,用此法,逾年后,遂能燈下觀細字,大率血得溫則榮,目全要血養。若沖風胃冷,歸即沃之,極有益于目。
——北宋沈括、蘇軾《蘇沈良方·卷第七·治諸目疾》
吳草廬宗《內經》取之于氣口,未盡《內經》之奧。朱考享推《內經》,求之于遍身,未達《內經》之專。若二李者(瀕湖、士材)將前人所流傳之脈,依樣畫葫蘆,演成詩句,字字曉暢。叔和而后,幸有傳人,究未得平脈訣,醫無權度,殊失《內經》以平人定脈之旨。是編揆之前哲,雖則別開生面,實亦不過發明《內經》及《難經》、《脈經》之義云爾。
——清·周學霆《三指禪·卷一·脈學源流》
高骨為關,從關至魚際得一寸(脈浮九分),而寸以名;從關至尺澤得一尺(脈見一寸),而尺以名。以關為間隔,而尺寸不得混為一家。合寸、關、尺為三部,其解最為直捷,不得曲為分晰。
——清·周學霆《三指禪·卷一·尺寸解》
六部之脈,候之寸、關、尺,出于《脈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關以候肝,左尺以候腎;右寸以候肺,右關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門,以明六部各有所屬。究之候脈,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則得訣矣。
——清·周學霆《三指禪·卷一·六部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