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大方縣達溪鎮大寨小學 貴州 畢節 551600)
小學教育階段是我國素質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一個人成長發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為此必須足夠關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科學學科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重點學科,在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提升其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為此有必要積極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深化變革。
雖然教育改革工作在高效推進,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也朝著更優化的方向轉變,但是縱觀整體教學現狀,仍然不樂觀,還是存在很多突出問題。下面具體從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模式等方面剖析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弊端。
2.1 教學內容。分析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可以將其細分為兩類,一類課程教學內容的主體內容是言語信息和數學邏輯為核心特征的內容,教學環節格外關注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情況。另一類關注信息技術技能的掌握和應用,教學內容強調學生的自主創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助所學習的知識技能實現再創造。但是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干擾,很多小學對于信息技術教學的關注度不高,導致課程教學內容缺乏嚴謹性,過分隨意。其實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好其中的理論知識內容,更關注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但是很顯然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往往將教育重點放在理論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學模式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
2.2 教學環境。保障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展開,離不開和諧恰當的教學環境的支撐。對于信息技術課程來講,面對的教學環境比較繁雜。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就必須開展教學實踐,而實踐環節,學生應該每人擁有一臺計算機,但是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不足,很容易應用計算機“開小差”。為此雖然部分管理者認為信息技術課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很重要,但是苦于具體條件的限制,導致信息技術課程優勢根本無法發揮。
2.3 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基礎為計算機基礎,保障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高效性,就必須發揮好計算機基礎優勢。但是縱觀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仍然以傳統的口授式教學模式為主,往往是教師在講臺將機械的講理論知識,而學生在講臺下被動的聽,整個信息技術課程相當死板、枯燥,學生也難以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魅力所在,絲毫提不起信息技術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3.1 關注新型教學模式的運用。保障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深化變革,一定要積極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強調更多新型高效的教學模式得以運用。信息技術的產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小學階段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必須致力于課程教學改革才能夠提升教育質量。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需要統籌分析其具體的教學內容,同時意識到信息環境引發的變化,完全可以運用。微課、翻轉課堂等等新型教學手段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新型教學手段的合理應用,符合小學生的求知特征,同時與小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也相契合,同時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還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課堂中,保障教學活動順利推進。
3.2 強化關注新型教育教學理論。關注新型教育教學理論。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意識到未來社會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未來人才必須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為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本著為學生今后的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展開教學,意識到今后社會對于人才的實際需要,從而積極主動的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積極學習新型教學理論,增強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時效性;其次對于新型教育教學理論也應該格外關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離不開新型教育教學理論的支撐,為此教師需要對新型教育理論有科學的認知,結合實際教學內容,靈活篩選恰當的教學對策。
3.3 強調資源建設模式的完善。保障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有序推進,還需要實現資源建設模式的不斷完善更新,這是實現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的保障,與此同時為小學生提供更多價值豐富的信息技術學習資源。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建設環節,將每一個細小知識點作為開端,單一知識點都是獨立的信息資源,實現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獨立性,讓小學生理順學習思路。設置內容資源的時候,注意橫向邏輯的應用,實際教學環節,一旦小學生遇到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那么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優勢,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提升小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教學中,一旦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教師需要恰當指正,防止學生偏離正確學習軌道。
綜上所述,實現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深化變革,符合當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同時也符合小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因此必須對該話題強化關注,切實提升改革質量,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水平。