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健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茂名,52500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高校要充分重視思政工作,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而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力量,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積極作用,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心理變化等問題,做好思政輔導工作。由此可見,高校輔導員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高校思政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對此,高校需要立足人才培養基本原則,構建完善的輔導員團隊,全面提升輔導員專業素質,確保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開展。
十九大報告及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對中國當前發展形勢作出了準確判斷,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環境、教學形式需要及時調整,而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引路人,更加需要明確其專業化建設目標,為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為此,近年來各個高校都在加大輔導員的職業培養力度,提升輔導員的工作專業化水平,以期通過構建高校專業化輔導員隊伍,更好地完善高校思政工作以及學生管理工作,滿足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需求。
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思想素質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引導者,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他們在思政工作中扮演著亦師亦友等多重角色,管理著學生生活、學習、心理等多方面內容。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主要通過學校招聘來選拔輔導員,而大多數招聘的輔導員與學生年齡差距較小,缺少生活閱歷和實際管理經驗,因此,高校開展輔導員專業化隊伍建設能夠彌補輔導員工作中的不足之處,提升輔導員的綜合素質。[1]
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及時解決學生的學習、心理及生活方面出現的問題。在當前的新時代背景下,由于高校體制機制不夠完善,高校輔導員在思政工作中出現了很多問題,而輔導員又與學生聯系較多,其自身素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素質的高低。因此,高校需要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不斷強化輔導員的專業化素質,提升其思政教育水平,為學生思想素養的提升與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在當前的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高技術、高素質人才要求越來越嚴格。但是隨著互聯網信息的迅速發展,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多,網絡中的不良信息撲面而來,對高校思政工作具有極大影響,同時也給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因此,高校輔導員需要加強思想指引,將思政教育內容滲透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以自身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溝通技巧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確保學生能在思政教育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培養社會高素質人才。[2]
在高校思政教育階段,輔導員應當扮演何種角色、如何定位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當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F今,《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既是引導學生健康生活和快樂學習的知心朋友,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實施者和踐行者。因此,輔導員專業化建設勢在必行。但是,當前部分輔導員由于忙于校內各項事務,出現了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履行不到位、工作方法缺乏科學性、思政輔導意識不高等問題。對此,高校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原因,總結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的不足。
輔導員與高校其他教師不同,具有教師與管理員的雙重身份,說明輔導員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還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等其他問題。這使得輔導員工作任務較為繁重,工作壓力較大。久而久之,部分高校輔導員會出現職業意識不強、職業認同感較低的現象。此外,高校輔導員平時不僅要開展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還要參與校內大大小小的繁雜事務,每日重復機械地解決學生問題,不少輔導員對工作難以產生成就感,導致一有機會,輔導員便轉向教師、管理人員或其他崗位發展,從而使高校輔導員崗位流動性較大,不利于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續開展。[3]
新時代背景下,由于社會發展形勢不同,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也應有所調整。但是,當前部分高校輔導員由于與學生年齡差距較小,與學生想法存在較多相似之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但也正因為年齡差距較小,學生對輔導員缺乏敬畏之心,對輔導員下達的學習任務執行度較低。而輔導員對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缺乏了解和溝通,仍然采取過于嚴苛的極端教育方式開展工作,導致學生抵觸心理較為明顯,使思政教育工作難以取得實效。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學生個性化需求日漸多元化,高校現有管理體系已經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及高校管理需求,導致輔導員職能模糊、權責不統一等問題時有發生。當前,高校輔導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接受學校及院系的雙重管理,即由學生處和院系黨委共同監督輔導員日常管理工作。但是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院系及學校重復管理或者消極管理的現象,這使得輔導員工作難以開展。部分高校甚至對輔導員工作并未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也未明確輔導員專業化具體要求,導致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建設目標較為模糊。
