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朝陽中學 重慶 400000)
在近幾年中,我國的各個領域已經愈發(fā)重視歷史學科的教育問題,讓每個學生都可以銘記歷史,牢記使命。歷史教育的加強可以促進國家的發(fā)展,還可讓每個人以史為鑒,參照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得到相應的處事經驗,學會趨利避害。
學生學習歷史的最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進行歷史學科知識學習的時候能夠充分歷史事件的意義,讓學生在真實歷史事件中取得相關經驗,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運用歷史的思想解決問題。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不能僅重視對歷史基礎知識的講授,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要幫助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中懂得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同時能夠全面的去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要對某件事情或者是某個人物妄加評論,最重要的,學生需要從歷史學科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以及做事的準則,并將這些歷史經驗運用自己的生活之中。
2.1 科學設計歷史教學目標。教師在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學當中,教師要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認真努力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歷史學習核心素養(yǎng)在學習當中的重要意義,從而逐步的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由于歷史學科,具有豐富的文化故事,所以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當中,借助歷史學科的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注重在教學當中積極的滲透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在歷史學習當中的實際狀態(tài),設立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在核心素養(yǎng)探究和思考當中逐步的完善。教師在創(chuàng)新教學目標的同時,要符合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滿足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當中的實際需求,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目標設計能力,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也要對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內容進行全新的引導和拓展,并且逐步的改善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能力使學生在歷史核心素養(yǎng)當中,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教師還要在教育教學當中認真的研究課程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大綱的實際要求,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師通過深化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在歷史教育當中加強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頻率,提升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使學生在探究和思考當中強化自身的認知水平,完善自身對于歷史學習的主動性。
2.2 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史料是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始憑證,同時,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解讀能力。史料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和透徹地理解一件歷史事件,是教師重要的歷史教學輔助工具。在歷史考試中也會出現分析史料的相關題型,并且占有很大比重。當代歷史教師很多時候都沒有注重對史料進行分析,只是注重對基礎知識講解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學生考慮問題的深度以及廣度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強化。因此,教師要注重對于史料的分析和教導。
2.3 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對設計教學方案予以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并且一定要秉承新課改的基本教育方針,在教學中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學習歸屬感,以避免學生在展開學習活動時被動學習,這樣無論是接受知識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都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例如,在教學到唐朝的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之前首先運用互聯網技術搜尋關于初唐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具體情況,并且將所收集到的數據帶到課堂當中,分析從初唐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學、藝術中發(fā)現了什么信息?以此來作為課堂導則更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在進行展示的過程中學習氛圍也會變得輕松愉悅起來,并且這樣的方式也利于增強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整合能力,在接下來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講講唐代詩人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的藝術特點,以此來引導學生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體會到詩人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感的教學效果,這樣設計教學方案之后能夠進一步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表現自己的空間,對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說是有著極大幫助作用的。
2.4 以歷史為借鑒,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觀。“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教學的目的,即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的過程中,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汲取有效的經驗,指導未來生活,建立正確的歷史觀。事與愿違,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不少教師還拘泥于教材內容,按照知識灌輸的方式引導學生們掌握歷史知識,指導學生運用所學解決考試問題,無形中割裂了歷史與生活的關系,導致學生們難以實現歷史價值觀的發(fā)展。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將借鑒歷史與分析、評價歷史結合起來,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客觀的分析,把握其進步價值和退步價值,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避免在日后再犯同樣的錯誤。比如,在組織了“中外交往與沖突”該內容教學之后,引導學生分析交往沖突,汲取交往經驗,積累交往方法。在課后我立足當前國際交往情況,引導學生們運用積累的方法,對此進行分析,實現學以致用。
2.5 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唯物史觀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也是教師能夠借以展示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要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唯物史觀作為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幫助學生對歷史完成一個全面認識。在歷史課堂內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從多方問題觀察過程中了解問題。如此一來,整個歷史課堂也一下子變得極具效率了,它能夠使學生對特定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產生一個深刻的了解。從而加強學生的認識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能力。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為切入點,以時間為脈絡,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以史實為依據,培養(yǎng)學生解釋能力;以歷史為借鑒,培養(yǎng)學生歷史價值觀,使用如此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歷史教學活動,改進傳統教學,并使學生們在多樣的活動體驗過程中,積累歷史知識,理解歷史事件,發(fā)展歷史學習能力,塑造良好品格,趣味形成歷史核心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