現階段,高校輔導員流動性較大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未充分重視輔導員的工作地位,忽略了輔導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思政教育類教師職稱評比方面,部分高校為輔導員單獨設置了相應計劃與標準,將輔導員與其他專業教師進行區別對待,極大限制了輔導員的職業化發展。近年來,雖然各地高校對輔導員專業化建設工作都加大了力度,但從現實狀況來看,高校缺乏完善的培訓體系與明確的崗位晉升機制,使得高校輔導員缺乏工作積極性。[4]
針對當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隊伍建設目標,各大高校需要完善輔導員考核機制,促進輔導員工作向職業化發展。但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在教育工作中的考核機制不夠完善,導致輔導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形式浮于表面。比如,高校在輔導員招聘、培訓及考核方面設置過于簡單,只要符合高校輔導員學歷要求即可被錄用,錄用后也未對輔導員進行專業化考核,待遇方面出現“一刀切”現象,極大地削弱了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
近年來,國家在高校思政方面逐漸加大重視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親自接見了高校輔導員代表,充分肯定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說明國家對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在當前新時代背景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提出了高校輔導員的職業性質、工作內容、發展培訓以及管理考核等具體內容,進一步完善了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內容,對于現今形勢下部分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問題的解決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要求高校輔導員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具備處理問題的基本能力,以促進高校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對此,首先,高校需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充實豐富輔導員工作內容和工作結構,將輔導員置于高校教育工作框架中,要求其在開展教育工作的同時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和完善能力結構,全面掌握高校基本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夯實職業能力基礎。其次,高校需重視提升輔導員職業素質,要求輔導員在工作中定期總結思想情操、敬業態度及專業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處,形成心得體會,定期開展自我批評,促使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不斷反省、學習、鞏固與提升,從而強化自身專業化建設。[5]
新時代背景下,在輔導員專業化建設過程中,輔導員自身需要更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首先,高校輔導員可在傳統管理模式的基礎上融入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工作效率。比如,輔導員可建立班級公眾號、各科班委群,校內如有緊急通知便可及時下發到學生手中,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其次,輔導員在工作過程中,可將部分權力下放給學生,通過定期開展班委會議,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問題,并采取應對措施。同時,輔導員需充分發揮自身上傳下達的作用,將學生反映的問題及時上報黨委或者院系,然后學??梢愿鶕嶋H情況酌情處理,滿足學生需求。
高校在構建完善的輔導員管理體制的過程中,首先需明確院系和黨委對輔導員的監督和管理工作范圍,規范各部門工作內容。高??蓪⑺颊ぷ饕约鞍嗉壗ㄔO工作內容歸于黨委統一領導,院系部門則可負責校內大型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與組織,充分賦予輔導員工作權力,化解各部門重復管理和消極管理的問題。同時,高校還需制定完善的專業化標準,將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態度及職業化標準列入專業化標準的指標體系中,綜合考量輔導員教育工作的專業水平,明確輔導員管理職責,使其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建設不僅需要高校創新工作方法、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還需要高校為輔導員打造透明多元的晉升通道,有效培養其工作態度和工作意識。具體來說,高校需為輔導員構建全方位培訓體系,讓輔導員參與定期培訓,提升專業素質。對此,高??刹扇徢芭嘤枴⑷粘9芾砉ぷ鲗W習、思政專題學習及進修等形式,集中對輔導員開展職業培訓、素質培訓,強化其專業素養。高校還可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輔導員培訓形式,制作輔導員培訓微課課程,并在每星期五下午或者星期一上午集中為輔導員直播教育課程,將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范圍內,避免影響輔導員解決校內其他事務。[6]
輔導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有效提升輔導員專業化水平,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輔導員考核機制,逐步提升輔導員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養。首先,高校在構建完善的輔導員考核機制過程中,需緊緊圍繞輔導員教育工作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危機事件應對及學生評價情況等內容列入綜合考察輔導員思政工作的指標,并根據考核情況對考核制度及時調整,形成激勵約束機制,促進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建設。其次,高校還需將考核結果與輔導員職務晉升、獎懲等因素掛鉤,充分激發輔導員內在工作動力,促使其向職業化邁進。
在當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了確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高校需要重視輔導員專業化建設,提升輔導員職業素質,從完善管理體制、建立考核機制、更新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著手,著力提升其工作能力,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助力,為提升高校辦學水平與質量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